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仙佛 云门画隐
——青州书画家杨涵生平与艺术

2021-04-22 02:26丁岱宗
中华书画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州市款识钤印

□ 丁岱宗

青州法庆寺旧貌,摄于20世纪40年代(选自《古城旧影青州历史照片》)

杨涵(1628-1688),字水心,又字辅峭,号笠云、云门笠者、笠人、笠青、云峭、劈云樵、成圆、一也无等。清初书画家,青州府学岁贡生。自幼博极群书,工诗文,尤擅绝句,著有《云峭诗稿》《烟雨三编》等书。工书善画,好搜罗碑版文字,遍临汉碑,将隶、楷、草结合,形成独特风格的“草隶”,是书法碑学的早期践行者;所绘山水、枯木、怪石均以实景入画,意境幽闲淡远;花鸟能率意为之,逸笔新颖;墨竹传承古法,他常卧竹林中揣摩画意,通过写生创立个人风格,注重笔墨语境,雨叶风枝,层层叠叠,后人称其“吴仲圭后一人而已”,形成迥异于时风的墨竹流派,对齐鲁画坛影响较大。

一、生平意气竟何为

明崇祯元年(1628)夏秋之交,杨涵出生于青州府西关杨宅(今青州市后营子街中段)。父亲杨毓贲是明右佥都御史、江西巡抚杨邦宪次子,母亲邢氏是兵部尚书邢玠孙女。

曾祖杨锦(1534-1602),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甘肃巡抚,工诗文,曾与钟羽正、张焕等结诗社。祖父杨邦宪(1577-1638),字孝徵,锦四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江西巡抚。杨氏家族重视教育,子弟多为府县生员,其中不乏贡生、举人、进士,可谓地方望族。

杨涵祖上两世官居四品,家境优渥,亲戚也都是当地名门。少年杨涵经常出入外祖邢府,邢家收藏的书画古玩他能够随意欣赏把玩。曾祖和祖父都喜好书画。杨涵、杨渭兄弟均有很高的艺术素养,与家庭熏陶息息相关。

杨涵自幼聪颖,博极群书,二十几岁就成为府学生员,在诸生科试中,屡屡称冠,科名指日可待,治学成就也受到周围士人们的认可。王咸炤称他“才大胸罗万卷书”①。其传记中对当时的景况有这样的描述:“是时君年甚少,负英英盛名,屡冠诸生,取科第在旦夕。诸有司缙绅争为折节,车骑填门无虚日。四方之以文就质者,接踵而至。”②杨涵此时亦踌躇满志。可惜时运不济,历次乡试他都铩羽而归,而且每次离入榜仅一步之遥。巨大的科场落差逐渐使他萌生出世的念头。

清顺治十一年(1654),木陈道忞主持青州大觉院(即后来的法庆寺)③。杨涵得见高僧威仪,皈依禅宗。遂常住寺院,与众禅师诵经听法。先后嗣法于本昇、灵辔座下,得赐法号“成圆”④。在寺中先后结识了周亮工、周荃、王士禛、安致远、张贞、方亨咸等众多名士。与元玉、奚林、冰关等诗僧一起修真悟道、咏诗文、读古帖、习书画,法庆寺俨然成了文学与艺术的道场。可佛理无法束缚住不羁的灵魂,杨涵对艺术的热爱更甚于修行,经常逃禅作画。他在给灵辔的诗中说:“瓶钵云门住,得依又一年。竹分新雨后,帖共小窗前。仪律同心古,机锋见月圆。藤条常挂壁,不打画家禅。”《国朝画识》记载一则他逃禅作画的故事:

性简傲,狂放不羁。善画,尤长于墨竹,常坐卧竹下,会其偃仰欹斜之态。久之,忽然有所得,故其所作往往纵手而成,雨叶风枝,千层万叠,而寻其脉络丝毫不爽。当时以为神品。与某僧善,每为作画,然遇得意之笔,辄挼为纸团,匿之裈中,僧知而搜得之,乃相与大笑,其不羁如此。

