为了月球这抔土,嫦娥五号有多拼?

2021-04-23 03:54
大众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月壤嫦娥表面

坑坑洼洼的表面、灰色的主基调、一望无际的荒凉……是普罗大众通过科幻作品等认识到的月球。

“走在月球表面上,犹如走在一个布满沙土的运动场上,四周有泛光灯的照耀。”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描述道。随后,他的搭档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表面,将周围的景象形容为“壮丽的荒凉”。

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完成6次载人登月,带回约381千克月球样品。1970年到1972年间,苏联的月球16号、20号和24号探测器共取回了约321克月壤和岩心样本。

“说到月球的特别之处,最容易让大家想到的就是月球的特殊环境:月球表面几乎是真空的,还有无处不在的月尘颗粒,大小都有,最小的只有几个微米,比PM2.5还要细微。”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在公开演讲中表示。

与地球上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土壤不同,月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的厚层岩屑和玻璃质物质,直径多小于1厘米。直径在1厘米以上的月岩,和地球上的火山岩类似,但也存在很大不同。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埃里克·贾文曾撰文表示,来自月球的样品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等问题的认知。

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前夕,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访问中国时,曾向中国赠送了一克月球土壤作为“国礼”。我国将这份月壤一分为二,其中0.5克用于试验,还有0.5克收藏在北京天文馆。月壤之珍贵,可见一斑。通过研究月球样品,科学家还发现其中含有氦-3。氦-3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极少,而早期探测结果表明,月球浅层的氦-3含量多达上百万吨,足够解决人类的能源之忧。

最终,嫦娥五号选择并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这里地势平坦,通信条件好,光照和温度较为理想,且尚未有人类探测器造访过。在这里“挖土”,将大大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两种方式:获取更多类型

月球表层月壤和月岩外表面物质长期暴露在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环境中,受到外空间的风化、氧化作用,某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抹去。因此从科学探测的角度,更希望获取一定深度的、未受空间环境影响的样品。

作为探月三期工程中最核心的一个任务,如何在月球采集到尽可能多的月壤样本,并且封装好,是嫦娥五号的研制重点。经过严苛的论证,专家决定采取两种取样方法。

一种是钻取,一种是表取。具体来讲,钻取就是通过空心钻杆的取芯机构,钻到月球表面两米深以下处,得到深层样品的层理信息。表取就是采用机械臂末端固定铲挖型采样器,进行表层和次表层月壤采集,实现多点、多次采样。

在苏联三次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仅使用了钻取法,并且执行任务时实际钻取深度有不确定性。月球16号钻到了0.35米深处,获得了101克样品;月球20号钻到了0.27米深处,获得了50克样品;月球24号钻到了2.25米深处,获得了170克样品。

苏联的采样方式对嫦娥五号任务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但它的采样量非常少,而我们的目标是2公斤。因此,采取钻取和表取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采集到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月球样品。

具体到嫦娥五号任务,有心人会发现,表取采样装置和钻取采样装置并不在探测器的同一侧,一个在阳面,一个在阴面。这是由月球表面高温、散热环境很差等因素决定。执行表取任务时,机械臂活动范围大,地面人员要看月球表面,于是将采样装置设在阳面。而执行钻取任务时,钻机在月球表面工作的功率相对比较大,对散热要求也比较高。为了使钻机处在相对低的温度条件下,特意将其部署在阴面。

即便这样,钻取采样装置的工作环境仍然比较恶劣。在地面上,电机的耐热极限也就100摄氏度。但嫦娥五号团队通过集智攻关,研制出了能够在180摄氏度环境下持续正常工作的耐高温电机。

此外,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给整个采样封装过程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一直以来,在唐家岭的五院月球楼里,一个1:1的嫦娥五号模拟器(包括着陆器和上升器)和飞往月球的嫦娥五号着上组合体遥相呼应,如同孪生姐妹。一支训练有素的40人地面支持团队,不断地进行着实战“演练”。

