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

2021-04-23 07:11刘吉俊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考级普通话语音

杨 林,刘吉俊,祝 峰

(1.昆明理工大学 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2.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3.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德宏 678400)

普通话是否标准不仅事关教师自身的语言形象,而且会影响汉语国际传播效能,因此,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要求申报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普通话测试等级必须达到二级甲等[1]。 2004年11月实施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号令)第七条规定:“申请中级、高级证书者普通话水平需达到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定的二级甲等以上”[2],国家汉办也在汉语教师志愿者申请条件中明确规定,申请者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水平[3]。那么,普通话课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变语音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直都是教师们关注的热点。

一、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从现状来看,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冯丽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传递知识时较多的是灌输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因此,提出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普通话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4]。2.教学手段的改革。赵德韵经过课堂教学实验后认为,多媒体技术引入普通话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情景的创造并能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5]。 3.师资配置的改革。唐露萍提出,普通话教学岗位不应该成为其他教学岗不适合者的“备胎”或“保险”岗,普通话教师除了普通话达到一级乙等水平外,还应当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素养,能在普通话的课堂中演绎精彩的语言教学[6]。4.教材的改革。吴春玲课题组经过对1990年以后出版的147本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普通话教材分析后认为,普通话教材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顾及可接受性,如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高效地实现教材的指导作用,还有待编著者仔细考量[7]。5.评价方式的改革。迟永长指出,应将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形式改为滚动式测试机制,这不仅对受方言影响导致竞争起点不同的同学比较合理,而且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学好普通话的手段,有利于提升在校生普通话的达标率[8]。可见,普通话课改革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广,往往是课程和教学的交叉。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界定目标、制定计划、设定条件、组织评价等各个方面。教学改革旨在促进教育进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9]。在实施的过程中两者常常交汇,在研究时也应结合考虑。

二、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介绍

“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考核改革”是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立项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旨在改变传统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构建进阶式“1+N”次考核理念(其中“1”为某个教学模块的测试,“N”为某个教学模块的补测次数)。在新考核方式的构建中,也牵涉到教学其它部分的改革,这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教学内容上,教师将其分为语音基础、朗读、说话(演讲)三个不同板块的教学和实操。教学课时上,将总课时数36节按4:1:1的时间比例分配到各教学板块。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如:科大讯飞普通话测试软件APP辅助课堂及课后语音测试;另一方面加入了学生个人语音档案的建设。课程考核上,改革 “平时成绩(占30%)+一次性终结测试(期末考试)”方式,构建进阶式本科课程考试模式。进阶式课程考试模式强调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完成相应内容的考核,如果某阶段或板块的考核不通过,虽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但还得再次参加上一阶段的测试直到通过为止,各阶段分数之和等于总成绩。项目希望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效果,使“教-考-学”有机衔接,提升普通话教学的成效。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普通话课程改革项目以昆明理工大学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为试点对象,班级规模为50人(其中:中国学生43人,国际学生7人),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进行改革实践,共18个教学周,36个学时。课程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对50名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并统计了43名中国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问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简况;第二部分共15题,其中客观题11题,主观题3题,主要考察课程本身的情况;第三部分共8题,为客观题,主要是对学习者的考察。需要说明的是,问卷中设有5题多选题,从而会出现某些题中的选项总人数高于实际人数的情况。另外,出于调查的需要,考察同一内容的题目被安排到了问卷的不同部分。

(一)课程设置

问卷第二部分的“1.你觉得普通话课的开设时间应为?2.你觉得普通话课每周的课时应为?3.你觉得普通话课每班合理学生人数应为?4.你觉得普通话课的教材应该是?”主要是为了解学生对普通话课的开设时间、课时量、上课规模及教材的意见。从回收的问卷来看,认为大一上学期应开设普通话课的学生为31人,占比为62%;周课时方面,选择1节/周的为24人,占比为48%,选择2节/周的为23人,占比为46%;在班级规模方面,选择20-30人的为17人,占比为34%;选择10-20人的为16人,占比为32%。在教材的选择上,选择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的为33人,占比为66%。目前,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把 “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定为专业必修课,2节课/周,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班级规模一般为50人左右(含中、外学生)。从学生在课程开设时间、班级规模上的选择数据比例来看,与现行课程安排存在分歧。

