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乐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550)
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逐年降低,随之导致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也逐年下降。相比普通本科学生,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力较差、行为散漫等表现是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最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切实感受到高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严重性,及由此给课堂管理和教学质量提升带来的巨大障碍。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探讨高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教学一线的同仁提供些许参考。
高职学生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学习中更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一部分是中专、职高或技校毕业生。[1]上述的多数高职生通常早已习惯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前很少预习,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高职英语教学授课对象普遍存在着层次复杂、英语水平偏低、学习方法不当、积极性不高等情况。[2]于是,在相对自由度更大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他们通常缺乏学习方向,对学习目标也没有明确预期,因而在课堂问题行为方面的表现也更加突出。
李志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3]
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4]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借鉴李志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并结合广州某职业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高职学生在课堂上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不遵守课堂行为规章制度,妨害他人和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发掘出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广州某职业技术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为例,进行了此次调查。
为使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广州某职业技术大学2019级大一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公共英语课教师共330名师生(其中学生300人,教师30人)发放了问卷调查。在专业的选择上,文科和理工科的班级各占一半。
在问卷数据的采集中,由笔者和助教将问卷(学生篇)带去教室,答题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按照真实情况不记名填写,现场进行问卷回收。本次发放300份问卷(学生篇),共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 97.6%;本次发放30份问卷(教师篇),回收有效问卷2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6%。
课堂观察:笔者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对高职学生和公共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累计听课 12节。
个别访谈:笔者选取了5名高职学生作为学生访谈对象,其中男生3名,女生2名。另外,笔者还选择了4名担任公共英语课的教师作为教师访谈的对象。
表1是对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调查统计。调查显示,多方面原因造成高职学生公共英语课堂问题行为。
高职学院的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转变的阶段,面临从中学时期的“被监管式”学习到大学时期的“自主性”学习的转换,其心智成熟度难以快速匹配大学学习的客观要求。学生的生理、心理或英语学习障碍往往是高职学生在公共英语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的根源。
1.生理因素。少数高职学生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是受先天生理缺陷影响的。例如少数学生在口语表达、听力或视力方面存在障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参与正常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得烦躁、焦虑、沉默寡言,缺乏自信。
表1 高职学生公共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师生结论对比统计表
与中学时代相比,高职学生拥有相当多可以自我掌控的时间。部分同学未能恰当规划其大学学习方向,加之自律性较差,打游戏、网聊、打电话直到深夜,这常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第二天上课,从而导致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打瞌睡。
2.心理因素。高职学生中的大多数已年满十八周岁,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家长和老师往往不再唯命是从,更甚者还有反叛心理及行为,但同时又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们入读高职的录取分数较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继而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封闭自我。
过于从自我偏好出发进行学习的心理,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轻则可能看课外书、注意力不集中、思绪游离,重则可能玩手机、聊天或顶撞老师,脱离课堂教学活动。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的行为,对他人没有影响,老师不应该管,其自身纪律意识淡薄导致了这种错误的想法。还有部分高职学生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驱赶内心的空虚寂寞,而在公共英语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
数年苦读考上大学后,不少高职学生丧失了学习目标,主观上缺乏动力,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不少学生追求的是“及格万岁”。一些学生认为考前只要突击一下重点,或者做好舞弊的准备,就能通过,而平时课堂听讲与否和最终的考试成绩并没有直接联系。
很多高职学生往往自律性和自控力较差,且容易受到他人的不良影响,继而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干扰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位受访学生提到:本校课堂上规定手机要放在教室前排的手机袋里,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同学弄来一台模型机上交,另一台真手机在自己手里偷偷玩。还有的同学看到旁边的人交头接耳,自己也忍不住搭腔,进而干扰了公共英语的课堂秩序。
3.学习英语的障碍因素。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大学的学习必然受到中学阶段基础知识较差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堂时光变得太难熬,只能通过课堂问题行为来消磨时光。而大学英语具有词汇量大、知识点较零散的特点,长此以往,会导致知识点漏洞越来越多,从而“积病成疴”。此外,相比与其他用母语授课的课程,英语学习的难度不小,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词汇累积,难有捷径,这也使相当多的高职学生望而却步。
刘勇认为“学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男生大多热衷于数理化科目的学习,而女生往往在阅读、写作和语言学习方面有技巧且颇具优势。”[5]学院学生大多数是男生,专业以理工科为主,对英语普遍缺乏兴趣。也有学生认为英语对自己以后从事的技术工作没有实际用处,继而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调查中了解到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一心打算混两三年日子,拿到专科文凭就达到读大学的目的了,至于在学校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
曹斌指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更需要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调控策略。”[6]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堂管理方式及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表现。
1.教育观念。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未能与时俱进,导致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当学生未达到其期望的教学效果,或学生犯错的时候,有的教师沟通技巧不够,语气简单粗暴,让学生自尊心受损进而导致对立情绪。
2.课堂管理水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之一是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不高。