康熙三年(1664),诗文、书画小有所成的杨涵得到青州海防道佥事周亮工赏识,与张贞、李焕章、安致远等十三名士参加真意亭雅集。周亮工是当时著名文人、书画家、收藏家,他对杨涵的影响更多地来自潜移默化。杨涵从他身上看到了当代学者的文学道统,看到了顶级文人的艺术旨趣。与周亮工的结识成为杨涵艺术上的重要转折点。

科场的失利与出仕的艰辛使杨涵对未来倍感彷徨,慨叹“忽识浮名如驿路,引人行到夕阳时”。康熙五年(1666),他将继承的田宅全部施捐法庆寺,彻底舍弃过去,领着妻子儿女寄居寺中,靠寺僧接济生活。康熙六年(1667),已届不惑的杨涵改而信奉道教,离开故乡青州,挈家移居诸城。康熙八年(1669),成岁贡生,乡试却再次失利。次年到京城参加礼部廷试,考中监生,意味着将有一份教职等待着他。但他看到官场的倾轧与小官的卑微,便毅然舍弃功名,时任左都御史的好友冯溥得知这个消息,作诗说“龙性自难谐俗尚,虎头何用博时名”。

在诸城,杨涵将家安置在五莲山(今日照市五莲县东南)朵朵青峡谷中,梵钟缥缈,仙山环绕,“一点琉璃杳霭间,木鱼欸欸万峰间。随僧稽首慈云下,我愿来生不出山”(杨涵诗)。教书之余,杨涵开启了诗酒生涯。他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友朋,与杨蕴兄弟、张侗兄弟、刘翼明、李澄中等诗友一起登临九仙山、卧象山、石屋山放歌舒啸,在放鹤园、铁园、淇园诗会雅集。暇则出外游历,吟诗书画,研易炼丹。

一生的最后十年,杨涵一直处在起起伏伏的病患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九月,李焕章到石屋山下探访杨涵,“其貌癯癯,须皤皤,意态匆匆”⑤。60岁的杨涵已然须发皓白,步履蹒跚,整天无语哀叹。这都是常年服食丹药的结果。

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杨涵病逝,享年61岁。之前,有得道方士登门,注视良久,说“可以住世矣!”⑥由于炉中丹药未能最终完成九次炼制,他急于成仙,仓促服下,骤然去世。诸城、青州两地的友人均作挽诗祭奠,哀婉凄恻。诸城放鹤园主人张衍、张侗兄弟将其安葬在卧象山麓小埠头村东侧,墓碑上刻“益都高士杨云笠先生之墓”,安丘张在辛所题。

张侗《笠云子小传》称:“没且逾年,有人往长安,遇之海岱门卖药,所服缁衣,则僧来入梦时旧衲也(笠子初生时,母氏梦一绣衣老俾寄钵,僧来,其小字也)。然则神龙变化,以至斯耶。”⑦又说:“卖药所衣旧衲,乃入殓时以附身者。”⑧

二、何可一日无此君

竹子劲节虚心,直干高节,亭亭独立,有君子之德,故人称“君子竹”。晋代名士王子猷视竹为挚友,称“何可一日无此君”,故人又称竹为“此君”;苏轼以有竹和无竹定雅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杨涵爱竹至深,自称“卷罢梦回,日与此君俯仰”⑨,将自身品格、气节赋予墨竹。下笔自具君子之风,故诗人李澄中赠杨涵诗有“曾看画笔思君子”句。

[清]杨涵 竹石飞瀑图 323×122.3cm 纸本水墨 1686年款识:丙寅初冬,为北门先生作。云门杨涵。钤印:水心(白)

[清]杨涵 为漪渚题扇 18×53cm 纸本释文:夏尽,同漪渚观王觉斯墨册及未断《圣教序》,二物皆希代之宝。张应召竹,亦复萧萧有别致。归来展阅《景完碑》旧本,不觉自喜。漪渚将扫壁挂大厅(听)水仙矣。云峭。钤印:云峭(白)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朱)

[清]杨涵 参差诗 纸本 济南市博物馆藏释文:参差明远有高楼,虎跃蛟腾瑞正浮。满眼英华新未识,当年落魄旧谁留。香飘桂子蟾空蠹,刺老蔷薇砌始秋。惟有湖光千万顷,萧萧荻苇足垂钩。峭。钤印:杨涵之印(白)

