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九千年前的国宝文物活起来
——贾湖“骨龠”独奏《诸神的踪迹》创曲记

2021-04-22 08:16
剧影月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诸神八度踪迹

贾湖“骨龠”独奏曲《诸神的踪迹》,是2019年底由南京电视台《艺事荟》栏目拍摄的一集专题MTV,它是本人用仿制的出土九千年前的贾湖“骨龠”来演奏的;一支小小的骨龠意义非凡,它是东方文明之骨,之根。骨头还在,根就在,九千年前的乐器,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把它吹响了,九千年中华音乐文明之根就再次发芽了。正因如此,该视频一经在南京电视台多档频道持续播出,便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嗣后,又经过网络传播,影响发酵到了全国各地。如下,我们就来分享,用贾湖骨龠来演奏的《诸神的踪迹》一曲创作诞生的前后之过程。

初闻“骨龠”

1983 年到2001 年之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分三批一共出土的40 余用仙鹤等猛禽翅膀的骨头制作的管状乐器,无吹孔,有指孔多分为,无孔,两孔,6 孔,7 孔,8 孔,当时根据其形状判断为贾湖骨笛,经过碳14测定,这一批骨乐管的跨度长达7800到九千之间。英国的自然科学杂志以封面的形式进行了报道,欧美等世界各大音乐学院音乐史教材也作了更新,判定他是世界上考古出土中,乐器形制最完备、出土数量最多、且至今仍可以演奏的人类史前的杰出吹管乐器。该乐管出土后,音乐学界大都将其称之为“骨笛”,后经过上海师范大学刘正国教授考定,其实它并不是“笛”,而是失传久远的、笛类乐器的先祖斜吹乐管“龠”;刘先生在90年代中就有专文运用多重证据从理论上将“贾湖骨笛”正名为“贾湖骨龠”。

记得2014 年的9 月间,在古城金陵南京名城会上的一次演出中,我们南京民族乐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乐团合作演出,曾看到了一名国外的演奏家演奏一种阿拉伯地区的笛子,无吹孔,采用的是斜吹演奏的方法,我当时为之一振,心想这是不是贾湖出土的这批无吹孔骨管乐器正确的发音方式,于是我就找到这位演奏家,在他的帮助下初步学会了这样的演奏方式,我问这位演奏家,这个乐器叫什么名字,他说叫“NAY”,我心里咯噔一下为之大悦,一般来说一个字的乐器为咱们本民族发明的乐器,比如:笛,箫,埙,琴,筝等,这个乐器会不会是古汉语的音译呢?也许就是“籁”,天籁的籁。

首次玩“龠”

2017年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一支制作骨龠的材料,于是就根据现代笛子的音阶比例尝试制作了第一支“骨龠”,我用斜吹的方法尝试演奏,声音出来的一瞬间,我被震撼到了,九千年前人类留下了什么?我仿佛找到了九千年前的声音。虽然,当时我吹奏的还称不上是真正的骨龠斜吹的真声(后经过拜师刘正国教授,这才学会了骨龠演奏的真声),但正是这最初的不太正宗的吹法,居然为后来摸索出骨龠真假音两种音色奠定了基础,演奏中可以第一八度是真声,第二八度往上则用假声,音效迥然不同,这不是古人的阴阳哲学吗?灵感随之而来,随即创作了我的第一首骨龠作品《诸神的踪迹》的初稿,曲名又与好友南京籍著名作家申赋渔先生的新书《诸神的踪迹》同名,礼乐和鸣,不谋而合。

毋容讳言,初稿的《诸神的踪迹》演奏和乐管的制作,还属本人的首次玩“龠”,尚欠正宗;因为,当时我对贾湖骨龠的认知,还一直局限在通行的贾湖“骨笛”的概念上。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最初的创作演奏探索,却为后来的拜师学“龠”,真正地传承濒临失传的古龠斜吹绝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道解惑