(二)课程内容

问卷第二部分的“5.你喜欢普通话课中的哪个板块?7.作品朗读练习,你收获最大的是?10.你对目前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满意吗?”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体验。从回收的问卷来看,作品朗读练习最受学生喜爱,35个学生勾选了此项,占比为70%;作品朗读中33个学生认为收获最大的是朗读技巧方面,占比为66%。对于课程改革的语音基础、朗读、说话(演讲)三个不同板块的内容,学生的满意度怎么样呢?24人选择比较满意,占比为48%,23人选择一般,占比为46%。当前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为了改变以往课堂上以语音讲解练习为主的传统模式,把教学内容分专题、分板块,也是配合课程改革而进行的。语音基础板块主要以发音器官、发音方法的讲解为主,加入了口腔操练习,以及学生个体呈现的语音偏误讲解,它是整个课程的基础,语音是否标准决定了整个人的普通话面貌。朗读部分主要围绕语调知识、气息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现来讲解,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普通话之美,从而愿意花时间来自觉练习普通话。说话(演讲)部分重点是解决表达的条理性、流畅性和准确性问题。从调查反馈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

(三)教学形式

问卷第二部分的“6.对于声韵调练习,你希望老师怎么办?8.说话部分,你喜欢的形式是?”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反馈。从回收的问卷来看,38个学生,占比为76%,希望老师课堂带读;在说话部分,31个学生,占比为62%喜欢分组说话练习。可见,在语音基础训练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多带读,增加自己在课堂上对标准语音的输入时间。喜欢分组练习说明学生希望与同学互动,彼此学习。另外,也侧面反应了学生避免因个人发言带来的不知所措及紧张心态。

(四)考核方式

问卷第二部分的“11.普通话课考试方式,我认为比较好的是?”是为了了解学生期望的考核方式。从回收的问卷来看,23个学生,占比46%,喜欢期末口试,也就是一次性终结测试。值得注意的是,18个学生,占比36%,选择了分板块测试,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课程改革考核的认同感。考核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所以采用“1+N”次进阶式考核方式,就是为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改变以往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

(五)对学习者的影响

问卷第二部分的“9.普通话课对你考普通话等级证书的作用是?12.你觉得上完普通话课后自己最大的感受是?13.你在普通话课中的收获是什么?”第三部分的“1.普通话课程结束后,你能说出自己哪些音有问题吗?”从回收的问卷来看,25个同学,占比50%,认为普通话课对普通话考级的作用一般,但也肯定了在课程结束后能说出自己哪些音有问题了。12、 13题设计为主观题,答案多样不便于统计,但更多的答案集中在: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有进步,明白了发音、气息的知识和原理,而且在朗读技巧上收获明显。

那么,课程结束后整个班级的普通话水平到底处于什么等级呢?我们把43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用87分作为检测值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表2),结果显示: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可是,从等级来看,二级甲等19人,二级乙等24人。仔细查验分数段后发现,二乙的同学分数多在86分。

(六)对课程及教师的建议

问卷第二部分的“14.你对普通话课的建议是什么?15.你对授课教师的建议是什么?”这两题设计为主观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对课程和教师都更有帮助。对课程的建议集中在“增加课堂练习以及作品朗读的篇数、分班教学”,对教师的建议集中在“增加互动、多布置作业”。从这些建议可知,学生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形式及作业等方面希望有所调整,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改善的。另外,第三部分的“5.你平时说普通话的场合是?6.你学习普通话的目的?7.你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的目标?”44%的学生只在学校说普通话,68%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只是为了考级,64%的学生把二级甲等作为自己普通话水平的目标。由此可见,学生在对教学有所期待的同时,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普通话学习的目的仍然围绕考级进行,显得单一。

表1 单个样本统计量

表2 单个样本检验

(七)学习者策略及自身评价

问卷第三部分的“2.针对自己语音方面的问题,你怎么解决?3.你在普通话考级前,每天花多长时间练习?4.为了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你做了哪些准备?”这三个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在课程改革中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前主要运用的学习策略是什么。41位同学,占比82%,会选择多练习来解决语音问题;在普通话考级前有26个同学,占比52%,会制定学习计划并每天花2小时来做准备。然而,学生最后的考级结果与他们付出的时间严重不成正比,所以,考级准备的时间到底持续了多久?是临时突击每天2小时,还是持续数月的每天2小时,值得质疑。另外,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8.你对自己在普通话课中的总体表现评价?”33个同学,占比66%,选择良好,这体现了多数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四、省内师范院校普通话课程调研情况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2017年、 2018年课题组对云南省三所师范院校的普通话课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三所师范院校学生多来自2017级,也包括2016级部分学生。其中,玉溪师范学院54人、普洱学院52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班46人,二班69人。共发放问卷221份,收回221份,全部有效。在这里只列出所选人数最多项供研究分析所用。

在课程设置上,三所院校中188名学生认为普通话课应在大一上学期开设,158人认为周课时2节比较合适,121人认为每班人数应该控制在20-30人,133人认为应选用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在课程内容上,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班里25人更喜欢课堂声韵调练习,而二班及其他两所师院的133人更喜欢作品朗读练习;在作品朗读练习中,三所院校中190名学生认为自己在朗读技巧上收获最大;对目前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125人比较满意。

