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抛锚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进行知识迁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
“抛锚式”教学法,围绕课程目标设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假说,给他们提供“脚手架”,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头脑风暴中进行知识迁移。教师通过这些步骤能更好地构筑“抛锚式”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阅读教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6-0027-02
“抛锚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要让学生进入到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这样他们便不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境设定问题,并围绕此问题展开教学,好像轮船被锚固定一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抛锚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展开能动思考,自主解决各种问题。
一、围绕课程目标,创设情境
“抛锚式”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设定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学者程翔提出,语文阅读学习的原则之一就是“亲身体验”,这样能让学生在文章中自由遨游。教师首先要有比较先进的教学观念,其次要进行教学预设,思考学生可能会对哪些问题感到困惑,这样就能创设情境,设定“抛锚”的方向,让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1]。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探究作品中的各种意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还发现很多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错误地认为意象就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物,但是却忽略了意象其实是作者眼前景物和心中感受的融合。为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意象,笔者便设置了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找出作品中的意象,说说作者如何将自己心中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有学生提出:“作者看到了一位姑娘,这或许是他眼前所见的景,但是这位姑娘心中想的是什么,她的心中是否和丁香一样,结着淡淡的愁怨,这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这样的回答表明学生对什么是意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笔者让“锚”更为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当时的情感。笔者还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思考,感受作者心中的失望和彷徨之情,感受其痛苦悲伤的情绪,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意象,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情感。笔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点,所以能更好地设定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定问题情境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的,其次要考虑学情。若能选择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困难的地方设置问题,又或者引导他们思考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沉浸在问题氛围中,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师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后,接下来就要促使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并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围绕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假设,然后尝试在自主探索后回答此问题,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索就能逐步深入,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得到激发[2]。
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首先提出主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赞美琵琶声的美,还是为了展现琵琶女的身世,表达自己共鸣呢?”有了“锚”之后,教师就可让学生提出观点,然后展开探究。如有学生回答:“作者写了悦耳的琵琶声,所以我觉得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赞美音乐之美。”在学生说出观点后,教师引导其尝试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形容琵琶声的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次又让该学生说说其他的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们在文章中占了多大比例。学生发现:“作者虽然详细地描写了琵琶声,但是只占了一半左右,大量的笔墨都在写琵琶女自述的遭遇,还写了作者倾听时的感受。”在探究中,学生推翻了自己原先的观点,认为作者不仅仅只是写琵琶声,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和琵琶女之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在自主探究中,学生还反思了自己此前的想法,发现了不足之处,认识到思考问题要全面。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促使他们维持这种状态。当学生提出的观点存在问题时,教师不要给予负面点评,而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围绕问题展开大胆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求证。
三、搭建“脚手架”,适度点拨
“抛锚式”教学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就要置身事外。在学生将所有任务都完成后,教师还要“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进行适当点拨,让他们开拓思路,让他们的探究得以深入。
如在教学《雷雨》时,笔者设定了问题:“周朴园到底是否真的爱鲁侍萍呢?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由于学生对当时的时代了解不够深刻,所以自主探究也陷入了僵局。此时笔者提供了“脚手架”,引导他们运用背景法辅助学习,让学生上网搜索了该作品的历史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代表的是哪一个阶级,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属于哪一種矛盾。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法辅助阅读,让他们尝试演绎《雷雨》中的片段,让学生用亲身经历的方式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这些支架的辅助下,学生对作品中的角色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有学生提出:“周朴园看似有教养,接受了新思想,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以封建家长的姿态对待他人。周朴园对鲁侍萍更多是怀疑,他认为鲁侍萍接近自己是别有所图,所以他对鲁侍萍的情感也十分有限。”
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架设“脚手架”,指导他们掌握各种高效的思考和学习方法。如背景法要求学生在感到困惑时,自主搜索背景资料,辅助阅读;而比较法则要求学生将同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比较,从而获得更深的感悟。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获得感悟,提升学习能力。
四、自主探究,获得个性体验
学生的独立研究在“抛锚式”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在重点的地方点拨一下即可,更多地是要促使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选择目标问题,并尝试在自主研究中获得个性体验。
如在教学《祝福》时,笔者结合本文的难点提出了问题,设定了一系列的探究项目,包括:“祥林嫂到底是被谁逼死的?”“‘我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鲁四老爷为何坐视祥林嫂被人带走?”“鲁迅笔下还有哪些女性形象,你能否总结归纳一下,说说她们的特点是什么?”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前三个问题都紧紧围绕课文,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最后一个问题则拓展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积极展开对比阅读,总结鲁迅笔下女性的形象,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丰富多彩的问题能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明确的方向,如有学生选择挑战第四个问题,他阅读了《伤逝》《故乡》等鲁迅的其他作品,并将祥林嫂和杨二嫂等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鲁迅描写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对社会的反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人们能关注女性的地位,帮助女性独立、自强地生活。这是该学生的个性化看法,也是其自主探究的收获。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先设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挑选一个主题,在课后进行自主研究。最后学生还要将自己的个性化研究成果提交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展现自己的巧思。
五、头脑风暴,实现知识迁移
头脑风暴是一种能提升学生创造力的集体训练法。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此问题情境下发散思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交流。这种方法能在无形中锻炼学生和他人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整合在一起,最后实现知识迁移。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筆者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并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交流。在一番讨论后,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学生很快发现,虽然大家讨论的内容比较多,涉及了文章的不同部分,但是大多数内容都围绕“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个角度展开,并没有什么新意。笔者便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语文学习中还了解了哪些知识,并让学生尝试将其运用到对文章的赏析中。有的学生尝试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入手分析,发现本文运用了双线索结构。有的学生从音韵的角度入手分析,发现这篇文章喜欢使用叠词,用词十分讲究。还有的学生从创作背景入手,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为何会出现变化,为何会由烦恼到放松,最后又回归烦恼。在头脑风暴的辅助下,学生所提出的观点都围绕不同的角度展开。最后教师又引导大家进行总结,归纳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展开审美赏析,帮助其进行知识建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头脑风暴的特点是什么,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思考的工具,如指导他们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这样学生就能看到自己的思考方向,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总结各种观点,帮助其迁移和应用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他们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其积极思考,教师还应提供各种“支架”,辅助学生思考和学习。“抛锚式”教学法的应用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问题意识得到增强,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明艳,许孝宗.语文教学抛锚应有“大目标”意识[J].课外语文,2014(11).
[2]顾文伟.抛锚式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
教学之友,2014(1).
【作者简介】
王玉花(1981~),女,汉族,甘肃武山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