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伊 刘文婷 常子晗 刘晖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已逐步进入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的精细化调控阶段[1]。然而,已发布的社区生活圈公园绿地技术指标,例如15、10、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公园800~1 000、500、300 m可达”[2],仍基于自上而下分类分级的服务自足[3],以及可达性保障下的空间均等分配[4],对社区生活圈共享性关注不足[5-6],且难以回应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偏好。本研究旨在通过面向生活圈共享的公园绿地分配公平性研究,进一步明确社区生活圈之间共享行为及认知特征,为存量提质提供依据,并尝试提出微区位视角下的公平性优化策略,精准响应社区居民需求偏好。
规划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中国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演进过程息息相关。在政治经济主导的城市规划阶段,过于注重物质空间规划的问题较为凸显[7]。公园绿地分配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主体是公园绿地的规模数量供给[8],后演进为空间可达性[9-10]。单纯以公园绿地作为研究主体仅能保障群体分配均等,难以维系群体分配公平。随着城市更新进入以城市双修、微更新、社区治理等实践为主的新阶段,“人民城市人民建”成为新的规划使命。公园绿地分配研究主体拓展至公园绿地供给与居民需求偏好的耦合关系,此时公平性理念成为研究的前沿热点[11-15]。
同一单元尺度内的居民需求往往被简化同质。公园绿地供需关系的探讨中,关键技术在于识别居民需求,通过分配公平性理念对需求做出响应。已有研究通常基于特定单元,例如基于街道单元[16-18]、公园位置点生成泰森多边形[19],或是基于居民点位置生成步行范围缓冲区[4]等。然而在这些单元尺度讨论居民需求,仍是将居民个体看作传统区位论中的“经济人”①[20],忽略了主体需求差异性,可能使研究结论与现实生活存在偏差,影响公园绿地理论与应用的发展。
当前公平性实证研究缺乏微观视角下社会与空间的耦合。公平性研究范式从规范主义发展到实证主义,目前主要基于传统规范和规则的情境,以人口普查数据代替真实需求[21-22],或以出行距离门槛②表征日常空间行为[23],忽视了居民的行为偏好受到随机性、不同社会经济文化、不同地方属性等多维因素影响[24]。微区位原理以不同群体的社会生活需求为前提,从个人或群体异质性角度出发,通过不同主体社会行为与认知特征差异机制,解释地域空间上存在的等级性结构及类别分化[25]。微观视角可以为公园绿地分配公平提供理论与方法论。
微区位特性包含人本特性、异质特性、社会特性等。1)根据微区位人本特性,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区位选择行为是根植于公园绿地这一特殊“地点”的社会行为,这一行为决定了公园绿地分配不能仅通过普适性区位布局法则来阐释。2)微区位异质特性意味着区位选择易受不可预测的社会行为、文化环境和制度政策等因素支配,公园绿地使用主体可能背离现存的公园绿地分类分级、划定服务半径的布局路径。部分研究发现公众日常不一定到访离家最近的社区公园,而更倾向于到访设施齐全的大型公园[26-28],说明居民日常行为的异质性可能体现为一部分居民略过其所在生活圈提供的服务,发生与其他生活圈居民服务共享行为。3)微区位社会特性指明了社会生活的层级性,并有助于清晰阐释时空行为与认知偏好的规律及其背后与人口社会经济因素的耦合机制。
微区位内涵构成包含区位剥夺观、区位尊严观、区位公平观等。将这些内涵转换到公园绿地规划语境中进行解读:1)区位剥夺观可以理解为居民行为认知差异与公园绿地不平等的获得模式有关,一部分居民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机会被剥夺;2)区位尊严观强调的是所在区位游憩、康体、娱乐、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及质量能否全面满足社会人群多样化的使用意图;3)区位公平观体现为社会与空间耦合,要求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公平应“补偿剥夺”“彰显尊严”,实现“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供需平衡。这些内涵阐释将有助于完善公平性优化的方法论。
基于微区位特性与内涵,构建公平性自下而上的认知概念框架(图1)。首先,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差异性对到访意图及价值感知产生直接影响,并在选择聚集服务和认知建成环境过程中,产生时空行为与认知偏好特征的差异。因此,应面向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在剖析人口社会经济特征与行为认知特征相关性规律基础上对分配公平进行区位剥夺补偿。其次,行为认知特征受到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和公园绿地建成环境特征的双重影响,能够反向推导公园绿地建成环境应优化改善的地方,从而优化公平性。因此,应面向行为认知特征差异,根据行为认知特征挖掘公园绿地服务潜力,满足不同人群的区位尊严需求。最后,还应面向供需分配差异,确保实现“人本主义”价值导向的公园绿地供需分配平衡。
