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欣,韩国杰,柴宇霞,鲁丰华,张君瑞,黄 玲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以便利、舒适、快捷等优点成为众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据中国轨道交通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39座城市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预计到2020年,符合国家地铁建设标准的城市将会达到50个,“十三五”期间地铁里程将达到6 000 km[1]。因地铁及地铁站内环境的密闭性,空气质量差、闷热及人员拥堵等原因导致的火灾、乘客心脑血管意外、外伤、踩踏等事故亦随之而来。地铁内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性事件救援相当困难[2]。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系统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地铁应急能力[3]。遇到突发公共灾害事件或意外伤害时,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时的施救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4-5]。而灾害发生时地铁员工往往作为现场的“第一目击者”,他们及时、正确的紧急救护对挽救乘客生命尤为重要。提高地铁员工的急救水平,对其进行相应的急救培训是关键。随着社会发展、救护观念更新,提高公民急救素养、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渐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6]。本研究调查了150名地铁员工的急救知识、态度及培训需求现状,评估其急救认知水平,分析其培训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地铁急救培训方案提供依据,并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进行急救普及提供参考和借鉴。
1.1 研究对象 郑州市地铁技术运营人员、管理人员及站内客运服务人员,且年龄≥20岁、工作>1年、自愿参加本次调查者。
1.2 调查工具 作者通过深入文献回顾[7-10],并结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15年《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11]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包括4个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部门、工作年限等。②知识问卷:由15道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答对计2分,答错计0分,总分30分。③态度问卷:共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没有”计0分,“没有”计1分,“有”计2分,“很有”计3分,“非常有”计4分,满分24分;分值越高表明急救态度越积极。④培训现状与需求部分:包括有无遇到急救场合、有无参与过急救、有无听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CPR术的掌握程度、急救知识来源、有无急救培训经历及培训方式、最希望接受何种培训方式、最希望学习的急救项目、是否知晓相关施救法律条文的颁布等。知识和态度问卷条目池初稿拟定后邀请4名急救专家、1名公共交通运输专家、1名公共卫生管理专家进行独立专家咨询,针对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进行效度评议,问卷内容效度为0.93,综合专家意见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查开始前,随机抽取20位目标人群进行预试验,以了解问卷内容是否容易理解和回答,有无歧义及估计填写问卷所需的时间等。预试验结果显示,问卷重测信度为0.80,知识和态度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0.74、0.72。根据预试验结果完善问卷,确定问卷终稿。
1.3 资料收集方法 2019年6月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郑州市已开通的93个地铁站点进行编号,每个地铁站一个编号,即01~93(每个地铁站编号为2位数),采用随机号码表法抽取样本,共抽取6个站,共172人。调查人员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3名主治医生和3名主管护师组成,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查问卷的条目设置、每个条目及选项的内容,问卷的在线设计、如何发布、回收问卷、统计分析、查看和下载、填写注意事项等。6名调查人员通过地铁员工QQ群、微信群向被抽取到的地铁站员工发放知情同意书、填写指导语和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对象通过发放的网络链接或二维码进行填写,问卷填写完毕自动收回。调查人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查、编码。共发放问卷172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87.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人录入数据。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人数和百分率、构成比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取双侧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采用回归分析探讨急救知识、态度的影响因素。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150名调查对象中男96人,女54人;年龄(28.15±3.87)岁,工作年限(6.55±4.20)年;专科及以下66人,本科及以上84人;地铁技术运营人员19人,管理人员42人及站内客运服务人员89人。