有道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19年年初,在友人李士江先生的帮助下,我有幸拜上海师范大学刘正国先生为师,刘先生对贾湖骨龠的研究令我为之震撼,他不仅从理论上考定了“贾湖骨笛”应为“贾湖骨龠”、“破解了龠如笛的千古之谜”,还是贾湖骨龠的第二批出土原件的测音采样吹奏人,先生在学术上、演奏上,以及龠的制作、演奏及作曲上都有令人惊叹的造诣。

由于本人先前的自我探索积累,在得到刘正国老师的精心和无私的传授后,犹如拨云见日,使我对贾湖“骨龠”的认知、演奏及乐管仿制上,很快获得了飞跃的进步,并耳濡目染到这一古远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关于古老的龠文化的考说,刘先生认为:阿拉伯地区的“NAY”,塔吉克族的“奈伊”都为“籁”的音译,也正是失传乐器“龠”的孑遗,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将“籁”解释为“三孔龠也”;同时,包括中原地区民间斜吹乐器“筹”也是“龠”的孑遗,明代朱载堉的《律吕精义》说到“南龠”俗称为“楚”,“楚”和“筹”在中原地区古汉语上正好同音!

历练成曲

在跟刘老师的学习中,第一次学习到了骨龠的高音真声的演奏,改变了自己之前对于骨龠演奏高音区只有假声没有真声的错误判断。由于前期的原有积累,在经刘老师的精心指点后,通过不长时间的勤奋历练,我便掌握了一般演奏家都望而生畏的正宗“斜吹”之法;从而对原有的《诸神的踪迹》一曲进行了相应的改版演奏,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更好音乐效果。

由于考虑到高音底音切换音色不够统一,无法将高音低音很好的衔接,所以用高音假声演奏,但是张力不够,音乐感染力上大打折扣。此段音乐全新改版,全部用真声演奏,从高音到低音一气呵成,音色统一,衔接自然,将乐曲推上了新的高潮,在乐思上也表现了人类先祖在祭祀过程中祈求一场甘霖赶快降临的思想意境。

《诸神的踪迹》乐曲的成功,特别重要还有骨龠制作的改变,在老师处学习到了贾湖骨龠的真正形制,并用于《诸神的踪迹》的最后改版定稿的演奏创作中。

我先前曾于2016年自己制作的第一支用于演奏的骨龠,这支骨龠实际上是我按照现代笛子的音阶关系稍加调整制作而成,只是材料上用的是禽类的天然尺骨。

在这支实验制作的骨龠顶端,我加了一个像现代洞箫的豁口,这样做是当时的感觉还是局限在寻常习见的“竖吹”上,所谓的“斜吹”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掌握。

由于骨头的内径按照现代的竹笛来看是不标准的,所以我当时用蜂蜡和松香加热融合后对内径进行了处理,以便于竖吹时八度音程关系的准确。

跟随刘老师学龠后,我这才知道,如果将“骨龠”加上洞箫的吹口就成了真正的“骨笛”了,“竖吹”的方法对“斜吹”的音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前人类所演奏的原声了。

刘先生说,两千多年前“龠”才“破口为笛”,当时的“笛”,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箫”(洞箫);“破口为笛”从斜吹后改为竖吹更容易发音,于是斜吹的“龠”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如果用竖吹将会把九千年的历史消解为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遗憾的是,现代掌握斜吹演奏方式的人太少了,国内很多职业的演奏家为了更快的将“贾湖骨笛”搬上舞台,采取了“破口为笛”的方式是极其不严肃的,对学术对历史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刘先生的训教,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感慨,“龠”的演奏在国内的濒临失传;但其孑遗在国外却还有保留(如阿拉伯的“奈依”),我们可不能将咱们九千年的历史变成“开国际玩笑”!而应该用“龠”的古老艺术形式,作为纽带将人类史前的音乐文明联系起来,以示正宗。遂在随后的骨龠制作中不再加吹口,不再“破口为笛”。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我终于尝试着复原制作了第一支贾湖出土的7孔骨龠的原形乐管(下图):