1 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公平性的认知概念框架The cogni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quity of micro-location allocation of park green space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二环以南高密度城区范围内[29]。其建成带动了所在片区的更新—大量村庄建设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原有商圈得到进一步聚合,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因此其微区位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30]。另一方面,新的空间生产调整了片区原有社会关系,周边居民的主体从收入较低的河南移民逐渐转为城市较高收入人群[31]。周边生活圈到访者能否公平享有公园绿地服务值得探讨。
本次研究不涉及实行门票制的核心遗址保护区,仅讨论全时段免费开放、提供城市公园日常服务功能的外围非核心遗址保护区。由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长达2.5 km,宽达1.5 km,尺度远超出社区生活圈出行极限[32-33]④。因此假设居民均从离自己最近的入口进入公园,在通常不超出出行极限从事日常活动的前提下,选择公园4个方向中人流最大的出入口创建泰森多边形。研究将基于与公园外围非核心区叠加获得的公园4个片区,分析讨论微区位生活圈到访规律与公园绿地分配(图2)。
2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研究范围Study area of Dami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ark
研究内容包含2个主要部分:1)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的定性定量分析;2)公园绿地微区位公平性优化策略讨论。前者包含本次研究的2个关键性问题,分别是居民行为认知特征及公园绿地微区位。后者以群体均好为目标,分别面向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差异、行为认知特征差异以及供需分配差异讨论优化策略(图3)。
3 研究框架The framework of study
3.3.1 数据获取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提取高德地图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安居客网络房价获得初始数据。在2个连续工作日上午08:00—10:00以及下午17:00—19:00同时段在4个主入口(图4)对到访居民(排除游客)随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放问卷485份,最终得到384份有效问卷⑤,公园东、西、南、北片区分别采集95、87、83、119份。根据社区生活圈的日常生活属性,此次仅讨论每日到访公园的居民的行为认知与人口社会经济特征以确保结论准确性,每日到访者共238人。
4 问卷调查与访谈的4个主出入口Four main entrances conduct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与互联网数据(表1),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运用ArcGIS软件进行欧氏距离计算、点坐标转线、邻近分析、缓冲分析、交叉分析以及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时空行为特征变量之间、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之间、行为认知特征变量与人口社会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
表1 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公平性研究的数据与来源Tab. 1 The data and sources of research on the equity of micro-location allocation of park green space
4.1.1 居民时空行为特征
1)每日到访行为。调查的到访者中每日到访者占61.89%,表明居民重访频率非常高,反映了社区公园以外公园绿地同样承担着重要的日常服务功能。到访距离是根据问卷收集的每日到访者居住地名称导出的居住POI,运用ArcGIS计算每日到访者居住POI与其被访公园主出入口之间的欧氏距离值;到访时长是根据问卷的5级量表询问的每日到访者停留时间长短设定的5级有序变量。分析居民时空行为特征的相关性(表2),发现到访距离较远的到访者每天都来的概率更低,但停留时长更长。