[清]杨涵 竹枝 纸本水墨 山东博物馆藏款识:偶为明老政之。云峭。钤印:杨涵之印(白)

文同、苏轼开创湖州竹派,之后出现了一大批擅长画竹的文人画家。杨涵年轻时画竹学乡贤冯起震、张应召,从笔墨和竹子品格入手探求文同墨竹的渊源:“湖州所画筼筜苦不知所指何地?只今想像坡公一记耳”。他刻苦修习,遂得湖州墨竹正脉,时人称其“画得文家竹,能为风雨声”⑩。

湖州画竹派发展到明代末期,形成陈陈相因的陋习。以写生闻名的画家王履曾描述:“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是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讹。形尚失之,况意”。杨涵看到了这种弊端,舍弃湖州画竹派的传统图式,以真竹为师,通过对北方翠竹的写生来寻求突破。为了追求心目中的别样风格,他“常坐卧竹下,会其偃仰欹斜之态”,到了寝食与俱的地步。曾自称在丛篁中“蓬跣其下,于稚壮枯老、风雨明晦、郁怒萧疏、俯仰摇曳之致,竟岁不厌”。曾“坐檐雨声中几四十日”,细致观察,直至“秋爽之气溢于袖襟,乃吮毫涤砚,枝枝叶叶俱以别意行之,虽经营不无支离,然亦差免工匠之气耳”。他的作品更加注重用笔的节奏,用墨的层次,构图的开合。“故其所作往往纵手而成,雨叶风枝,千层万叠,而寻其脉络丝毫不爽”。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个性的“杨家竹”,具有密叶高柯、浓淡层叠、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杨涵墨竹风格与气质、格调、修养、功力以及师承密切相关,需要常年的生活累积与诗文陶冶。“杨家竹”是以个性化方式组合笔墨语言,形成独特程式。其最大特点便是运笔自如,如王世贞《艺苑巵言》所言:“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杨涵用篆籀画竹竿,如“屋漏痕”,迟涩圆厚;用自创的草隶画竹叶,如“金错刀”,刚猛顿挫。不同笔法使作品面貌丰富,在挺拔劲秀之外,又复沉郁蕴藉,浑厚苍朴,兼具“金石之气”。杨涵画竹的这种创新风格为周亮工所称赏,评为“此正如秦皇鞭驱乱窜入海时”。对此,清末李玉棻也极为认同,他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称杨涵画竹“古劲冲淡,自成别派”。

[清]杨涵 鬻墨札 纸本 青岛闲敏楼藏释文:弟之鬻墨,聊逢场作戏耳。施之不相识者犹可,忘形如我兄弟,更因之以为利,则弟之肝肠败尽矣。弟虽患贫不至此。且我辈笔墨彼此在怀袖间,人间乐事。昨扇,兄所青眷者几把?每把但取原值四十文以付债主,虽属薄道,尚希吾兄之谅。其售之他人者,如壶石之价可也。又纸画二幅,吾兄不必留,以此画不甚得意,断不可在知己之手,后有快心者,当以呈笑,此不妨为弟转售也。弟涵顿首。

[清]杨涵 题冯溥《佳山堂消暑图》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修碧相磨,了无尘影。风静荷香,苔寂萧冷。访君及林,凝然迹屏。遥望君仪,汪汪千顷。杨涵。钤印:杨涵之印(白) 云峭(白)

[清]杨涵 书画式法册之四·墨竹 纸本水墨 青州丁氏百壶斋藏款识:羡君风节峻,小照亦传神。惜少师之者,伤心管夫人。仲祥氏。钤印:峭(朱) 师竹斋(白) 桐荫(白) 庄道人(朱)

[清]高凤翰 红雪图 30.3×23.4cm纸本设色 1736年 天津博物馆藏款识:红雪图。乾隆改元丙辰。 桃杏并艳,余以为杏尤艳于桃。杏之艳,不在于烂漫而在于萼之初成,古人饮酒吹箫其下,寄兴良不偶也。仿青州杨水心先生旧本并述其题语。凤翰。南阜。钤印:南村(白) 凤翰(白)

