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妮娜 马素玲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思考与辩论,进行深度数学学习,让思辩之花绚丽开放。
掌握思考的方法是深度思维的保证,为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活、有深度,对思维方法进行指导。
一、有序的思考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我一般让孩子们从信息图中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时候需要引导孩子进行有序的观察,如从从左往右,由上而下观察。解决问题时重点看条件和问题,从问题入手,提取相关的信息条件进行整合,最终达到条理化的思考。
二、多角度的思考
帮助学生养成从正面思考、反面思考、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形成多方位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如 “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7×2)÷2(乙筐);(71+7×2)÷2(甲筐);71÷2-7(乙筐)71÷2+7(甲筐)。通过多角度思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三、记录思考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把抽象思考转化为具象记录的重要能力。主要采用:1.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思考”逐步深入的过程。2.运用表格、摘录法对信息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使问题和条件更加清晰化,学生思考过程得到呈现。3.数形结合,能够让学生在数量关系與空间形式的结合之间探索出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思辩做好准备。对于“辩”主要从倾听表达、辩论技能、拓展训练几个方面进行:
(1)学会倾听表达。针对课堂上孩子的“假听”,倾听“漠然”等现象,需要倾听习惯的培养:明确倾听的具体要求:专心、耐心、用心;明确倾听任务;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强化倾听意识。
数学表达的过程就是传递思辩的过程。指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尤为重要。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言之有物——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所说的内容;言之有理——学生在能说出结论的同时能说明道理、依据,做到有理有据。
(2)引发相互辩论。“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围绕学习内容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①寻找“时机”——教师要善于寻找、捕捉课堂上出现的分歧、矛盾。 针对问题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产生不同的意见后,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自己“想问题”,并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互动”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②挑拨“事端”——教师要善于“没事找事” 故意挑起事端。在一些关键地方有意制造点“麻烦”,引起学生的质疑、思考,继而进行辩论。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但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虽然得数都是16,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通过辩论使学生对面积、周长的认识悄然内化于心底。
(3)拓展训练提升。课堂上针对易错点、重难点,利用过关卡为学生思维“把脉号诊”,实行人人过关,真正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单元清。尤其是使用思维训练卡,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条理地呈现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做到思维再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思辩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为孩子思辩能力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