将课堂行为规则制度化,能够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课堂秩序得以保持,进而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制定公共英语课堂行为规则的老师并不多,有的老师仅以口头形式单方面出了几条英语课堂的行为规则,有的老师甚至没有制定过任何形式的课堂行为规则。即使在已制定课堂行为规则的老师中,能达到预期课堂管理效果的也寥寥无几。也就是说,课堂行为规则是低效乃至无效的,规则不清晰、执行力尚待提高。公共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教育新理论,并将教育理论和本校本班情况切实结合,提出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切实减少课堂问题行为。
调查表明,对于如何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公共英语教师普遍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带有相当大的随机性。有的老师根据学生当时的反应和表现,也有的老师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个性特点甚至于老师当时的情绪,进行随机处理,显得过于主观,缺乏专业性。而访谈中了解到,受访公共英语教师从自身实践获得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知识的比例最高,而接受学校指导培训的比例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学习不足,是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不高,进而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之一。
3.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低、课堂气氛沉闷是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重要诱因。高职英语的知识点较分散,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如果英语教师欠缺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由于受自身教学水平、知识面等因素的制约,某些高职英语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方法老套,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有学生在访谈中谈到,希望老师能够采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教学形式,改变读单词、讲解课文、讲习题这样单调的形式,激发大家学习英语的兴趣。
此外,由于敬业精神的缺失,少数高职英语教师课前没有备好课甚至没有备课,课堂上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教学失误。失误累积次数多了,学生对于老师的信赖自然下降,继而诱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王波等认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前后脱节、过于抽象和枯燥、重点不突出等是引发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7]课程课时的安排不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学生可能会出现不满情绪,从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部分受访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对公共英语的课程安排不当是导致自己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
由于该高职院校在2019年升本成功,2019级新生报到率达到历史新高,而相应的教师配备却没有跟上,师生比没有达到要求。此外,该校近两年在进行升本申报,调整了课堂设置,降低了公共英语课程的学分,导致英语课在整个学年和学期的课时都相应减少了。在访谈中有学生谈到,公共英语课时安排疏密不一,极不规律。有的班级课时安排较为密集,学过的内容还没来得及消化,新的内容又要学了,课程进度很快;也有的班级课时安排较为稀少,前期一周只有一次英语课,后期一周两三次英语课。这样安排课程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欠缺合理性,无益于学生学好英语课程,是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之一。
1.社会环境。社会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也是十分复杂的,所以社会不可避免地对成长于其中的学生也产生重要的影响。[8]
手机的应用范围随着通讯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变得越来越广。各种手机应用功能全面,人们在生活中的享受到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产生依赖。相比以往的通讯功能,现代智能手机用于叫外卖、购物、订机票、订酒店等日常支付的场景占据更大比重。手机不离手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进入大学后,相较于紧张忙碌的高中阶段,高职学生的个人可以掌控的时间大大增加;而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总体自控力偏低,在学习方面的目标不清晰。因此,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慢慢放纵自己,过度沉迷手机甚至产生网瘾,对手机重度依赖,在课堂上也常常难以自控,偷偷使用手机。还有一些高职学生,由于熬夜玩手机,屡屡导致第二天在课堂上出现迟到、旷课、打瞌睡等课堂问题行为。
2.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受到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的深远影响。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与自身的家庭氛围有着密切联系。和睦的家庭里的孩子多数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在课堂上较为活跃。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偏内向孤僻,是课堂上的沉默一族。
3.学校环境。教室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秩序好坏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教室内部环境的影响。
如今,公共英语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课堂上,由于光线问题,教室的窗帘经常需要拉上,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看清投影的内容。因此,有同学在访谈中提到多媒体教室光线昏暗,空气浑浊,音箱声音太小、音质嘈杂等问题。此外,教室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广州长年较为温暖潮湿,每年炎热的时候较久,而教室里没有配备空调,只有天花板处安装的摇头扇,能吹到的地方是比较有限的。而大部分班级的人数都在五十人上下,挤在一起更加剧了闷热的感觉。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学生常常容易心烦气躁、疲乏困倦,进而心不在焉,产生各类问题行为。教室外过于嘈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诱发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学校由于升本需要,教学楼的施工一直没有停,老师们声嘶力竭声情并茂的讲课,却往往被施工的阵阵刺耳的噪音所干扰。听不清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往往会产生交头接耳、走神等问题行为。
钟有添指出“高校普遍釆用的大班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如下消极行为: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动机弱化、课堂秩序较差等。”[9]班级人数偏多往往容易对课堂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班级规模越大,课堂活动的开展往往更为不易,学生更容易脱离老师的掌控。尤其是坐在后排或靠墙的学生,他们往往借助于地理优势,趁老师在教室走动次数减少,出现问题行为。反之,班级规模较小,学生往往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并及时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帮助。
高职学生学业基础较差,学业成就目标较低,自身控制力和自律性较差,极易受环境影响。如果身处校风、班风较差,缺乏管理制度的学校,很容易随波逐流、近墨者黑,出现种种课堂问题行为。
学校管理制度缺乏或者不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缺乏监督、流于形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埋下隐患。学校的校规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对相关新出现的问题的处理,这也导致班规缺乏依据。例如,高职学生自控力差,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老师没收其手机后,由于学校缺乏手机没收后的相关处理规定,老师通常只能在下课后把手机还给学生。这在某种程度上滋长了学生的无所谓心态,以后在课堂上继续使用手机。
本文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的调查基础上,对高职学生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分析表明:学生内在因素、教师外在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及周边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并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其首要原因是学生内在因素,次要原因依次为教师外在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及周边环境因素。内因是事务变化的根据,而外因是事务变化的条件。高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要着重抓住出现问题的内因,即学生内在因素,合理引导、有效沟通、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要力求改善问题出现的外因,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专业能力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