今青州博物馆藏杨涵《雾隐修筠图》纸本水墨轴,画幅阔大,笔墨雄健,一气呵成,是杨涵墨竹代表作之一。所写墨竹,修然挺立,隐于烟霭雨雾中,有超然尘外之感。画家巧妙布局,直干上下贯穿,增强气势;弧形细竿倾斜穿出,将视线引向画外,感觉意犹未尽;竹叶穿插交叠,把空间切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气眼,气息通透;远竹用淡墨,近竹施浓墨,层次分明;各种线条自由组合,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丛竹之后,磐石向右斜倚,有冲出画外之势;石后几竿淡墨丛竹,若隐若现。整幅画以淡墨晕染,具雨雾润泽之气;章法迥异时风,与清初流行的全景式和局部式构图不同,而是二者兼具,借鉴了李衍《竹谱》所称的“冲天撞地”法;画面给人向下俯视的观感,取景巧妙;画中温雅与气势兼具,可称神品。

另外,青州博物馆还藏他的《风竹图》绢本水墨轴,亦是“杨家竹”的代表作。该画描绘了晴日平阪之上,翠竹拂风,如凤尾摇曳。此画与众不同之处便是视点极低,给人一种偃卧竹丛的感觉。竹叶变化丰富,具风动翻转之姿,寓意君子因势而动;枝干修长,在风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状态,象征一种百折不挠的品格。杨涵认为竹代表挺拔不动摇、独立不依傍的高洁品行。通过描绘竹子四时景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此一段荒荒意,不识何人作竹看?”杨涵画竹非竹,而是书写人生,抒写品格。

杨涵的巨幅墨竹最为擅长,创作过多幅巨幛通景屏。如丁氏百壶斋旧藏的《水墨竹石》通景屏,以全景式构图,怪石云烟,空间开阔,气势撼人。其竹干挺拔、竹叶茂密,行笔雄健,别开生面。元明人画竹常将竹置于庭院水滨,而杨涵将丛竹置于山水间。或附身崖涘,听流泉淙淙;或箕踞淇澳,沐雾气氤氲;或丛聚山坞密密匝匝,形成具有宏大气象的“山水墨竹”风格。学者李文藻称其墨竹有“绿雾苍雪”之趣,可谓隔代赏音:“杨氏家世簪缨,先生独不仕。书工汉隶,画入神品,尤善墨竹。每夕卧竹林下,听其声,起而写之,有绿雾苍雪之趣。”

[清]杨涵 来鹤园竹图 33×272cm 纸本水墨 1687年 山东博物馆藏款识:湖州所画筼当谷,不知所指何地。衹今想像坡公一记耳。余自丙寅移居石屋西麓张君来鹤园中,园多丛篁,蓬跣其下,于稚壮枯老、风雨明晦、郁怒萧疏、俯仰摇曳之致,竟岁不厌。丁卯夏,省本师灵翁和尚于法庆寺,师出此卷命图。予携归园中,坐檐雨声中几四十日,七夕始霁,秋爽之气,溢于袖襟,乃吮毫涤研,枝枝叶叶俱以别意行之,虽经营不无支离,然亦差免工匠之气耳。琅琊客子弟子杨涵并识。钤印:云峭(朱)

画家冷枚曾称:“小竹极难写,密则不分,疏则不邃。必欲取其势,非有全竹于胸中者,未易语此。”杨涵所画小竹,不似巨幅墨竹那般高柯密叶,而是以细笔寥寥,清旷深秀,画出竹君的山泽气息,意境清旷。张愫称杨涵小幅墨竹:“杨云笔墨净无尘,小竹平心结构匀。的是王孙传画法,风流绝代管夫人”。张雯曾题跋其小竹:“特细润深秀,如入淇澳万竿之间。”

