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意义与发展路径

2021-04-23 17:49陈凡丽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人工智能智能

陈凡丽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智能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数字化生存、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协作沟通、复杂问题的解决、人机协作等核心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多以学生或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核心素养或者教师角色为研对象,对于智能时代师范生应具有的教育素养的研究较少。因此,试以师范生为研究主体,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发展路径。

一、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

1.素养及智能教育素养的相关研究

从功能上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它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支撑[1]。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教师的素养包括道德、信息、科研、反思性、教材等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政治素养、适应变革、把学习当作生活方式等[2]。纵观国内有关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学生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及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划分学生的核心素养;《21世纪教师核心素养》从知识与能力、综合素养及师德三个维度划分教师素养。

从新加坡、芬兰等国,以及OECD和欧盟对教师素养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国外也比较注重教师的知识和品质。国内研究更多倾向于师德与教育理念、人文素养、自主发展、信息素养、社会参与等方面;国外对于教师素养的研究以技能为导向,强调创新、研究与自主学习,聚焦于反思性实践、技术和信息等方面。AI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生了改变,相对应的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由“全才”变为“专才”,由“教学者”变为“辅助者”,由“教练”变为“导师”。有关智能教育素养的构成,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智能素养应包含协同、思维和人文等;学生的智能素养包括智能知识、能力、情意与伦理等。

综上可知,虽然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一,内容有别,但一般都是从师德理念、人文知识、实践技术三个维度划分。基于此,笔者将师范生的智能教育素养界定为师范生在智能时代,利用现有的智能教育资源,借助相关智能工具,有效利用智能平台学习人文知识,习得智能教育相关技术,树立智能道德理念的一种综合能力。

2.智能教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于素养结构的划分维度,以及AI时代教师角色的变化,从知识理论、道德认知和技术运用三个维度构建了师范生的智能教育素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模型

智能知识素养:智能知识素养是构成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基石。它既包括本学科知识,也包括智能化相关的知识,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是师范生未来从教的前提和保障。随着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师范生还应具备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编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智能化工具的使用。

智能技术素养:智能技术素养是师范生操作运用智能工具的素养,是智能教育素养的核心。目前,智能导师、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支持的社会化学习、机器人学习等基于智能技术开发的系统已被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智能技术使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符合其学习能力的课程资源,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的师范生,在智能时代不仅应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应该熟知并掌握基于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系统,为未来从教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智能信息素养:智能信息素养是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运用于教学,以收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智能时代,信息量更大,信息产生、传播的速度更快,需要师范生有敏锐的信息感知力,利用智能平台学习信息收集,能利用智能工具极速处理信息,同时也应该具备人机共存的意识,立足理论学习的同时,扎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增强自身智能信息素养,以满足智能教育时代“学”与“教”的要求。

智能数据素养:人工智能在教育体系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大数据的应用是实现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基础[3]。从使用平板工具辅助教学到运用平台获取数据精准教学,再到借助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未来教师必将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智能时代的师范生,对在教学活动中接触的有价值的数据应有一定的敏锐性。同时还应具有获取、分析、解读、交流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基于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的数据应用能力。

智能道德素养:高尚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发展新师范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项贤明等认为智能时代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性,情感与德行也是必不可少的[4]。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也将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智能时代的道德与情感教育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师范生智能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思维素养:计算思维和人工智能思维是智能时代的人才应具有的关键性思维。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思维、编程思维、解决问题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对智能社会的全方位认知的能力。智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支撑。师范生扮演着“学”与“教”的特殊角色,应该明确智能时代学生学习将真正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智能教育素养的价值定位

1.智能教育素养是师范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教师发展的根本在师范教育,发展新师范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必然之举。智能教育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师范生适应新师范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德才兼备、理念先进、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能力超群、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等是“卓越教师”的标准。新时代“卓越教师”应有“新”的内涵:在认知层面上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伦理素养和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在知识技术层面应该有深厚的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数据和信息素养,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高校作为培养“卓越教师”的摇篮,应该更注重师范生的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这是新时代新师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2.智能教育素养是师范生适应未来智慧教学的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学校形态、课堂组织形式、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与时俱进。智慧课堂将成为未来课堂的主要形态。有学者认为智慧课堂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集个性化与智能化于一体的数字化环境下的新型课堂[5]。新型课堂的教师要了解物联网、大数据基本知识,掌握学习理论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同时要有深厚的智能教育知识、技术、数据、信息素养和智能伦理道德意识。新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新教育”,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智能教育素养,为师范生适应未来智慧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智能教育素养是师范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保障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构建师范生的智能教育素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智能教育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教师未来自身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发展智能教育素养有助于师范生人工智能思维、计算逻辑思维、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大数据和智能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等技能的发展,为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发展路径

1.政策为导引

应制定遵循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教育部门和教育系统的观念、政策、标准的影响,因此,国家、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标准,作为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的导引。各师范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助于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的监管机制,确保智能教育素养培养有据可依,同时也使培养更加规范。在教师层面,高校应依据本校师范生培养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师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学生层面,构建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校本评价标准,同时围绕教育信息化2.0相关文件中对于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有关要求监督其落实情况。

2.理念为先导

应树立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的现代化理念。教育发展,教师为本,理念先行。因此,各师范院校必须从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管理上,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开展智能教学、智能学习、智能管理和智能决策;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育人理念,树立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理念。针对师范生个人,要树立新的认知观念,明确智能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未来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确保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学高为师的“知识性支持”、匠心独运的“工具性支持”、投其所好的“情感性支持”、“张弛有度”的“社交性支持”。

3.体系为核心

应构建良好的师范生智能教育培养体系。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应立足实践,聚合智能教育实践资源,以发展新师范为目标,以构建卓越师范生智能教育培养体系为基础。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与教育学科相关内容交叉融合,同时借鉴芬兰课改的经验,把智能教育素养融入课程,细化课程标准,淡化学科间的界限,把学科教学与前沿技术、教育热点相结合,有效促进师范生教育素养的提升;在教学技能实训体系方面,聚合智能教育实践资源,为师范生提供多维实践机会,将理论学习和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观摩学习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提升自我教学技能;在评价体系方面,高校应聚焦AI时代对于师范生培养的新目标,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教育评价体系,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并提供针对性的优化解决方案。

4.环境为基础

应创设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的“软”“硬”环境。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要以高校构建的“软”“硬”环境为支撑。“硬”环境包括智能化教学资源和智能化教学所必备的硬件基础设施。目前,智慧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不足,无法为师范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高校应为培养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设立专门经费,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师范生专用的实验室、实训室等,以此完善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需要“软”“硬”兼施。“软”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师范生智能道德、知识、思维素养等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人工智能道德法制课,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数据安全意识;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各种竞赛和活动,锻炼师范生智能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师范生人工智能智能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