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型高考生物学试题特点分析与启示

2021-04-22 18:12陈迪陈建峰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陈迪 陈建峰

【摘要】以“稳态与环境”知识内容为例,分析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生物学试题所体现的特点,在新课标、新考改的背景下,提出“依纲-研题-立本-导学”的备考启示,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助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高考生物学试题  稳态与环境  试题特点  备考建议

【课题项目】本文是清远市第十九项教育科研一般课题《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试题命制与评析研究》(课题编号:19-67)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2-0133-03

“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新高考生物科的功能定位,2019年高考全国卷生物学试题体现了由传统的“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统一,助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方向[1]。本文主要对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生物学试题“稳态与环境”部分知识内容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一些思考与备考启示。

一、试题体现的特点

(一)选拔的公平性、必备知识的基础性

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根本任务,高考作为规范的选拔性考试,其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区分考生群体的各个层次,从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概念出发进行命题,引导常规教学稳住基础、抓住核心,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必备知识的理解和关键能力的体现,引导开展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教与学。近三年的高考理综全国Ⅰ卷都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题目,如2019年第4题部分选项和第30、31题,试题素材和答案均源自教材。教材是全国各地各类生源学校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文本材料,尽管目前高中生物学教材“一标多本”,但高考命题素材来源与高考答案都确保落在“交集”内容,保证试题考查覆盖面和选拔的公平性[2]。

(二)情境的时代性、关键能力的应用性

高考命题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依托真实的生活(如2019年第4、30题)、生产(如2019年第29、31题等)、科研情景(如2019年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信息加工、逻辑推理、分析讨论、评价预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运用正确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体验课堂习得内容的应用价值。以2019年第6题为例,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探索情境”为载体,要求考生根据某细菌代谢类型,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不同生存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异同,及解释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从而评价考生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相比于2017年第5题和2018年第5题,此部分考查内容常考常新,多角度深层次,始终围绕与人类生产、科研密切相关的生物种群数量开展研究,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生态意识,建立和维持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思考的深度性、学科素养的综合性

自2017年第30题第(1)题凸显考查深度思考能力开始,高考试题明确抛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衡量考生学科核心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注重考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维度,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和思维的一般方法[3]。以2019年第29题为例,考查的知识内容和情境均与2017年Ⅰ卷第3題、2017年Ⅲ卷第30题十分类似,但设问的角度、思考的深度、探究的难度,无疑上升到了新高度。就整道题目而言,体现了必备知识的基础性、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关键能力的创新性、学科素养的综合性;就第(3)小题而言,更是立意深远、设问巧妙、适度区分,不愧整题乃至全卷最精彩的一笔。为教师教学备考,试题命制和评析,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二、复习备考启示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和品析,可以更清楚国家和党教育方针的导向,使教学活动更符合课改和考改的要求,落实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培育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对2019年乃至近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及其他套卷生物学试题的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依纲——认真研读纲领文本,感受领悟备考方向

备考中,教师应特别重视研读“课标(2017年版)”、“课标解读”、“考试说明”和“试题分析”等官方备考资料。如“考试说明”中四种能力的解释对相应能力做出具体的说明,帮助教师解读能力要求的水平层次,对备考有极强的指导性。如“考试说明”2017年起较2016年的调整之一是将“获取信息的能力(1)[3]: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中“课外”改为“提供的”,这意味着命题素材来源之广泛性,凡符合高中学生生活经验的材料都可能成为命题情景素材,作为有效的试题信息载体,提升学生参与作答的动机和行为,从而保证和提高命题质量;同时也充分重视基于教材命题素材的挖掘,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30题、2019年全国Ⅰ卷第31题、2019年全国Ⅱ卷第30题、2019年全国Ⅲ卷第30题、2018年全国Ⅰ卷第29题、2018全国Ⅲ卷第3题等有所体现。再如“试题分析”中试题特点、题目的答案及分析、评卷组的专家评析及教学建议,明晰每道高考题的命题立意、考查内容、素养价值,剖析命题素材的来源与加工、命题角度的切入点和适切性、题干设计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巧妙性、参考答案的科学性和要求性、问与答之间的匹配性和区分度。此外,通过高考阅卷、讲座培训等途径,尽可能收集评卷信息,了解学生群体现存问题,结合评卷组的教学建议,提高备考的有效性。