2.2 地铁员工急救知识、态度得分
2.2.1 急救知识得分 地铁员工急救知识得分为(14.32±4.58)分,各条目知晓情况见表1。
表1 地铁员工急救知识知晓率(n=150)
2.2.2 急救态度得分 地铁员工急救态度得分为(14.06±3.98)分,各条目得分见表2。98.7%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急救培训,96.0%认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有必要配备急救设备,96.0%认为地铁站有必要定期组织急救演练,26.7%有信心对心脏猝死的乘客进行施救,86.6%认为急救培训能增加自己急救的信心,73.4%愿意对心脏猝死乘客进行施救。见表2。愿对心脏猝死乘客施救的原因调查中10.0%怕得传染病,52.5%困于自身能力有限不敢施救,37.5%担心产生纠纷。150名调查对象中140人(93.3%)认为地铁站应该成立急救救援队,122人(81.3%)愿意成为急救志愿者。
表2 地铁员工急救态度(n=150)
2.3 急救知识、态度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以知识、态度得分为因变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有无遇过急救场合、有无参与过急救、有无听过CPR、对CPR术的掌握程度、有无急救培训经历、是否应成立急救救援队、是否愿成为急救志愿者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由标准回归系数可知,知识得分影响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有无急救培训经历、文化程度、有无听过CPR、对CPR术的掌握程度;对态度得分有影响的是:是否愿成为急救志愿者、有无参与过急救、工作年限。见表3。
表3 影响急救知识、态度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4 地铁员工急救培训现状与需求 46人(30.7%)表示在工作时遇到过急救场合,其中36人(24.0%)直接参与过急救;130人(86.7%)听说过CPR,82人(54.7%)有急救培训经历;对CPR术的掌握程度:20人(13.3%)没听说,34人(22.7%)仅知道名称,68人(45.3%)会部分操作,22人(14.7%)基本掌握完整操作,6人(4.0%)熟练掌握完整流程。68.2%表示不知晓相关施救法律条文的颁布。地铁员工已接受过培训方式与最希望接受培训方式见表4,最希望学习的急救项目见表5。
表4 地铁员工接受培训方式与最希望接受培训方式 单位:人(%)
表5 地铁员工最希望学习的急救项目(n=150)
3.1 地铁员工急救态度积极,知识掌握不佳 地铁及地铁站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密闭、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是意外事件的高发地段。地铁工作人员与乘客的接触机会较多,意外事故发生时他们通常是“第一目击者”。因此,地铁员工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态度非常重要。本调查中地铁员工急救知识得分为(14.32±4.58)分,低于满分的一半,说明地铁员工对急救知识掌握水平低,与已有的公众调查结果相似[5-6,9]。地铁员工急救知识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急救的成功率。急救知晓率最低的3个条目均为CPR知识,与梅媛等[9,12]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CPR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不能单纯地依靠书籍、报纸等形式宣传,需要系统、规范的学习和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有关。98.7%的地铁员工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急救培训,与费素定等[12-13]的研究结果一致。93.3%支持地铁站成立急救救援队,81.3%愿成为急救志愿者。说明地铁员工的急救态度积极,对急救培训需求度高,对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较好。其一可能与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有关,其二可能与近年来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政府等相关部门积极宣传急救内容,公众的急救素养提高有关。不愿施救的原因中有52.5%因自身能力有限不敢施救,37.5%则担心引起纠纷,这与同类调查结果一致[8,14-15]。公众急救知识掌握不佳,致使其无法有效地作为“第一目击者”发挥紧急救助作用[16]。有急不敢救,不规范的急救方法造成二次伤害等都是当下公众现场急救所面临的严峻挑战[17]。开展相关的急救培训可有效提升急救人员的施救信心[18],而正确规范的急救方法需要专业化的培训。为提高地铁员工的急救水平,进而提高地铁意外伤害的抢救成功率,相关部门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学习/培训措施,并延续下去。众多调查显示,怕承担法律责任/纠纷是我国大多数掌握急救技能的居民不愿施救的原因,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会影响施救的积极性[8-9,19-20]。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立法的重要进步,也是解决社会问题“救不救”“没人敢救”的突破口,为我国公众现场急救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有效遏制公众现场急救恶性纠纷的发生。但本研究中68.2%表示不知晓相关施救法律条文的颁布,提示普法宣传力度仍需大力加强,让更多的公众知道法律的支持,从而促进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的发展与进步。
