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编辑要编辑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必以正确的新闻思想为首要,同时求实的节目编辑主张也不可忽视。这里的编辑主要指新闻节目编辑中的画面编辑,其与文字语言一样,需遵守一定章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维、意念,且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关键词:电视 新闻 画面 编辑 技巧
本文主要阐述在电视新闻中,如何正确遵循组合逻辑,灵活运用蒙太奇理论,使剪辑组合的画面语言既能表述准确,又能引人入胜。
一、蒙太奇思维
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机联系,人们有将相关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这正是电视画面编辑中蒙太奇组接的基础。因此“蒙太奇”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电视画面组接中,为了体现镜头的逻辑关系,制造特定的效果,会经常运用到传统的影视“蒙太奇”手法。
二、镜头的选择
电视画面编辑离不开对镜头的选择与组接。这里的“镜头”即指连续的电视画面,一个镜头也就是指一个连续的电视画面。电视镜头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新闻节目内容的需要。在电视新闻或电视专题片的画面编辑中,首先要考虑表现新闻主题与展开情节,记叙新闻事实与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时,在具体选择电视镜头时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切镜头的拍摄与表意
切镜头是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使用最多的技法,其特点是镜头的视点不动,取景范围不变,对准一个景物,保持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不可少于8秒。因为我们在使用一个切的画面时,如果画面里的内容无变化,一般只用4秒钟。之所以说素材不能少于8秒,完全是后期编辑的需要,即便于在一个8秒钟的素材里完成选取不少于4秒钟的画面。
当然,这需要依据画面中的内容而定,不可机械呆板地运用。如果画面里的内容是动态或比较复杂的,尤其是有声音内容的现场拍摄,就要根据所需的长度拍摄。比如,前面举过的抓捕绑架案犯的过程,警察与歹徒搏斗了20多分钟,你就不能机械地8秒一个8秒一个地切。一些书上将其称之为“固定镜头”,这是可以的,叫法不同而已。但有些書上将其称之为“定格镜头”,这就不对了。“定格”是指画面里的内容不发生变化,静止在一种状态上。比如,镜头的视点不动,取景范围不变,画面里是一架飞机入画,并从另一端出画,这就是切。定格是画面中正在飞的飞机停在画面的某一个部位不动了。而且,现有的专业摄像机,是拍不出定格画面的,需要在后期制作时才能完成。还有人把切说成“摄”,这更不正确。不管什么技法,都是摄,包括推、拉、摇、移。
切镜头相当于一个人在固定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看一个固定范围内的事情,中性而客观,因此是新闻专题片使用最多的拍摄技法。其拍摄要求在以上的构图和拍摄状态中都已经介绍,不再重复。要注意的是不要拍虚,要先找一个具体目标推上去聚焦,聚实了,再拉到所框定的范围拍摄。现在的数码摄像机是自动聚焦,因此不需要先聚实再拉出来拍摄。
在编辑过程中,一个切镜头接一个切镜头的使用,相当于我们一个区域接一个区域去观察事物。在生活中,我们看东西,从一个区域物体快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尤其是从一个物体快速转移到不相邻的另一个物体时,视觉采取的不是扫描的方法,而是眨眼。比如我们第一眼看马路右侧的某根电线杆,第二眼看马路左侧的某棵小树,视觉的过程肯定是眨眼,这就是所谓的一眨眼的工夫。除了切镜头外,还有四种移动镜头的拍摄技法,即推、拉、摇、移。
(二)拉镜头的拍摄与表意
1.交代点与面的关系。拉镜头的初始画面往往是特写或小景别,其特点是主体画面较大,细节清楚了然。随着镜头拉开,主体所处区域环境越来越大,画面里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主体在画面中占据的面积越来越小,最后停留在大景别的全景或远景上,这就清楚地交代了这个主体所处的环境,介绍了主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再比如,一个人在讲话,画面语言很简单,这是一个男人或女人正在讲话。至于他(她)在什么地方讲、讲给谁听的,我们无法从这幅画面上得知。随着镜头拉开,直至整个会场,于是人们知道了,他是在会议上的讲话,听众是整个会场上的人。甚至还可以根据他坐在主席台的正中间而进一步得知,他是这个场合的最高领导者,这就交代了他与与会者的关系。
2.创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悬念效果。人的思维有主动填补、完善视觉感知中未见部分的功能。比如在同期声采访画面中,即便记者不在画面之中,观众也会根据话筒得出记者在一边正在采访的综合印象。拉镜头由于起伏的景别小,如果画面中的主体是熟悉或动作是可以合理想象,观众对画框之外的东西就会很自然地合理想象出自以为是的结果来。但随着镜头的拉开,说不定就是意料之外的结果,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画面上有两只穿着舞鞋的脚在跳舞,观众第一眼一般都会认为是一个女孩正在投入地跳着芭蕾。但随着镜头拉开了,却不过是一个老男人,将手伸进舞鞋里在桌面上做着动作解闷。
3.转场。采用小景别转场,会因为画面容纳的环境有限,转场后,会给观众造成还在原环境中的错觉。从小景别拉出大环境,再转场,观众便顺其自然地进入到另一个画面环境中。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运动的物体,而不会搞错物体运动的方向。比如一个人从某大楼出来往北走,你在任何一个方向看,怎么变化看他的位置,都会得出他往北走的结论。这是因为一是有环境作为参照,二是有心理作用的介入。当你从他的左边转到右边时,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视点的变化了。但反映在屏幕上就不同了。机位对运动物体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在不同侧面去拍摄,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运动方向。
