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永恒动力,而青年则是推动企业改革和创新升级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近年来,定向井技术服务分公司深入贯彻集团公司、渤海钻探公司创新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投身技术创新和技改工作。
为充分发挥青年员工在创新创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创新创效活力,定向井公司工会对公司55 名青年科研、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了13 个岗位生产、科研、技改创新情况,同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进行如下概括。
年龄范围:定向井公司40 岁以下员工
时间范围:2020 年10 月9 日至10 月31 日
调查对象:从事一线施工、仪器研发、维修制造等岗位的青年干部员工
充分了解青年员工对创新创效、节支降耗等方面工作的所思所想和需求,为公司制定青年“淘金”工匠个性化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从而搭建更加完善的青年工匠培育成长平台,为青年员工打通成长快速通道,进一步激发青年队伍整体创新创效活力,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发展提供保障。
本次调研采取“1+(1+N)”的方式进行调查,“1”即分公司工会牵头,统一制作调查问卷,组织与职工面对面进行座谈,后期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分析。“1+N”即以各基层单位为蓝本,1 是定向井公司各专业路专家评价和反馈,N 是职工调查问卷结果和职工座谈时的建议,三种形式相互结合完成本次调研活动。
公司现有在职职工679 人,从事专业技术299 人,其人员结构分布如表1 所示:
从人员结构分布表可以看出,公司专业人员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从年龄构成上来看,40 岁以下青年技术人员占全部技术人员的67%,41 岁至50 岁中年技术人员占比27%,51岁以上技术人员占比6%,年龄结构约为11:4.5:1,可见青年人员是技术队伍的主力军。从学历上看,青年技术人员100%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包含6 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青年技术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83%的青年技术人员具有中级工程技术职称,但青年员工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仅3%的青年员工具有副高级工程技术职称。分公司55%的高级工程师是中年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公司青年员工数量虽多,但整体专业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公司对群众性经济创新活动的重视,职工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也在逐年上涨。图1 是四年来分公司参与职工经济创新活动的人员情况统计。
通过图1,可以看出,职工参与经济创新活动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尤其是青年职工参加活动人数连续三年保持上涨趋势。到2020 年,40 岁及以下参与活动职工人数已占参与活动总人数的70%。从数据上看,青年职工参加活动的人数和比例都有所增长。
表1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表 单位:人
图1 参加职工经济创新活动人员情况统计图
但通过收集“淘金”成果发现,青年职工完成创新成果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部分青年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水平还普遍偏低,成果获得的授权专利少,创新和创效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各项目参与者主要集中在MWD 维修、制造岗位,一线工程师参与度较低。
本次调研,公司青年员工共55 人参与了问卷调查,职工座谈覆盖面达百余人次。根据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调查内容,结合公司人才队伍现状和近年来“淘金行动”的开展情况,对调查问卷结果和座谈时职工意见建议进行归类分析,可以看出,分公司创新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员工精神面貌好,建功意识强,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通过调查发现,89%的职工有参与创新创效的意愿,特别是那些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更加渴望通过创新创效活动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但在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专业单一化的问题依旧存在。比如,研发岗位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仪器维修岗位员工精通仪器故障,但对制造设计不了解;仪器制造岗位员工又对一线生产实际使用情况不清楚;现场工程师掌握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却没有足够改进仪器性能的能力。由于工作岗位性质原因,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经验、兴趣爱好和工作需求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技术人才专业能力比较单一,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二是创新创效渠道不畅,部门联动有待加强。通过座谈,员工普遍认可创新创效工作应以企业发展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突破口,从企业、部门、专家、导师、员工等五个方面形成上下联动。但是,由于学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再加上理论联系实际和项目研发等因素的限制,在创新工作实施开展过程中,76%的青年员工认为难度较大。从发现问题到研究问题,从解决问题到实际应用,涉及现场跟踪、改进设计、加工、组装测试、现场试验等多个环节,需要多种专业人才共同配合,多部门协同作业运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分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普遍集中在电子、机械等专业,缺乏材料学、力学、计算机软件等其他方面专业的人才,导致很多工作做起来总是眼高手低、难于实现。此外,各相关部门间的协作配合要求烦琐、流程复杂,更加延长了工作的等停时间,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是评价系统单一,现有考核激励方式效果不明显。大部分参与调查者表示,从创新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较高,但不同岗位的青年人对激励方式的期待各有不同。部分成熟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加侧重学习培训和加薪的诉求,部分年轻的技术人才更加注重挑战性工作和晋升的需要。