因为独有的品格和创新精神,将写竹作为“馀事”的杨涵,反而以墨竹得名。《画家品类举要》云:“我朝工竹者杨涵、郑燮出焉。”将之与后世的郑板桥并称。金石学家陈介祺赞其墨竹:“闻君爱竹入深林,密叶高柯善取神。解道胸中有成物,谁从弦外赏遗音。”“杨家竹”成为迥异于湖州画派的墨竹新流派。“当时以为神品”,称“吴仲圭后一人而已”。在山东画坛独树一帜,影响了清初以后的一批画竹名家。

三、文士落魄作画师

在杨涵身上,高士形象与职业画家反差巨大,坚守与彷徨、坚毅与迷惘伴随其一生。就像高居翰在《画家生涯》一书中描述崔子忠那样:“他作画是要表达其崇高理想,而鄙视有意买他作品的买主;但是从一些信笺以及其他的材料中我们得知,实际上他是依靠卖画来维持他贫贱的生活的。”实际上,炼丹需要耗费大量的药材,捐产致贫后,杨涵只能通过售卖书画维持这项开支。他为了成仙,找寻无欲无求的理想境界,却不得不先成为锱铢必较的职业画家。在致友人《鬻墨信札》中,他用一些委婉的客套话掩饰售画事实:“弟之鬻墨聊逢场作戏耳,施之不相识者犹可。忘形如我兄弟,更因之以为利,则弟之肝肠败尽矣。弟虽患贫不至此,且我辈笔墨彼此在怀袖间,人生乐事。昨扇,兄所青眷者几把?每把但取原值四十文以付债主。虽属薄道,尚希吾兄之谅。其售之他人者,如壶石之价可也。又,纸画二幅吾兄不必留,以此画不甚得意,断不可在知己之手,后有快心者当以呈笑,此不妨为弟转售也!”很显然,其作品已经初步形成稳固的市场,有一批固定的艺术赞助者,还有辅助交易的中间商。

优秀的诗文书画素养使杨涵声名越来越大,时人称他的“书画度越昔人”,求画者盈门,“珍而藏之者甚众”。杨涵生前就遭遇赝品的烦恼,他对此非常重视:“每作一幅,必著于簿,恐赝者乱之也”。并且,还通过更换字号、钤印、手绘印章、特殊签名等手段为作品打上特别印记,以便区分真伪。目前,山东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诸城市博物馆、部分拍卖会及私人藏家处均有其赝品存世。杨涵作品赝作中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将杨涵与冯起震作品相互改款。如青岛博物馆藏《墨竹》轴是将冯起震作品改款杨涵;青州博物馆藏《墨竹通景屏》是将杨涵作品改款冯起震。赝品的存在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书画曾经在艺术品交易市场广受追捧。

杨涵崇尚气节,重视名声。附庸风雅的缙绅商贾,非艺术知音或者对他的身份有所轻慢,即使重金求画也不回应。李焕章说他“善鹅溪幅,颇自重,不轻持笔”。被他品行和画艺折服的大有人在,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山东乡绅为求得画作而不得不用些伎俩:

其画艺和人品从友人的赠诗中可见一斑。徐田称:“杨笠子,餐冰雪,胸中画事何清绝?”张衍跋其作品:“云是笠山旧泼墨,前无古人后无今。”邱元武赠诗:“关西夫子妙六法,落笔直驱烟云浮。”田同之说:“其逸品超诣,有令人不忍释手者。”

四、山左遗风不可闻

[清]杨涵 竹石通景屏 196×48cm×12 纸本水墨 丁氏百壶斋旧藏款识:云门杨涵。钤印:□□(朱) 云峭(白)

[清]杨涵 竹石通景屏 196×48cm×12 纸本水墨 丁氏百壶斋旧藏款识:云门杨涵。钤印:□□(朱) 云峭(白)

虽屏居乡里,但杨涵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至今为人称道。其书画诗文在山东颇有影响,乡贤称其“嵚崎历落,意态横生。笔芬墨渖,高出尘表。山左风流,传闻旧矣。”《诸城县志》称其“诗、书、画冠绝一邑”。游历所及之地,作品均有流布,李焕章称“近与吾友人杨君云峭相习稷门、琅琊,远及京师、秦晋、中州,多得其屏幅”。