(二)研题——深入剖析高考试题,精准把握考查特点

高考试题是千锤百炼后的精品,时时细细咀嚼、品味,领悟它背后的规律和模式。可将近年试题分为三大类:基础型、探究型、思维型。

探究型:植物生理和动物生理的考题多以实验探究展开考查,围绕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原则、实验步骤、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得出结论等方面。充分体现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于实验和实证的科学特点,始终要重视实验、实操、实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思维和实验探究素养。考生在明确实验变量,理清实验思路,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其实需要运用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其科学思维素养的水平最终外显于答案的文字上,所以说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29题、2018年全国Ⅰ卷第31题典型的实验探究题,全面、细微地考查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素养,设问灵活,层次分明,基础和深度兼顾。

思维型:培养和发展科学思维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是新一轮课改重要的科学教育目标。具备科学思维的学生有能力获取知识,并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5题没有选用教材中S型曲线进行肤浅的考查,而是对线上的点做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合理地应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问题信息,科学地运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征并解释实际生产面临的问题;2018年全国Ⅰ卷第5题继续考查同一个知识点,但切入点更全面、呈现形式更抽象、理解更深层次、难度有所提升。题目无图但要求心中有图。A项侧重S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即模型假设,现实情况更多是类似S型增长,一般考查S型曲线为主;BCD项分别以某种群代表有害种群、有益种群、实验室培养三种具体情境下,制约增长的内因和实际应用。两道题目都充分体现了理解知识→建模用模→探讨现象和指导实践的考查维度。类似的“机理是……”、“目的是……”、“作用是……”等简答式的开放式设问,基本穿插在每道非选择题中,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31题既能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文字规范表述的能力,又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思维,还拉升了试题的区分度,利于选拔功能的达成。

(三)立本——充分挖掘高中教材,细嚼慢咽品味经典

教材素材是常用的命题素材来源之一,熟悉的命题情景有利于体现公平性和基础性,高考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区分、选拔学生。教材命题素材能大大降低命题的風险性,应该是命题人员所偏爱的,当然命题人员能利用的素材资源有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使用教材命题素材的另一个导向,切合高中学情,不随意拔高试题难度,避免教学中出现过度备考,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3题看似引入新概念,实质教材中有对渗透压完整的定义,并指出蛋白质的作用。

教材永远是最经典的知识载体,经过时代的冲刷沉淀下来的珍宝,做书虫360°无死角地啃书,争取完全消化吸收。教师应指导学生教材至少阅读三遍,分别做到“全→薄→深”三个层次。在新课结束至一轮复习尾声,逐字逐句地“全”读教材的所有栏目的所有内容,目的是撒网——认真细致地把教材全部阅读一遍,尽可能地输入大脑,知道这句话、这幅图、这个素材、这道题目在教材中出现过;在一轮复习尾声至一模前,使用概念图的形式,自选小专题、大专题等形式精要构建知识网络的“精”读,目的是织网——即将主干、核心内容抽取出来,加固知识构架;在一模后至二模后,回顾教材、重温个人错题集或典型题集进行“深”读,目的是将教材内容与做过的题目融合,熟练“理解内容——审题关键——解题思维——答题模式”的技巧;临考前有必要有选择性地最后一次翻书查阅容易遗忘的、自我感觉很重要的部分。

(四)导学——师生共构思维导图,夯实核心知识根基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做沉静的思考者,勤劳的织网工,刷题的有心人。通过绘制概念图、思维导图等,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梳理知识脉络、理清思维、辨析易错点等。

一轮复习生态部分内容时,依据以往“容易学、得分低、概念弱、关系乱”的学情,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展示三大生命系统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再逐个层次分解下一级内容(如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等);最后指导学生在审题时,通过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确定设问圈定在哪个生命体统层次,再在相应的小范围内寻找相关的语词、语句等作答(见下图)。

教师可指导学生绘制和修正思维导图,如充分利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科学发展史素材,教师引导学生边重温知识、边理顺经典实验间的逻辑关联和回顾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能构建结构良好的、较完整的、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7.

[2]杨帆,徐连清,于梅.基于能力维度的生物学优质高考单项选择题的标准[J].中学生物教学,2015(9):45-48.

[3]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理科试题分析(理科综合分册)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