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产业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23 04:16张越杰
家畜生态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产区肉牛牛肉

高 原,张越杰

(吉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1301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肉类消费呈现出猪肉下降、禽肉增加、牛羊肉消费旺盛的特点[1]。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9年全国牛肉产量为667×104t,占肉类总产量的8.7%。从人均水平看,2019年人均牛肉占有量达到4.76 kg,虽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肉牛产业的发展在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及促进中国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结构改善方面有重要意义[2]。分析肉牛产业集聚程度有利于解决中国肉牛产业饲养成本高利润低、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家韦伯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最先将集聚因素考虑在产业布局研究中[3]。Marshall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视角对产业集聚动因进行了解释,认为某种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聚发展会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激发了企业的集聚意愿[4];杨春等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肉牛生产区域布局的变动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肉牛生产区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5];华连连等采用空间基尼系数为测度指数,通过分析1996-2014年中国肉牛产量面板数据阐述了中国肉牛产业地理聚集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6];宋元冬等对如何促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提出了推进场(区)标准化建设、加快乳肉兼用牛的推广等建议[7]。颜淑芳研究表明畜牧业的产业集聚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以产业集聚这种产业化过程中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来发展传统畜牧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8]。

目前,学术界关于工业制造业领域的产业集聚研究较多,关于农业领域的产业集聚研究较少,且近年来才逐渐将产业集聚引入到畜牧业研究当中。本文在产业集聚理论框架下,以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系数作为分析测算工具,利用《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10-2018年中国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牛肉产量数据,对中国肉牛主产区产业集聚现状以及影响中国肉牛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推动中国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领土辽阔,自然条件与环境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区域化、规模化的繁育和构建不同种类的肉牛养殖产业。目前,中国已形成东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四大产业带,肉牛存栏量、出栏屠宰量和牛肉产量约占全国90%左右。

由图1可以看出:2000-2018年的19年里,中国肉牛产业在2000-2006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后步入缓慢发展时期。2000年全国牛肉产量为532.8×104t,随着肉牛产业的迅速发展,到了2006年,全国牛肉产量已经增长到749.99×104t,6年间增长了217.19×104t。2007年以后,牛肉产量增长速度减慢,2017年略有下滑,比2016年减少了82.2×104t。经计算,2018年牛肉产量较2000年仅增加了20.88%,2018年肉牛存栏量较2000年下降了40.16%。由此可见,中国肉牛产业的稳定发展已面临威胁,牛源短缺、供给不足将是我国肉牛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图1 中国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及牛肉产量趋势图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01-2018年);国家统计局2018年度数据。Fig.1 Trends of beef cattle production and beef production in ChinaNote: The data are from the Chinese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Yearbook (2001-2018);data in 2018 from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 中国肉牛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在全国范围内,产业分布越不均匀,则某些产业区域聚集程度会越高;反之,某些产业区域聚集程度会越低[9]。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集聚是经济组织为获得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或社会效益,在地理空间上的迁移过程。从肉牛产业角度分析,产业集聚是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大量的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企业为达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协作分工等有效的资源配置而集聚在同一区域,以形成肉牛产业集聚。

在产业集聚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关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测算方法也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测算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主要有波特钻石模型评估法、Hotelling模型评估法、产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区位商法、赫芬达尔指数、投入产出法等。因畜牧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已有文献中,学者们大都采用产业集中度、区位商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畜牧业产业集聚特征进行分析。鉴于各类方法应用的广泛程度及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因素,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及区位商测算方法来衡量中国肉牛产业集聚状况及专业化程度。

2.1 中国肉牛产业集中度

2.1.1 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基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它是指某一行业或者地区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中,排名前几位的总量占该行业或者地区该指标的比例,集中体现了某行业或地区的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一般用产业内排名前4位或前8位的销售商或者厂商的生产份额或市场占有率(CRn)来表示。公式如下:

表1 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方法Table 1 Bain market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method

2.1.2 中国肉牛主产区产业集中度 本文主要采用牛肉产量作为肉牛产业集中度的测算指标,通过统计2010-2017年中国牛肉产量数的总和进行排名分析,得出排位在前的8大产区8年间牛肉总产量分别为:河南省608.75×104t、山东省547.19×104t、河北省435.64×104t、内蒙古自治区424.94×104t、吉林省354.34×104t、黑龙江省326.38×104t、辽宁省319.77×104t、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08.33×104t。通过计算得出,中国肉牛产业集中度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2011-2017年全国排名前4位的省份牛肉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都保持在36%以上。其中,2010年高达39.74%,2010-2016年都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并不明显,2017年出现回升现象。从2011年开始,全国排名前8位的省份牛肉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都保持在60%以上,2010年最高为64.3%,2010-2016年逐年下降,2017年有所回升。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肉牛产业集中度的下滑态势基本趋于稳定,虽增速较缓,但已有回升趋势。参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见表1)可知,中国肉牛产业的集中程度比较高,属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显然,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独具规模的肉牛生产区,肉牛产业趋于稳步发展状态。

表2 2010-2017年中国肉牛产业集中度情况Table 2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beef cattle industry from 2010 to 2017