(三)确定造型手段
电视艺术包含多种造型手段。例如,摄像机光学镜头有各种类型,造型效果也不一。以拍摄人物为例,如果人物穿的是白色衣服(医生、护士),背景不妨暗一些(或以周围树木为背景),这样可以衬托鲜明;如果人物穿的是深色工作服(隧道工人),而环境又很黑暗,一定要有灯光照明,才能展示人物形象与环境气氛。但是灯光照明不可过亮,否则隧道内的光线与平地光线条件一样,就失真了。有一部反映建造上海地下铁道工人生活的电视片,就是因为灯光照明过于强烈而失真,受到电视界权威人士的批评。电视编辑一定要考虑多种造型手段的正确运用。
三、画面的组接逻辑及画面的组接方式
在电视编辑实践中,镜头的选择与镜头的组接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电视专题片中,其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一)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编辑工业生产的电视新闻,一般是按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镜头组接,从原料到产品。编辑农业丰收的电视新闻,一般开始都是一片丰收景象,然后是收割、打场、交粮。
(二)按照时间顺序
如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北京万众瞩目,当晚6:30开播的《北京新闻》定位在直击与揭秘晚上8点08分即将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以倒计时式的报道方法,展现了即将百年梦圆之前的准备有序与紧张期待。
(三)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
比如拍一家卖很多假货的黑店,用移的方法进门,然后边移边摇,边推向某假货,落幅完成后拉开镜头,在移、摇,推向另一假货。一个镜头将小店内的环境、层次和多种重点假货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其中,配解说的画面应尽可能地使用背景资料画面;有时若无历史画面,也可使用当前事件的画面,那么相关的背景信息则由解说独自完成。
(四)画面的组接方式
电视画面作为电视新闻的基本元素之一,一方面既要符合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原则,另一方面由于新闻人员的参与,画面难免会渗透进摄制人员的主观意识。从客观与主管的关系来说,千变万化的画面都是经过摄制人员精心选择而产生的,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产物,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对新闻画面进行组接,并不意味着可以创造新闻的表意,新闻内容的表意仍是由新闻事件本身来决定的。但是在画面素材的取舍、镜头长度的确定、再现新闻事实的表现形式等方面仍带有编辑的倾向性。不同价值观或是认识水平高低不等的编辑,组接出来的新闻所包含的意象是有差异的。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画面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录,但其具有局限性,即电视新闻画面具有倾向性。这一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作为电视采编来说应该熟练掌握摄影技巧,并能利用画面形象来表现新闻主体,既能叙事,还能起到渲情的作用。能否运用好新闻的重要语言画面是衡量编辑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例如反映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廉洁奉公的一个侧面,将他逝世后的遗物——书籍、笔、简陋的服装、欠债的借条、未写完的公文等一一用镜头组接在一起,能产生深刻的含义,发人深省。
将有内在关联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这也是画面内在因素一致、连贯的要求。如果镜头组接的是同一个人的事迹,也应注意内在因素的一致与连贯。例如,一名大学生早晨在湖边读书,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夜晚在灯下看参考书,最后考试成绩单显示全优,这四个镜头组接在一起会显得十分顺理成章。
在镜头组接中如果要“动接静,静接动”,就要找到內在因素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例如一个镜头反映一辆救护车在急速奔驰,另一个镜头反映一辆救护车停在医院大门口,这两者相组接就会显得“跳跃”、不自然;如果第一个镜头让一辆救护车急速奔驰后驶出画面,意味着它还有很多路要奔驰,再接救护车停在医院大门口,这就不“跳”了。有了内在因素的连贯性,镜头组接就顺畅了。
借助特技手段采用技巧性转换方式,即以对上一镜头结束与下一个镜头开头部分的纯技术处理来转换画面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淡入淡出、滑变、叠画、定格、翻转等。
四、结语
由于画面的编辑处理在新闻报道中是一种较自由的结构元素,为使新闻结构布局有序合理,提高有效信息量和传播效果,不同的新闻画面编辑处理手法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1]高艳珍.电视新闻的画面编辑技巧探析[J].新闻传播, 2018(16).
[2]赵伯巧.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编辑技巧探析[J].电视指南,2017(23).
(作者简介:田晓东,男,本科,内蒙古大兴安岭电视台,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采编策划)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