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鹏凯
摘 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自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这就使得在进行宜耕性和宜建性分析时,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建立全面、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宜耕性及宜建性两个方面进行适宜性评价,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布局、开发时序以及开发重点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土地资源;低丘缓坡;宜耕性;宜建性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1)01-0153-03
Abstract: The land resources of low hills and gentle slopes have their own complexity and particularity, which mak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for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is mostly one-sided,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suitability from two aspects of suitability for cultivation and suitability for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layout, development sequence and development focus of low hill and gentle slope land resources.
Keywords: land resources;low hill gentle slope;appropriate tillage;should be built
我国西北地区山地资源丰富,若能更好地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则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现阶段用地紧张的情况。但是,由于低丘缓坡资源较脆弱,导致对其进行开发的难度较大。在进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时,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防其产生的负的外部性,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开发、耕地复垦开发、农用地开发三大部分[1]。然而,各种开发利用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低丘缓坡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在土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是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宜耕性和宜建性评价理论分析
1.1 宜耕性评价理论
宜耕性主要是指研究区内的土地资源长期作为耕地的使用属性保持不变,且不会对区域内的其他资源带来不良影响。宜耕性评价是对区域的耕地资源是否适合作为耕地使用及适宜程度的评定[2]。在对耕地宜耕性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通过收集研究区实际调查情况,评估和分析影响耕地长期使用的各种因素,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1.2 宜建性评价理论
宜建性评价是对土地资源是否符合某种特定建设用地标准的评价,它为建设用地的空間布局提供了理论指导[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定区域内土地资源是否适宜特定的建设利用方式,它综合了自然、生态、社会等多维度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宜耕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构建
对于耕地资源来说,影响其开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因素,即土壤性状、地形地貌、利用现状。因此,对土地宜耕性评价也从这三个维度出发[4]。土壤性状可以具体分解为土壤质地、土壤pH值、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地形地貌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地质灾害等[5];利用现状主要为目前土地的利用类型、耕作便捷度、水源距离三个方面。
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选择上述对耕地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即土壤性状、地形地貌或利用现状等。
2.2 因子权重确定
在进行宜耕性评价时,为了使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需要经过相关专家的指导,对评价指标体系内所包含的因子进行相互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建立准则层指标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土壤性状权重为44.34%,是三个维度中所占权重最大的;其次是利用现状,所占权重为38.74%;最后是地形地貌,所占权重为16.92%。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指标层权重信息表,如表1所示。
2.3 宜耕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文和表1所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划分低丘缓坡资源的宜耕性等级,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打开ArcGIS软件,使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图层的属性表,将所得数据逐一录入;其次,选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最后以此分值划分适宜等级。0.40~0.93是我国西北地区将低丘缓坡资源转化为耕地的评价综合分值。根据等间距方法,利用ArcGIS地理信息分析软件建立土地宜耕性的评价分级标准,见表2。
西北乡镇地区的低丘缓坡资源分布相对广泛均匀,并且大多为高度适宜及中度适宜地块。西北地区西南部地质灾害频发,灾害易发区面积为1 101.94 hm2,并且土层浅薄,有效土层厚度小于30 cm的面积高达7 596.46 hm2,多为不适宜地块。
3 宜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3.1 宜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及构建
在选取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时,要兼顾选取原则和开发利用研究目的。据此,本文将选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规划管控这三个维度的准则层进行评价。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地质灾害易发生程度、坡向、坡度及高程4个方面;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城镇化率、城镇影响度以及交通通达度;规划管控只表现为管制区域类型。
在构建土地资源宜建性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还需要考虑地基承载力和岩土种类两个因素,但在西北地区,土地地层发育齐全,具有较高的岩性构成强度和岩体力学强度,各评价单元的地基承载力和岩土种类都符合建设要求,因此这两个因素不作为评价指标。
3.2 因子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因子权重的确定是以建设用地适宜性为目标的。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准则层的三个影响因素和指标层的各评价因子进行相互比较,然后建立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软件YAAHP,对判断矩阵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评价因子的权重值,然后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所占权重比例最高,权重比为49.34%;自然条件因素次之,权重比为31.58%;规划管控所占比例最小,权重比为19.08%。各评价因子权重表见表3。
3.3 宜建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和分值,划分低丘缓坡资源建设用地的适宜等级时,需要使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数据信息录入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图层属性表,评价单位为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使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各个评价单元综合分值,并进行划分。0.12~0.89為西北地区低丘缓坡资源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综合分值。使用ArcGIS软件的等间距方法,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如表4所示的建设用地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
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地块主要分布在西北中部地区,但整体面积也相对较少;西北南部和西北部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并且存在管制区限制,因此不适宜地块分布较多。
4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在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将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自身生态敏感性极高,稍不注意则可能对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恶化,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这无疑是将人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置于危险境地。因此,必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西北地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宜耕性和宜建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议。本文所建立的宜耕性评价指标系统及宜建性评价指标系统的主要适用对象是低丘缓坡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旭熙.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及策略研究:以四川省泸县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6:12.
[2]王丽梅,刘军,尤小燕.基于遥感技术的兰州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动态监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7):87-90.
[3]尹一帆,程燕芳,沈俊林.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建设适宜性评价: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5):228-230,304.
[4]文洲海.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7:6.
[5]胡馨文.低丘缓坡区域土地综合利用方法探讨[J].规划师,2017(z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