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
【关键词】融合课程;学科融合;共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65-01
全球化时代,复杂、多变、不确定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需要培养能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综合性、创造性人才。融合课程旨在打破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改变学科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脱节的状况,是未雨绸缪的战略之举。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以下简称“苏中附校”)在“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进行了重要探索,并取得一定的突破。
1.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开发。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融合课程应在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有机整合,而这类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专业要求较高,教师既要精通本学科教学,又要具有较高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例如苏中附校“‘理化生融合先修课程”是由孙栋梁博士开发的一门独立课程,从物理、化学、生物的国家课程标准中选取核心内容融合为一体,借助项目情境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超越学科意义的课程创生。关于“融合课程”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张华认为:“所谓‘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学科之间原来的界限不复存在。”这是一种狭义的“融合课程”,是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形态。而广义的“融合课程”也可以称为“超学科课程”,指的是不考虑特定学科背景,强调以某一学习经验或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课程,是一种彻底的整合课程。苏中附校的融合课程不仅有学科融合,还有学段融合,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实现了融合共生,体现了课程创生取向。如,学校的“全科閱读”课程,这一课程由各科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推荐读物、指导阅读、组织评价。目前他们正在建构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题的超学科课程,为学生打开更加广博的学习领域。
3.共生理念支持下的课程融合。苏中附校融合课程的顶层设计者是黄厚江校长,在他领导、组织下的融合课程建设,将“共生”理念从语文学科推向各门学科,从教学推向教育,这是苏中附校融合课程得以深度开展的重要保障。从苏中附校融合课程所提炼的“一课多师”“一师多科”“一科多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教师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苏中附校融合课程中学生展示的成果,我们感受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快乐与成长。共生教育还倡导诸种教育元素的共生,如过程与方法共生、知识与活动共生、学习与评价共生等。如“寻找中国历史上的农牧过渡区”这一史地融合课例,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融合性评价量表,根据评价量表展开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对量表进行微调,有着鲜明的共生特色。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