杨涵在艺术上具有不泥古、不因袭的独创精神。其书法入古出新,风格鲜明,传达出朴茂的古意和厚重的金石气,与同时代的隶书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他的山水画融入空静寂寥的传统美学,具有不同于时风的独特之处,曾自问“谁复有过此境者?”折射出不凡的禅心与妙悟;花卉作品能灵活运用徐渭画法表现平凡物象,纵心所至,文思隽永。

杨涵的书画艺术能自出机杼,具有别样风情,感召了众多追随者。如李焕章学其“楷隶”书体;张侗师法其隶书、芦雁;杨蕴规摹其墨竹、书法;奚林“书特法笠云先生”。张在乙、单履豫、牟仲武、石庚等山东书画家亦多有师法。

胶州高凤翰是私淑杨涵而成就最高者。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阜。博学工诗,精于书画,擅长篆刻、琢砚。作诗为王士禛赏识,遗命收为弟子。书画名声尤著,为画中十哲之首、扬州八怪之一,与郑板桥、金冬心并称。

高凤翰在好友安丘张在辛家饱览众多杨涵书画精品,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张在辛仿杨涵画意绘《蕉荷竹菊图》。高凤翰到淄川拜访仇仲默,称“仲默所藏王六真、杨水心两先生画甚富”,观画后作诗云:“奇兼篆隶王黄鹤,洁比梅花扬补之。怪道世间留不住,烟霞骨相太离奇”。将杨涵比作大画家扬补之,赞扬他品格高标。

时人敬重杨涵的人品与画艺,得其书画便什袭珍藏。王士禛、张贞、安致远、蒲松龄、李之藻及诸城地方文人均藏有其作品。后世藏家也以拥有他的作品为荣。李文藻曾说“同时我爱杨云笠,细点苍苔作石皴”,并亲手抄录杨涵诗集,以示景仰;潍县郭起隆购得杨涵《怪石》一卷,友朋借观,必须郑板桥书写的《兰亭序》才能易观;收藏家陈介祺得墨竹通景屏,洗涤重装,夜不能寐,作诗四首,以示珍重;诸城张师敬以牛换得一幅杨涵作品,人笑其愚,他拂衣不顾:

至若此画,前辈之遗风馀韵宛在纸上,余素慕先生之高风,所恨生不同时,今幸得于笔墨之间,仿佛其为人。时一悬挂,不敢作卧游之具,聊以伸仰止之思,是能移我情者。

目前,杨涵传世作品多藏于公立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最多,青岛市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诸城市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昌邑市博物馆等都有收藏。在济南、青岛、诸城、青州等地的私人藏家中也多有流传。

杨涵善诗文,尤工绝句,著有《云峭诗稿》《题跋》《尺牍》《烟雨三编》《笳月草》《感怀诗》等集。现仅有《云峭诗稿》存世。诗作收录在王士禛《渔洋山人感旧集》、段松苓《益都先正诗丛钞》、杨际昌《国朝诗话》、王赓言《东武诗存》等书中;传记先后被收录于张侗《放鹤村文集》、乾隆《诸城县志》、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杨滇《邑先辈纪略》、咸丰《青州府志》、光绪《益都县图志》、李濬之《清画家诗史》、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吴䍩木《中国古代画家辞典》、谢兆有《山东书画家》等志书、辞书;事迹散见于李焕章《织斋文集》、张贞《杞田集》、安致远《青社遗闻》、张志钤《画家品类举要》、邱琮玉《青社琐记》、丁汉三《百壶斋拾遗》、张崇琛《古代文化探微》等著作。

注释:

①[清]王咸炤《哭杨水心》,王赓言辑《东武诗存》,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中华书局,2003年。

②[清]李焕章《吊杨水心文》,《织斋文集》,清代钞本。

③清顺治十六年(1659),木陈道忞奉诏入京,为清世祖说法,颇受赏识,赐号“弘觉禅师”。顺治十七年(1660)五月初九日,圣谕敕赐大觉院为“法庆禅寺”。

④杨涵“成圆”之号见于乾隆《诸城县志》:“涵画竹,多署笠云,又曰笠者、曰笠人、曰辅樵、曰云峭、曰成圆、曰一也无,其变幻颇似倪瓒云。”灵辔赐名“成圆”,与成榑、成朴为师兄弟。其典似出《古尊宿语录》,宋清远禅师语:“山僧有时画方成圆”。唐《历代画断·转规成圆》载:“吴道子画圆光最在后,众观下笔如风落电扫,转规成圆,欢呼惊动坊市。”杨涵借以自许画艺出众。

