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军 辽宁省展览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监督机制,在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明确经济责任、提供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工作应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不断优化管理,规范制度流程,推动内审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企业提质增效服务。
1.传统模式下的内部审计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企业领导人对审计工作重视度不足,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充分。2.内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企业的内审工作大多还仅限于财务领域,重点在检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查错防弊上,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3.内审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不同年龄层次的企业审计从业人员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不同,很难用统一的流程规范来约束不同的公司行为。审计实践中,完全依赖流程审计很难行得通,更多的需要大量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
一是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计内审组织。内审部门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之下,下级公司审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可由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证审计工作定位准确,为集团提供高效的审计管理职能。二是优化和完善内审制度体系。实现内审和公司治理层面制度的融合,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三是为了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公信力,必须要将审计部门从其它部门中独立出来,给予审计部门相应的权力。让审计部门真正实现独立,较好提升审计部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四是明确各部门对应审计监督中的工作职责与权限。以免在整改问题时,发生责任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五是与业务职能部门建立审计联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建立协作配合机制。
职业判断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中首先判断经营范围是否有较大变化、经营规模是否扩大、市场行情是否有较大变化、公司是否有重大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的措施。其次发现问题规避风险。调查了解是职业判断的基础,随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资金为主线,以流向查问题,以内控为重点开展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突破问题的能力是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审计人员要结合审计目的、行业趋势、发展动向,及企业业务特点、关键环节,以此评估风险、细化流程。
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合理保证。首先要建设内部环境,然后适时评估企业的风险,根据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流程,审计人员在流程梳理过程中,明确每一个流程需要的信息。公司层面将承担的责任和目标层层分解情况,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分工就越细。企业层次增多,管理半径加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到不同的部门,各部门各作业环节相互协调的难度就加大。各环节决策信息不充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导致决策方案的选取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内部控制中,审计人员要看大形势、政策重点与企业特点,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制度为抓手,将关键控制点布局梳理好,明确每一个流程需要的信息(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见附件),做好信息沟通,尤其要注意内控的后期维护与完善,不断收集行业动态与案例,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对于与常规交易相联系的会计事项,应当先评价和测试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拟对公司内控制度的依赖程序,确定下一步的测试程序。对于非常规交易相联系的事项,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公司的整体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对公司的内控制度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的情况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即选择重点领域的控制环节进行控制测试,测试公司出具报表的控制制度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国有企业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包括内部审计计划、实施过程和报告阶段三个程序控制;建立部门自评和同行评审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制。应当借鉴基于EVA 原理的内部审计绩效管理模型,通过计算经审计后新增的效益与审计投入的成本的比值来衡量内部审计是否有成效,从而实现审计价值的提升。
具体操作层面,审计人员应当建立工作底稿两级复核制度。所有内部审计事项的工作底稿,必须经过项目负责人、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可以为纸质版或电子版。电子版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建立审计工作底稿保密制度。内部审计部门以外的部门或个人要求查阅审计工作底稿,必须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或审计委员会批准,但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审计部门应妥善保管审计档案。内审组在审计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连同审计报告等审计资料,按相关法规的要求归档、管理和使用。审计委员会应当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目前传统的审计抽样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存在海量交易和业务模式创新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探索新的针对性工具和技术。适当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审计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审计画像等新技术手段,由传统的审计作业系统向智慧审计平台升级,实现审计全覆盖和精准审计。同时,建立风险导向审计,就是要求审计人员以公司的风险为导向,关注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由于现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公司舞弊手段越来越隐蔽的现象,制度基础审计有时难以发现重大错报现象。同时,由于业务量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一些智能管理软件(如SAP),传统审计中的抽凭、复核等程序已不足以实现发现重大错报的目标和审计手段更新要求。因此运用新技术的同时,建立审计人员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全面了解公司的状况同时,关注到公司的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以及会计估计和披露是否存在合理性,同时也是对内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附件:《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
总之,新时代内部审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审计职能定位,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拓展内部审计领域,抓住规范发展、防范风险和提质增效的关键点,积极探索内部审计新模式,推进内部审计新发展,突出问题风险和价值管理导向,深化审计监督工作,全力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