表2 时空行为特征的相关性Tab. 2 The correlation of spatiotempor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2)非离家最近到访行为。在ArcGIS软件中运用XY to Line命令将被访者居住POI与其被访公园主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可视化为OD线,可以明确看到存在很多并非进行离家最近到访行为。通过ArcGIS邻近分析获得被访者居住POI到最邻近公园入口之间的距离,对比体现实际情况的“到访距离”,可以筛选出非离家最近到访者,统计这些到访者所占比例为北片区>南片区>西片区>东片区(图5)。比较离家最近到访与非离家最近到访行为发现,前者的平均出行距离均未超过1 000 m,而后者远超出前者的平均出行距离。
5 OD线与非离家距离最近进行访问的行为分析The analysis of OD line and behavior of non-nearest visit from home
4.1.2 居民认知偏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日到访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北片区>西片区>东片区>南片区。使用后评价通过问卷量表及访谈进一步调查了居民的日常使用中对公园最不满意的方面,汇总数据进行卡方检验(p=0.000)发现公园各片区存在显著差异。比较明显的是,公园南片区对“设计与品质”的不满意度高于其他片区不止一倍(图6)。
6 公园各片区不满意因素分析The analysis of dissatisfaction factors in each area of the park
4.2.1 需求程度
不同于根据分类分级确定服务半径,研究根据每日到访者居住小区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反映公园各片区的服务辐射范围,运用ArcGIS软件对到访公园4个片区的被访者居住POI分布进行椭圆标准差分析,范围大小为北片区>南片区>西片区>东片区。通常服务范围内的人口规模越大,意味着公园所面临的服务压力越大,人群需求程度越高。由于难以获取非行政单元人口数据,研究通过服务辐射范围内的餐饮类POI数量代表服务辐射范围内的人口规模,其合理性在于餐饮类商业设施是社区中最具活力的一类商业设施,往往随人口密度分布形成天然集聚,并且其分布不受人口年龄性别等特征影响[34]。经过标准差化处理后,公园绿地微区位需求程度为公园北片区(1.000 0)>南片区(0.912 6)>西片区(0.791 8)>东片区(0.249 2,图7)。
7 公园片区服务辐射范围及对应范围的餐饮POI数量The service coverage range of the park and the number of catering POIs in the corresponding range
4.2.2 供给水平
制定公园绿地建成环境统计表作为公园绿地微区位供给水平的评分标准。研究采用共词词频分析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访谈记录,以及公园绿地及开放空间已有统计工具[35-38]作为统计内容制定的依据。统计各分项的权重在最不满意因素统计结果基础上,结合已有统计工具评分标准设定经验⑦而确定,建成环境统计得分是每个节点F&A得分、D&Q得分、A&S得分、S&L得分的乘积(表3)。
表3 公园绿地建成环境统计表Tab. 3 The audit table of built environment of park green space
在获得公园各节点的建成环境统计得分后,为更准确地反映供给水平,考虑服务聚集对供给水平的影响,不采用各节点分值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核密度分析(图8)—栅格像元重分类赋值—各片区栅格像元赋值相加的步骤,获得微区位供给水平(图9)。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是北片区(1.000 0)>南片区(0.434 7)>西片区(0.313 4)>东片区(0.249 9)。
8 公园建成环境统计得分核密度分析Th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park built environmental audit scores
9 公园微区位供给水平The supply level of park micro-locations
关注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可能引发的不公平问题。剖析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相关性及其与行为认知特征相关性,结果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⑧的每日到访者在800 m生活圈出行范围可达的公园面积范围更大,但可获得的建成环境总分更低,满意度也更低(表4),意味着该群体到达更多公园空间,但实际享受更少的公园服务。卡方检验(p=0.000)公园4个片区服务辐射范围的居住条件表现为北片区>西片区>南片区>东片区,东侧服务辐射范围内多为老旧小区,缺乏绿地。因此应对该片区生活圈居民提供服务的补偿与倾斜,可根据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进一步挖掘公园东片区日常服务潜力。
表4 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相关性Tab. 4 The correlation of population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老年人亲近公园绿地的需求较其他群体相对更高。老年人进行每日到访公园的概率更高,并且停留时间更长,访谈中很多老人表示每日不止进行一次到访,将到访公园比作“上班”。然而老年人到访公园的能力低于其他群体,结果发现年龄与到访距离成反比。因此针对老年到访者的关键优化举措应该是将适老化场地⑨布局在公园出入口附近,并且需要配套更多座椅、卫生间。
