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生成机制研究

2021-04-21 10:38刘钊明徐婷娟
创意设计源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

刘钊明 徐婷娟

摘要:目的:通过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生成机制分析,为建构产品设计形态语言、强化产品情感设计的交互体验、了解产品社会价值、促进人对产品的沉浸体验提供有效途径。方法:基于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呈现方式及两者间的内在契合关系,同时结合暗示效应生成的关键因素分析,对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生成机制进行合理推导与原型分析。结论: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暗示效应由初始的基础信息,映现在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不同层面来呈现各自的暗示表现形式,相继经历暗示信息转换、信息路径选择、情感反应提取与暗示情感设计四个阶段,最终形成完整的暗示效应生成机制。

关键词:暗示效应;情感化产品设计;产品形态;生成机制

[引用本文格式]刘钊明,徐婷娟.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生成机制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1):页码.

Research on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Emotionalized Product Design under Suggestion Effect

LIU ZHAOming,XU TINGjuan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suggestive effect in the emotional product design,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the product design form language,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of the product emotional design, understand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product, and promote people's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the product. Methods: Based on the emotional presentation mode of suggestion effect in emotional product design and the internal fi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key factors in the generation of suggestion effect,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suggestion effect in emotional product design was reasonably deduced and prototype analyzed.Conclusion: From the initial basic information reflected on the instinct layer, the behavior layer and the reflection layer to present their own hinting expression form, successively went through four stages of hinting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path selection, emotional response extraction and implied emotion design, and finally formed a complete hinting effect generation mechanism.

KeyEYWordsWORDS: sSuggestive effect; eEmotional product design; pProduct form;gGenerative mechanism

[基金项目]本文系(缺少年份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FYS001);(缺少年份)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缺少項目编号)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心理学现象,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等间接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人们按照暗示者所指引的方向思考和行动[ ]。暗示效应表现形式多样,但根本特点在于信息传递的间接性及隐喻性,容易激发起人们好奇、惊喜、幽默乃至警示的情感反应,是触发人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以人的内在情感需求为出发点的情感化设计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并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及视觉设计领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关于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呈现方式及其生成机制目前则较少有人涉及,本文力图对此有所拓展与推进。

一、1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原理

1.1(一)暗示效应的源起与进展

关于暗示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后期,威廉·詹姆斯[ ]提出“suggest”和“suggestion”两个暗示心理概念,认为当想到一种想法时产生另一种想法,可理解为对语义的潜在解读,这是暗示效应的典型特征,也被认为是暗示效应的心理研究开端。西迪斯[ ]总结前人研究,综合整理了暗示心理,使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0世纪初,暗示效应从传统心理研究拓展到了生理研究领域。1903年,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实验,提出条件反射理论,即一种暂时性的神经反应,通过外界多次重复刺激,形成的神经反射效应[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 ]随着研究的深入,暗示效应与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关联。如符号学中的皮尔斯符号理论提出,作为人对外界物质或者环境识别的视觉提示物,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在传递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信息效应,其中暗示效应就属于符号传递信息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再如可供性研究,可供性是人/动物与环境、设施之间发生某种活动时形成的一种行为上的对应互补关系,这种关系中包含着暗示效应的映射联系[ ]。

(二)1.2暗示效应的生成及其关键因素

作为影响人的行为和思考的经典心理效应之一,暗示效应触发的影响非常深远,如教育学中广为人知的罗森塔尔效应① 就揭示了学生的自我期待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发展潜力。暗示效应的特点在于暗示是以非明示、隐蔽和迂回的方式来间接传达信息,触发往往与人的认知、经历及外界刺激等因素有关。郭小一等人在研究视频叠加的过程中,对心理暗示效应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归纳整理,把心理暗示划分为三个阶段:注意阶段、认知阶段和情感影响阶段[ ](见图1)[ ]。在注意阶段,人会接受外界的视觉刺激,引起注意,在多数情况下,注意阶段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在认知阶段,感受器官接受到外界的感觉刺激后,大脑进行认知匹配,把外界刺激与以往的知识或经历进行回忆匹配,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在情感影响阶段,当大脑通过重复次数的刺激后,心理逐渐被暗示信息所支配,当外界刺激中与人以外接触的认知信息,如文化背景、当前情绪状态及个人知识经验等因素相契合时,人们开始接受暗示,并做出相应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以上三个阶段中触发暗示效应的关节点在于暗示刺激与被暗示者的认知匹配,并据此做出具体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从信息传递角度,这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着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表达等暗示效应生成的不同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暗示效应的生成中有三大关键因素。首先是线索(Ccue),即具有诱导性的暗示信息,是在特定的场景下把基础信息通过符号和语义形式转换为暗示信息,使得原有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诱导性,更易引起被暗示者的注意,从而完成目标任务。暗示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产品设计中的暗示信息多集中表现为具有间接性和隐喻性的视觉形式,亦属暗示信息内在特性的展现。