2.2 中国肉牛产业专业化程度

2.2.1 区位商指标 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领域,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可以通过某一产业或者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比较来说明地域分工中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水平(见表3)。运用区位商系数LQ可以判定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聚程度,常用的测定指标为产值、就业人数、产量、固定资产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3 区位商测评表Table 3 Location quotient evaluation table

式中:Pij表示j区域产业i的产量或者产值等;Pj表示j区域所在范围内所有产业的总产量或产值;Pi表示整个国家产业i的产量或者产值等;P表示全国所有产业的总产量或者产值[11]。

2.2.2 中国肉牛主产区区位商测定 本文采用中国各省区牛肉产量、肉类产量以及全国牛肉产量、肉类产量作为计算指标,测算中国肉牛主产区的区位商系数。通过统计2010-2017年中国各省区牛肉总产量,选取总产量排名前10位的省区作为我国肉牛主产区。通过测算肉牛主产区的区位商系数均值(见表4),了解到中国10个肉牛主产区中有9个省区的区位商系数均值大于1,且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区位商系数都大于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位商系数均值已经高达3.4。由此可见,中国肉牛主产区的产业聚集程度比较高,产业区位优势相对明显。

在2010-2017年中国各省区牛肉总产量排行中,河南省总产量为608.75×104t,位列第一。但在表4中,河南省的区位商系数却远落后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位列第六位。这说明河南省虽牛肉产量高,但肉牛养殖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与河南省肉牛加工发展相对滞后、带动力弱,养殖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肉牛产业现状有关[12]。表4中排名第10位的四川省,2010-2017年区位商系数均值为0.59,是中国肉牛十大主产区中唯一一个均值小于1的省区。由此可见,四川省肉牛产业集聚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与排名第1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位商系数均值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相差2.81,这说明中国肉牛产业布局分布不均,导致了产业集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3 中国肉牛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3.1 资源禀赋条件

从肉牛产业经济角度看,肉牛虽属于节粮型牲畜,但良好的牧场及饲料资源也能够相对减少肉牛养殖的成本。中国肉牛主产区大多数拥有优质的牧区资源,并且毗邻中国东北玉米主产区及黄淮海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等主要饲料粮主产区,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优势[13]。2012年以来,为了缓解草原生态压力,中国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主要草原牧区颁布了禁牧休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导致了部分肉牛主产区牧场资源优势相对减弱。而位于中国主要饲料产区的资源优势便相对更加突出,这就有利于形成与肉牛养殖业发展相适应的饲料工业体系。例如,黑龙江省形成了包括“远大”、“青禾”等一系列饲料品牌,对当地的肉牛养殖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所以,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利于一定区域内肉牛等相关产业的互补型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表4 2010-2017年中国肉牛主产区区位商系数Table 4 Location quotient coefficient of main beef cattle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17

3.2 政府优惠政策的实施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肉牛产业补贴政策,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了肉牛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肉牛养殖实现了由分散小规模饲养为主向规模经营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肉牛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有加大信贷规模以及贷款贴息政策,为肉牛养殖户繁育良种母牛提供精饲料补贴等。政府的优惠政策可以带动当地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资本投入肉牛业的积极性。

3.3 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

2010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得到示范推广。在肉牛养殖过程中,饲养技术、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技术熟练程度等至关重要。目前中国肉牛主产区都已建立健全了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进行技术合作,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一些校地校企合作、结对帮扶等方式来帮助各地肉牛产业发展,积极进行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力求将肉牛产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达到提升养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目的。例如,胚胎移植和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的创新提高了内蒙古肉牛良种繁育水平,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为肉牛养殖过程中的卫生防疫及环境控制提供了有效保障[14]。

3.4 区域品牌的形成

从产业组织角度出发,产业集聚的过程是由于在特定的产业链上一些企业形成了内部的纵向联系。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在原材料供应、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果单一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巨额资金的注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比较短暂,品牌效应很难长久维持。所以某一知名品牌的形成可以促使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步发展,带动某个区域的产业集聚。区域品牌一旦形成,便会带来持续广泛的品牌效应,既能为集群内的企业共享,又可以发挥强有力的外部效应。在中国产业集聚效应程度较高的肉牛主产区中,不乏“通辽科尔沁”、“大连雪龙”、“长春皓月”、“哈尔滨大庄园”和“伊赛”等知名品牌。

4 小 结

根据本文研究得知,中国肉牛产业的集中程度比较高,属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肉牛产业运行总体趋于稳定。从中国各省市肉牛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以及吉林省肉牛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肉牛养殖规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说明该地区肉牛产业的生产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区的需求,还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产品。通过对肉牛主产区的不同类别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考量肉牛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因素,笔者认为资源禀赋条件、政府优惠政策的实施、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以及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中国肉牛产业发展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伴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牛肉消费意愿,中国牛肉供给仍处于偏紧的刚性需求状态,中国肉牛产业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因此,应从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强肉牛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优化产业体系、加强校企联合的技术资源共享、为区域品牌的形成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优化中国肉牛产业集聚程度,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调优、调新、调绿”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中,形成肉牛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肉牛产业集聚发展,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主产区肉牛牛肉
牛肉价格低迷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寻味牛肉
数字
数字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