⑤[清]李焕章《杨云峭遗稿序》,《织水斋集》,江西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钞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8册,第763页。

⑥杨涵小传:“路云子曰:‘云峭好黄白术,有道者叩门观之云:“可以住世矣。未九转也,丹成服之,一夕卒。”’”卢见曾辑《国朝山左诗丛钞》,丁氏百壶斋藏乾隆刻本,卷二十一,第23页。

⑦[清]张侗《笠云子小传》,原注:“笠子初生时,母氏梦一绣衣老俾寄钵,僧来,其小字也。”《放鹤村文集》,《日照举人录·五莲卷》插图,政协日照市委员会,2011年12月,第372页。

⑧[清]张侗《云门杨氏》,《其楼诗集》,民国石印本。

⑨[清]杨涵《墨竹图》款识:“客来鹤园,台砌幽冷,人迹罕至,卷罢梦回,日与此君俯仰。偶就几上坏笔涂之,存其大意。云笠。”钤白文印“杨涵之印”,2010年8月江苏爱涛拍卖。

[明]董其昌 山水书画合卷 37.7×177.5cm 纸本水墨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百折回冈势欲迷,举头茅舍与云齐。经行绝似江南路,落日青林杜半啼。 碧萝夷蔓路崖阴,潭底潜蛦万仞深。今古江流摧不去,湿云常冻最高岑。山中活计只餐霞,世事茫茫日自斜。想到玉堂无好况,夜深犹草侍中麻。 屋西只尺耸千岩,清气逼凌涌碧岚。红日欲沉山更好,从他捷径在终南。……其昌画并书。钤印:董其昌(朱)

[清]毕柳村 仿董北苑山水 32×154cm 绢本水墨 1917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丁巳四月,仿董北苑大意于槐荫书舍,柳村。钤印:柳村书画(白)

[明]冯起震 竹石图 262×108cm 纸本水墨 青州市博物馆藏钤印:冯起震印(白) 青方父(白)

[明]冯起震 雪竹图 211×78cm 纸本水墨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北海青方笔。钤印:冯起震印(白) 青方父(白)

[明]雪蓑 松鹰图 217.2×111.1cm 纸本设色 1625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天启五年五湖散人兼卅六洞天牧鹤使者雪蓑子画于四冷堂雪蓑。

[明]佚名 李渊还家图 168×132cm 绢本设色 青州市博物馆藏

[清]杨涵 风竹图 296.8×102.4cm 绢本水墨 青州市博物馆藏钤印:云峭(朱) 我本无法(白)

[清]冀旭 春归柳外图 160×53.5cm 纸本设色 1688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春归柳外。戊辰,云门冀旭画。钤印:冀旭印(白) 义先(朱)

[清]赵执信 因园即日之作 97×50cm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柳絮晴方落,山花雨更香。苔痕双木屐,池影一绳床。待月观鱼静,因风听鸟长。春来陶处士,三径未全荒。因园即日之作。景宣世兄正之。无想道人信。钤印:饴山执信(白) 秋谷逸史(朱)

[清]松年 牡丹册(之四) 26.3×24.5cm 纸本水墨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神寓形内,气贯丰姿,有意无意,任其所之。小梦画。钤印:松年之印(白)

[清]石海 山水卷 52×242.8cm 纸本设色 1750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乾隆十五年嘉平月,石海谨绘。钤印:石海(白)

[清]于道南 仿元人山水 32.8×33cm 纸本水墨 1907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暗谷层崖雾不开,滩声树色满庭隈。墨池应有潜蛟起,忽见晴窗风雨来。时在丁未长夏,仿元人本,道南。钤印:臣(白) 轩心(朱) 和神养素(朱)