钻土:连走六步,步步惊心

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钻取采用原位钻取的方式,简单理解就是一直在一个地方往下钻。月壤特性苛刻,剖面情况复杂,比如一下子碰到石头,钻头是否能够继续正常工作等问题都是必须考虑的风险。嫦娥五号非常注重轻量化设计,因此核心单机产品的功耗都不是特别大。但是为了钻取设备“劲儿”够大,总体给钻取装置配的功率超过1000瓦。相比之下,平常家里钻水泥墙的钻机也就300瓦。

为了确保“钻得动”,钻机上的钻头可谓“百里挑一”。研制团队通过对比16种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双排钻牙阶梯构型,经过“千锤百炼”,保证钻进过程顺畅可控,具备对8级硬度岩石的钻进能力。

在此过程中,聪明的设计师创新出一种“双管单袋”的钻进取芯方案。其中的“单袋”,也叫取芯软袋,是此次钻取采样过程中的一大亮点。这个由凯夫拉高分子纤维做成的黄色一体化编织软袋,被反套在取芯管外壁。钻取到的月球样品,进了取芯管后,取芯软袋拉绳随之上提,样品就被自动装进了软袋。由于质地柔软,软袋很方便地进行缠绕封装,再放入初级封装装置内。为保证取得的样品在提芯的过程中不发生掉落,设计师们采用了开放式构型的“8字型”超弹性合金丝作为封口方案,与取芯软袋末端进行一体化缝合,依靠弹性收缩力来实现对软袋的封口。

封口器采用扭转密闭式结构,并进行大应变材料设计,具有低力载、高可靠的特点,实现简单可靠的封口。

12月2日4时53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持续作业,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不辱使命,顺利完成钻取采样任务。

铲土:3.7米长机械臂与精密“小罐子”

嫦娥五号抵达月面以后,着陆器上的双目相机进行成像,展现出一个需要采样区域的地理信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地面团队造出一个与月球表面高度相似的地形。

选定目标点后,再把这些信息载入到系统里面,生成控制指令。然后,机械臂开始工作,完成一系列采样的动作,把样品送到初级封装容器中去。这是嫦娥五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表取子系统的工作过程。五院总体部承担了该系统的研制工作。

其中,用于表取采样的机械臂非常抢眼,臂杆长3.7米,由数十个关节组成,采样范围在120度七八个平米。

机械臂末端的采样器是一个重要部件,直接负责对指定点的月壤进行采集。值得注意的是,嫦娥五号采样机械臂上有两个采样器:甲和乙。

采样器甲是类似于一个铲挖式的采样器,选择合适的角度可以挖到更多的土;采样器乙是类似于一个旋挖式的采样器,虽然操作更简单,但挖土量相对较少。这是研制团队在充分考虑不同情况下设计的异构产品。

除了机械臂,在铲土环节,表取的初级封装装置也非常关键。它就像一个“小罐子”一样,巧妙地搁在着陆器里,用来盛放采集到的月球样品。

“这也是当时综合很多因素选的一种最优方案。要是把它放在别的位置上,可能不容易把土搁进去,或者可能妨碍到别的产品工作。”姚猛说道。

事实上,表取的初级封装装置并非仅仅是一个容器,里面还有很复杂的传动机构。该装置虽然只有2个电机,但可以完成22个复杂动作。

由于着陆区域条件较好,嫦娥五号的采样工作比预计得顺利很多,仅用了19個小时提前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任务。

满载而归的嫦娥五号上升器,静静地伫立在着陆器上,等候着月面起飞时刻的到来。

(编辑/高纬时)

猜你喜欢
月壤嫦娥表面
月球上的“土特产”
放大40倍后月壤颗粒长这样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月壤里的秘密
自如呼吸靠月壤
太阳表面平静吗
表面与背后
3.《黑洞表面》(英/美)等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