关注居民行为认知差异可能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公园北片区发生的非离家最近到访行为显著高于其他片区(图5),原因可能是该片区的定位为体育公园,配置众多活动场地与健身器械。其他片区与其相比,活动场地与健身器械很少,东片区甚至没有分布。因此有康体健身意图的居民可能超出其社区生活圈范围而发生非离家最近距离到访行为。超出日常步行极限带来的不便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保证除公园北侧以外其他生活圈范围内健身运动、娱乐休闲、交往休憩与文化艺术场地可达性公平,满足不同到访意图从而减少非离家最近距离到访行为。
公园南片区“设计与品质”统计项的不满反馈要显著高于其他片区(图6)。原因可能是南片区主要组成部分为壮观的丹凤门遗址以及殿前广场,此空间激发了居民对公园设计特征的关注与更高的审美需求。因此应在合适的地方展示与彰显地域文化,激发社区居民更深层次的地方感与价值认同。作为国家遗址公园,对大明宫的设计与品质的优化比其他类型公园更具挑战,值得专项研究探讨,本研究不多做展开。
关注供需分配差异可能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分析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情况,即供给水平与需求程度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公园服务能力越能满足居民的需求。经过计算,公园微区位服务水平为公园东片区(1.003 2)>北片区(1.000 0)>南片区(0.478 4)>西片区(0.395 7)。公园的南片区与西片区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其对应服务辐射范围的需求。从服务辐射范围内的餐饮POI数量分布来看(图7),公园西片区与南片区服务范围覆盖了一个集聚的商业中心区,具有高密度人口分布特征,意味着高需求。对高需求的回应可能无法仅通过自下而上的优化路径实现,应与自上而下规划体系形成双重驱动。公园南片区与西片区服务范围内应配合生活圈自足性进行完善,布局社区公园或更小的公共空间达到微区位供需平衡。
研究发现非社区级公园绿地也具有高重访率,印证了其对居民日常生活价值;辨析了共享公园绿地居民的微区位行为认知特征差异;评价了公园绿地微区位需求程度及供给水平;提出了微区位视角的分配公平性优化建议。本次研究并未针对大明宫作为国家遗址公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要求进行讨论,而是选择外围非核心区,主要将其作为承担日常活动的城市公园看待研究公平性优化问题,可能是研究的局限所在。然而本研究借助案例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提供了以微区位原理为视角解决公园绿地公平性优化问题的框架,拓展完善了研究视角与方法论。未来可以通过运用POI、热力图、社交网络文本、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等多源数据对更多类型公园绿地开展研究,进一步验证微区位原理在微观视角上对公平性研究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注释(Notes):
① 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实质是对“人”进行抽象,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微观的人的特点进行抽象,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
② 门槛的概念基础是中心地理论,是指假设以中心地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以公园绿地来说,表示某一公园绿地作为某一级中心地所在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服务辐射范围。
③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大多数城市公园都与遗址重合。遗址公园是居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空间。
④ 目前大部分标准、导则与文献中,生活圈出行范围取值在800~1 100 m之间。
⑤ 居住小区名称或地址提供不详或不准确的问卷被判定为无效问卷。
⑥ OD线(origin-destination line)是起点和终点的连线,用于表示两点之间的某种关系。
⑦ 统计表中评分权重设定、得分结果计算方法主要参考美国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基于地理分析的便利设施标准项目”(Geo-Referenced Amenities Standards Program,GRASP)中使用的复合价值法,具体方法请参见文献[36-37]。
⑧ 本次研究用居住条件变量表征社会经济地位,居住条件更差的群体被认为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
⑨ 参考表3“功能与活动”统计内容中的太极场地、广场舞场地、棋牌活动场地及静坐交往场地。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