在教学形式上,对于声韵调练习,三所院校198名学生希望老师课堂带读;说话部分,德宏、玉溪两所院校的127名学生多喜欢分组说话练习,普洱学院35名学生喜欢每个同学轮流上台说话的练习方式。

在考核形式上,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2名同学更喜欢期末口试,玉溪、普洱两所师院的53名同学认为分板块测试比较好。

对学习者的影响方面,玉溪师范学院的26名同学认为普通话课对考级作用较大,其它两所院校的81名学生认为帮助很大。三所院校中138名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能说出自己哪些音有问题了。

对课程及教师的建议方面,三所院校学生多认为现有普通话课班级规模太大,不利于教师一对一教学;“说话”板块的内容及教学练习时间不足;课程教学形式略显单一,建议使其更加丰富活泼;对于口音较重,普通话不太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应该多带读,多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等等。

在学习者策略及自身评价上,三所院校有188人通过多练习来解决自己语音方面的问题,而在考级前96人会花每天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并用软件辅助备考。

五、讨论与思考

结合昆明理工大学与省内三所师范院校普通话课的问卷数据,提出以下思考问题。

(一)普通话教学规律

邵宜指出,普通话的教学是方言区习得共同语的教学,是一种方言习得,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范畴。与外语习得不同的是,方言习得是在同一语言系统内部的不同方言之间进行的,二者在语言要素上存在着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10]。

既然普通话学习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范畴,那么,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规律对其也同样适用。以对比分析理论为例,Lado认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所以,就有了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而也有了差异等于困难的观点[11]。普通话和地方方言都是汉语的变体,两者存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对应规律。对比两种语言对于学习普通话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50年全国方言普查产生的一系列方言与普通话对应手册,也为对比分析提供了基础。

此外,普通话教学还应关注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只有关注中介语向普通话靠近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习得普通话。

(二)普通话教学中的语言体验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普通话教学其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也是一种语用的教学。刘仁增根据俄国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的话语发生“六因素说”(见图1)指出,语用教学仅靠话义传递是不够的,而在于从理解到运用的转化,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之间的信息转换、生成和构建,基于此也就形成了“语言的感悟与发现、语感的触动与体验、言语的生成与转换”等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2]。

图1 六因素说

普通话教学中的文字材料是信息的发送者,话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文字材料进行有声表达就是对信息的处理,形成对信息的再次接受。普通话课程中的朗读材料选自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文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借助适合的语气语调、情感将其表达出来会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调查中,有百位同学喜欢作品朗读练习并觉得自己从中获益的原因。从普通话课朗读学习中获得的这份语言体验,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这绝不是单纯的考级课、语音课能做到的。

(三)自我调控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调控者,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活动进程和学生发展方向,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的发挥更是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发展状态及课堂教学的效果[9]。普通话课有别于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互动性较多的课程,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后自觉的练习,如果学生不发挥自我调控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双方期望的效果。在自我调控中,最关注的是个体选择做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努力达成他们的目标。作为学习主体本身,学生如果对普通话学习目标要求不高,自然不会付出相应的努力,能动性的发挥也会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控,学生也能充分进行自我调控,那双方的合作也就更有效,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

六、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我们看到普通话课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对本项目而言,改变传统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构建进阶式“1+N”次考核理念也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为使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普通话课更有成效,同时为其它高校的普通话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现结合调研数据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开课时间

将目前大二上学期的课程开设时间调整为大一上学期。一方面,大一上学期的“现代汉语”课中有语音知识的教学内容,如果同时开设普通话课就可以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解,减少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辅导学生。另一方面,学习语言的年龄越早对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帮助越大,这也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二)调整班级规模

普通话课属于语言教学,应该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班级规模大不利于教学及纠音辅导,正如学生在课程建议中所提的那样,可以在普通话课开课前实施测试,然后根据发音偏误共性分别编班,分不同时间上课,从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语音教学与练习是普通话课的基础,纠音、正音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现代大学生成长并生活于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喜欢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合理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重视课堂带读

带读是为了让学生观看教师发音时的面部动作,以便更好的理解发音原理,建立学生正确的听觉感受。带读时,可以采用语音软件进行辅助,但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带读是为了帮助学生输入标准语音,理解所学知识,它代替不了课后学生的自我练习。

(五)继续进行分板块教学

分板块教学是为构建新的考核方式而进行的,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比较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使用并进一步丰富各板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普通话之美,从而愿意在考级之后继续学习、运用普通话。

猜你喜欢
考级普通话语音
《音乐听力》考级(三级)教学分析与思考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对方正在输入……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