[清]于道南 山水小帧 32.8×33cm 纸本水墨 1907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匝地浓荫雪后天,溪桥得得马蹄连。何如扑落征尘去,不被名牵与利牵。丁未荷月,馨吾于道南。钤印:具叀(白) 母民(白)

[清]吕培 雨竹图 165.7×87cm 绢本设色 1806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丙寅秋日,写于樵风溪堂。荔帏吕培戏墨。钤印:臣培(朱白相间)

[清]毕道远 清光秋景七言联 130.5×30cm×2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景墙头数点山。莲峰一兄正。东河毕道远。钤印:毕道远印(白) 东河(朱)

[清]小坡 牡丹图 131.2×63.5cm 纸本设色 1851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占得春风第一家,天香原不等繁华。东君亦若多欢喜,满院全开富贵花。 饱沾雨露冠群芳,艳艳双开昼锦堂。魏紫姚黄皆极品,天教锡爵号花王。咸丰元年上巳,小坡题。钤印:东兰(白) 小坡(朱) 赏心惟笔墨乐意在琴书(朱) 清心(朱)

[清]王曰叟 葡萄八条屏 131.8×34.8cm×8 纸本水墨 青州市博物馆藏钤印:海滨钓徒(朱) 用之则行(朱)

[清]于道南 人物四条屏 175×44.5cm×4 纸本设色 1867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丁卯冬至月仲浣,馨吾于道南写。钤印:馨吾(白)

[清]翟云升 节录古籍名言四条屏(之四) 177.5×46.5cm 纸本 1818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叔宝理遣之谈,彦辅名教之乐。文泉翟云升书于五经岁遍斋。钤印:翟云升印(朱白相间) 文泉仲子(朱)

[清]翟云升 节录古籍名言四条屏(之一) 177.5×46.5cm 纸本 1818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年万品。戊寅腊日书,文泉翟云升。钤印:翟云升印(朱白相间) 文泉仲子(朱)

[清]张槃 花鸟虫鱼四条屏(之四) 65×22cm 纸本设色 1883年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癸未秋七月,小蓬槃写。钤印:圆复道人(白) 张(白)

[清]张槃 花鸟虫鱼四条屏(之三) 65×22cm 纸本设色 1884年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圆复道人槃写,时年七十有三。钤印:圆复道人(白) 张(白)

[清]张槃 花鸟虫鱼四条屏(之二) 65×22cm 纸本设色 1881年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笔研精良人生一乐。圆复道人槃写。钤印:圆复道人(白) 张(白)

[清]张槃 花鸟虫鱼四条屏(之一) 65×22cm 纸本设色 1881年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柳塘清趣。辛巳秋七月,小蓬槃作。钤印:圆复道人(白) 张(白)

[清]张敔 荷花鹭鸶图 173×45.5cm 纸本水墨 青州市博物馆藏钤印:芷沅(白)

[清]张绍南 山水 119.3×36.8cm 纸本设色 1864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乱离何处问乡关,梦逐烽烟日往还。闲福犹堪寻纸上,白云红树写青山。甲子冬日画,仲轩。钤印:仲轩(朱) 张绍南印(白)

[清]张绍南 仿王石谷山水 175.4×74.3cm 纸本设色 1912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款识:云迷古木千章秀,山抱晴川一掌平。石谷先生摹荆浩山水有此图,得见于《中国名画》第一集中,今仿为此幅,愧弗如也。时在壬子岁孟秋之月。仲轩张绍南。钤印:仲轩六十后作(朱)

[清]蒲松龄 志士诗 97×46.5cm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志士山居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无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蒲松龄。钤印:□(白) 张胆(白)

[清]张沼 山水六条屏 126×30.5cm×6 纸本设色 青州市博物馆藏钤印:张沼之印(白) 秋池(朱)

[清]洪钧 书求文有七言联 130×30cm×2 纸本 青州市博物馆藏释文: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铁庵表兄大人正之。文卿弟洪钧。钤印:臣洪钧印(白) 戊辰状元(朱)

猜你喜欢
青州市款识钤印
山东省青州市通联站展示
本期拉页
担当
浅谈印章识别对书画鉴定的作用
钱松喦书画之真伪研究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青州市园林绿化可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
青州市特色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研究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水墨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