根据刘先生多年对贾湖骨龠研究和仿制的经验,由于骨管的尾部内径较大,一般在制作骨龠的时候,乐管的筒音音高应该以中音八度演奏来进行校准,低八度可以用调整口风的角度控制音高的演奏。贾湖先民制作的骨龠用的是均孔,如果按照斜吹的演奏方式,第一个八度也就是低八度的可控范围比较宽,从第三孔往下甚至可以一个指法控制到大三度,甚至纯四度。到第二个八度往上,越到高音,可控范围越窄,但是音律越稳定,所以贾湖的七孔骨龠第一个八度自然指法音阶只需要气息控制即可完成;第二个八度自然指法音阶so la si偏低,自然指法音阶可控制演奏降mi降so 降la降si。

用史前贾湖骨龠演奏现代七声自然音阶第二个八度中音还原so la si时可以通过变化指法和气息控制同时来完成,但是演奏现代音乐自然显得不是太方便。所以为了更加方便于现代音乐的演奏,以及我的作品《诸神的踪迹》的演奏,我再次调整了孔位,制作了适于演奏的七孔骨龠,如下图所示:

这一改良乐管,将下把位第1,2,3,孔往上挪,使so,la,si音律升高半音;并将1,2,3,5,6,7孔孔型扩大使之声音张力增加;但是由于骨龠比较短,会导致第3 孔和第4 孔之间间隙太小,手指粗的演奏者按孔不方便,于是将第4 孔提高,用缩小孔大小的方式将音调准,这样,一支完整的可以方便演奏《诸神的踪迹》和现代大多数音乐的骨龠便制作完成了。

最终定稿的《诸神的踪迹》乐曲,在演奏技法上首次开发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形式,同样音高,不同音色的替换来增加乐曲的表现力。乐曲总体可分为四段:

A段自由的散板,为表现远古的呼唤,用音乐将大家带入时光隧道回到九千前的祭坛,回到诸神的时代。

B段为远古宗教仪式现场。

C段为祈福,远古的人们祈求上苍降临一场甘霖来拯救苍生。

D段为对我们有九千年文明的感慨。

志在传承

《诸神的踪迹》一曲成功地演播于视频、网络等媒体,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九千年前的国宝文物“骨龠”在真正意义上“活”了起来,产生了原先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

中国人的历史看似说神,实际说人,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奉为神明,讲述世代传承的华夏精神,我也用此曲向华夏先祖致敬,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延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将,贾湖骨龠独奏曲《诸神的踪迹》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器乐作品写作,而是集了解“龠”文化,“骨龠”制作,音乐创作,龠演奏技巧开发为一体的九千年音乐文明的推广构思,乐曲并不宏大,我想更容易让更多的人听下去,因为我们现代人讲“文化艺术”,我推断是“文化认同,艺术共鸣”。

传承中国最古老的乐器需要后继有人,早在2012 年的上海媒体《东方早报》的首页,就曾以《上师大教授音乐绝技待传承》为题,发表了对刘正国教授古龠演奏技艺传承的担忧和期待。如今,我很荣幸地能够成为传承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骨龠”的一员;也欢迎更多的人来加入我们学习演奏中国笛、箫的老祖宗“贾湖骨龠”,让国宝文物真正“活”起来,不为名、不为利,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更多的是好奇心和文化情怀!

注释:

[1]刘正国:《笛乎筹乎龠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音乐研究》,1996年第3期。

[2][唐]韩愈《师说》,《评注古文观止》卷八“唐文”,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三十五年三月版。

[3]刘正国《中国龠类乐器述略》,《人民音乐》,2001年第10期。

[4]《上师大教授音乐绝技待传承》,韩晓蓉、邱萧芜:上海《东方早报》2012年12月24日首版。

猜你喜欢
诸神八度踪迹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为什么独角仙总是爱打架
哈萨克族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浅析
“诸神”欢聚
追寻逝去的抗战踪迹——广西抗战遗址巡礼
“诸神”的黄昏与“华人之光”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以诸神之名!《圣域》《诸神之战》中文版正式上市!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