3.2 地铁员工急救知识、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知识、态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知识得分影响较大的是有无急救培训经历、文化程度、有无听过CPR、对CPR的掌握程度;对态度得分影响较大的是是否愿成为急救志愿者、有无参与过急救、工作年限。直接参与紧急抢救,因切身经历过急救场合,对急救的重视程度和记忆可能会更深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急救,并直接参与急救的。卢文刚等[3]在地铁踩踏应急管理研究中提出,进行具有针对性、实战性的应急演练,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地铁踩踏事件应急管理队伍的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还能够通过演练不断优化应急预案的内容。建议消防、行政、医疗等部门可组织地铁员工,对其进行紧急突发事件实战演练,体验急救仿真情景,增强其对急救的理解与认识,让其从心底认识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地铁员工急救态度得分较高,说明其有动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行为水平。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改变是目标,要达到改变行为的目标,必须要有知识作基础,信念作动力[21]。积极的态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为的实施,但若没有良好的知识做基础,也不能达到理想的行为水平,现场急救的盲目实施可能还会弄巧成拙。所以,若对地铁员工进行急救普及,就要从知识、态度、行为方面进行全方位干预,以期提高其急救知信行整体水平,进而提高被救者的抢救成功率。
3.3 地铁员工急救普及于公众,缺乏规范培训模式 本研究中54.7%地铁员工接受过急救培训,多为单位内组织,高于我国普通公众急救普及培训率[12-13],说明地铁公司对急救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高,各地急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近年来对公众大力宣传和普及急救已略见成效。以往接受的培训方式中专业人员培训、单位内培训、网络、书籍、电视等多种培训方式并存,说明培训方式多样,多种方式并存,缺乏统一、规范化的急救培训方式和体系,也暗示急救培训考核和培训后效果评价相应不完善。我国公众急救科普课程内容设置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和统一规范,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化的课程培训体系[22],加强公众急救培训规范化管理,不断优化培训课程设置,规范培训教学管理,强化监督指导,提升培训质量[23]。据1970年—2013年世界各国9次地铁特、重大灾害事故的统计情况,地铁一旦发生灾害事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4]。本调查结果显示,地铁员工在工作时遇到急救事件发生率较高(30.7%)。急救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到达事件现场往往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作为最熟悉现场环境的地铁员工,若能给乘客提供正确的急救措施,对挽救乘客生命异常重要。因此,地铁员工应成为急救培训的重点对象。本调查结果显示地铁员工急救培训需求强烈。选择适合地铁员工的急救培训内容,可针对不同急救项目的需求程度以及地铁及地铁站内常发急救事故类型,以“实用有效,教练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急救培训内容和方案。本调查中地铁员工最希望得到专业人员培训,前3位最希望学习的急救项目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呼吸道异物梗阻的急救,这些可作为地铁急救培训内容的重点。根据以上结果对地铁员工的急救培训模式,建议单位内组织,由专业医务人员主导,结合视频、培训教材,采用课堂授课与急救器材操作演示,学员反复操作实训的形式,对其进行急救培训与考核。另外,定期组织相应的模拟紧急突发事件实战演练,保证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能熟练掌握所学急救知识与技能,并做到灵活应用。
地铁员工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急救态度积极,培训需求强烈,过半人员不知晓施救相关法律的出台。若对地铁员工进行急救普及,建议从知识、态度、行为方面进行全方位干预,以“实用有效,教练结合”的原则进行相应的急救培训。同时,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模拟紧急突发事件实战演练,加大施救相关的普法宣传。
本调查未做到问卷星填写时的实时指导与沟通,造成部分问卷填写不完整,样本量有所流失。改进措施:以后的调查中扩大样本量,要求被调查人员集中填写问卷,填写时指派调查人员现场督导,并给予实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