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福建漳州 363123)
整体关联教学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在互动关联视域下,充分挖掘教材特点,发挥教材最大价值,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整体关联视域下的小学“写人”类习作教学,打破以往教学中教师单打独斗,年级间没有沟通,以及教学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就篇教篇的陋习,以“类”为单位,整体观照,细统分析、研究教材,以“篇”为落脚点,精准定位教学知识,细化教学指导,让习作教学更加科学、高效。
统览小学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习作编排,写人习作训练共安排了八次,散布在每一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之中,或与单元阅读主题相同,或自成一体,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笔者从册次单元、习作话题、习作要求、习作要素、教学定位五个方面,分析这八次习作(见表1),发现统编教材“写人”类习作有如下共性:1.都是写人的,都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都注重习作的交际意识,写后都要求读给某人听。2.都具有指导性。与人教版笼统的习作要求相比较,统编教材的作文描述更为具体、生动、有趣。如《小小动物园》中形象的人物与动物的图文对照漫画;《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中的泡泡提示和开阔学生思维的“小书虫、乐天派”等词语;《他_了》中如何写具体的范例片段。这些图片、文字更加吸引学生,容易激发习作兴趣,同时也从审题、选材和写法等方面,给予学生更为具体的导向,让教师的教学有据可依。
表1 三至六年级“写人“类习作要求与教学定位表
(续上表)
再细观这八次习作要求,前三次只要求写出人物特点,至于是外貌特点还是性格爱好方面的特点,或是通过事例写人物特点,教材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给教师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三上是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出人物特点,到四上要求给家里的每个人写一段话,三次习作已经实现由段到篇的过渡,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不同,不要盲目拔高教学的难度。从四下开始,教材要求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特点,五上的两篇习作也有从“写清事情前因后果”到“选择典型事例”的要求,而“是不是融入自己的情感”是在六上提出的评价标准。教师还要关注教材“习作要素”中的一些字眼变化,如“尝试运用”和“初步运用”的细微区别,告诉教师不要把习作的步子迈得太大,不要过于深入。通过对八篇习作的纵向比较,发现每一篇习作都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前一篇是后一篇的铺垫,后一篇是前一篇的延伸,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呈渐进式推进,更为序列化,这样的编排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
横向关联指的是习作与阅读,习作与生活经验等的关联。习作教学往往是置于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在一个新单元的开启之时,在单元导读出示之际,应该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在各种关联之中,有意识、有准备地开始本单元的习作学习。
(一)习作与生活实际关联。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只有生活五彩斑斓,作文才能丰富多彩。[1]一般来说,单元作文教学是在阅读课文教学之后,但是单元作文教学要从单元导读开始,在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素后,告知学生本单元的作文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在生活中观察人物,积累素材。学生在习作时,便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避免生拼硬凑。
(二)习作与阅读教学关联。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虽然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相对独立,与单元主题和文体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不是完全脱钩。总体上说,习作与阅读是相关联的。例如,六上习作《有你,真好》与《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课文主题吻合。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不仅有《剃头大师》《我不能失信》两篇课文可以借鉴,《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也有这个教学点的渗透。习作例文单元就更不在话下。这些阅读内容的学习为习作储备了知识、方法和情感,习作知识、方法和情感的运用又深化课文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提前预热使习作充满仪式感,横向钩联给予学生素材、技能与方法的准备,让学生对习作满心期待。[2]
传统的习作课往往全面开花,反反复复。王荣生教授说:“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们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就在这几个小点知识里来回倒腾……”[3]其实,每一篇习作在教材中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使命,需要教师选取最适合儿童年龄、学段、教材要求的核心知识进行教学。在每次教学时,教师要明晰上次习作教了什么,本次习作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给本次教学划定界限,既不重复教过的知识,又不逾越下次的教学内容。只有精准地定位教学知识,才能促进儿童习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精准的核心内容,需要靠教师的经验与智慧来开发与建设。
以《猜猜他是谁》为例,这篇习作的教学内容是人物外貌描写。在二年级“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他是谁?长什么样子”的基础上,将核心知识定位为能准确描述“他”的外貌,写出一段连贯的有逻辑关系的外貌。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让精准知识落地生根,设计如下教学:第一步:本单元开启时,教师提供描写人物外貌的词句,进行为期十天左右的课前两分钟积累,意在丰富学生的词语储备。第二步:教学时,请有特点的学生上台,让同学观察,分辨什么是虎头虎脑的小胖墩,什么是一阵风就能刮走的猴儿精,什么是水汪汪的大眼睛,什么是笑起来像弯弯的月牙的小眼睛等。然后全班起立,根据教师的描述,对照自己的特点,玩“对号入座”游戏,人文对照找特点,落实习作要素。第三步:用上适当的连接词,写一段符合逻辑的外貌描写,玩“猜一猜他是谁”的游戏,在情境中一课一练,一课一评。第四步:适度拓展,从不同年龄段的人物中选择两个,进行观察和外貌描写,巩固所学方法,为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打下扎实基础。教学始终围绕人物外貌描写展开,其他方面的特点不作为训练要求,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这样教学,以教得“准”、教得“精”来保证教得“透”、教得“深”,使学生一课一得,帮助学生构建“写人”类习作体系。
整体关联视域下的小学“写人”类习作教学,实现了从“教材”走向“教学”,从关注作文体系的“长教”到以提前预热为主的单元“短教”,再到精准定位知识的“精教”,形成网状立体的“写人”类习作教学体系,使学生的习作素养得到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