分公司现有的创新激励机制主要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部分,但普遍与职工实际工作绩效无过多联系,因此对创新人才无法起到激励推动作用,导致一些员工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产生疲于应付、表面过得去的消极态度,成为被动的执行者。因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分公司内许多高学历人才的创新才能并没有被真正挖掘和展示出来,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创新创效的主体是人,而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又要兼具学术、技能、应用等多方面能力。在日常培养过程中依然使用如专业技能培训、岗位导师带徒以及技能比武等传统方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然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职工自身的因素,基层导师、领导层面因素,甚至还有来自公司发展层面的因素。如果没有针对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培养,势必对青年技术人员创新创效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不难看出,青年群体在企业创新创效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更加重视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针对青年技术人员在创新创效活动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让职工尽早参与成果研究活动,施行个性化培育的方案,以便加快推动人才快速成长。具体实施方案建议如下:
通过分析参与调研的青工特长、短板以及需求等信息,对他们进行初步“诊断”。本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培育理念,准确定位每位青年的“优势”和“短板”,进一步探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编制培育方案,达到“精准”培育青年工匠人才的目的。通过宣传、观摩、交流、授课等方式,组织职工参与到淘金项目立项、申报、验收、评审全过程中,让扎根生产一线、热心技术钻研的岗位职工了解淘金、爱上淘金、加入淘金,壮大队伍,形成力量。在探索培养模式方面,充分利用“劳模工作室”,结合生产目标匹配高职业素养的员工,对“劳模工作室”进行队伍资源整合,构建淘金体系,使创新创效形成辐射各个领域、涉及不同工种的创新团队。同时,借助高校和先进单位的经验,利用多功能平台,整合创新培训内容,比如采用邀请“渤钻工匠”及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进行授课、举办“工匠”技能拓展训练、组建渤钻创客联盟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突出培育青工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坚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等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形成党政鼎力支持、工会搭建平台、各方紧密配合、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在人才队伍中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将分公司决策部署、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同青年讲清讲透,使其牢固树立“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选树“淘金”明星,加强宣传,进一步激发青年职工参与创新创效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创新创效活动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在“工匠”人才培育过程中,通过挂职锻炼、团青活动、竞赛锻炼和培养青年业务骨干和后备力量。坚持对个人创新进行评级,通过创客比武会、创新挑战赛等竞技形式开展青年创客擂台赛活动,调动和激发青工学知识、练技能、强本领的热情,形成了榜样引领、链式驱动的技能培训效应。改变以往注重考核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和实施考评,将结果与职称评定、晋升职务待遇等激励机制相衔接,促进青年“工匠”的全面发展。在岗位上全面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扩宽人才成长通道,将各类人才纳入成长通道中,改变观念中陈旧的人才成长方式,将懂经营、精技术、善管理的人才推选到重要岗位上,做到“优中选优”,从而推动公司形成人才管理的“金字塔”。
坚持从解决青年员工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地方入手,根据青年职工的职业追求、兴趣爱好、能力经历等信息,搭建渤钻公司整体的“工匠储备库”。“工匠储备库”立足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基础,既要保持各专业的独特性,又要结合钻井整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一协作,集中管理。各公司可借助“储备库”推行创新人才共享,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形成青工聚才创新平台。在渤海钻探公司内部所有单位、各岗位之间进行人才轮换和调配,为“工匠”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充分调动青年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干事热情,让青年人才在助力公司发展的同时,展示个人的智慧,实现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