其次是路径(Ppath),即人脑信息处理系统,包括有意识的信息处理和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被称为双路径系统[ ]。双信息处理系统包含思考系统及直觉系统,选择不同的信息处理路径,人们会呈现不同的反应效果。正如人大脑中具有双通道信息处理系统,暗示效应也分为两种,分别为思维暗示(Deliberate suggestion)和直觉暗示(Intuitive suggestion)[ ]。其代表了信息传递中的两种暗示类型。

最后是反馈(Rreaction),即暗示效应的反应表现形式,包含感知、行为、思维三大类,进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变化。暗示的感知反应主要集中于生理中的感官感觉,如视觉、嗅觉、听觉等生理感知。暗示的行为反应,即通过暗示信息的刺激,对被刺激者的动作产生无意识触发,使其完成指定目标行为动作。暗示的感知反应与行为反应都属于无意识的信息处理反馈。暗示的思维反应则对应着有意识的暗示信息处理系统反馈。

二、2 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多维情感呈现

20世纪80年代,诺曼(Donald·Norman)提出了对设计界影响极大的情感化设计,将其分为三个层面:本能设计层(Visceral design)、行为设计层(Behavioral design)和反思设计层(Reflective design)。三者在情感表现上分别对应着本能情感、行为情感和反思情感[ ]。在产品设计中充分发挥暗示效应的作用可以呈现更丰富立体的情感体验。

(一)2.1本能设计层的本能情感呈现

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本能设计层是用户透过产品的物理层面特征,诸如色彩、材质及纹路肌理等产品元素的直观呈现来获得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上的迅捷直接刺激,引起无意识层面的情感情绪反应。暗示效应在该层面往往以富有暗示性的表现形态来触发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对其外观属性的注意,使之在与产品接触的瞬间唤起用户的本能情感反应,进而建构起与产品间的情感联系。如图2中国设计师设计的水滴状装饰皿,撷取流动的水滴状元素,以水滴的流动性作为主要表现形态,通过拟物的表达方式,实现高度的暗示性感观形态呈现,充分表达出盆栽装饰皿的静谧意境。再如图3所示泰国品牌masaya的中国元素椅子,采取了中国书法艺术灵动、流畅的线条,把水墨挥洒流动的状态应用到椅子的形态设计中,使得椅子外形与水墨流动的状态相一致。当用户在使用椅子时,首先从视觉上可以清晰感受到椅子如水墨般的流动特质,凸显出中国本土化产品设计的浓郁文化氛围。设计师成功地把水墨视觉形态的显性要素以具象化的形式應用到目标产品的外形设计中,对用户感官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引导,使得设计师的感官表达得以进一步向用户进行有效传达。当然,在该设计创作中,设计师只是单纯地把水墨形态直接应用到产品形态设计上,尚缺乏形态内涵和意境的深层次情感引导,使得用户对产品的理解仅停留在感官感知层面,设计的情感化表达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再如图3所示泰国品牌masaya的中国元素椅子,采取了中国书法艺术灵动、流畅的线条,把水墨挥洒流动的状态应用到椅子的形态设计中,使得椅子外形与水墨流动的状态相一致。当用户在使用椅子时,首先从视觉上可以清晰感受到椅子如水墨般的流动特质,凸显出中国本土化产品设计的浓郁文化氛围。设计师成功地把水墨视觉形态的显性要素以具象化的形式应用到目标产品的外形设计中,对用户感官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引导,使得设计师的感官表达得以进一步向用户进行有效传达。当然,在该设计创作中,设计师只是单纯地把水墨形态直接应用到产品形态设计上,尚缺乏形态内涵和意境的深层次情感引导,使得用户对产品的理解仅停留在感官感知层面,设计的情感化表达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2.2行为设计层的行为情感呈现

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行为设计层主要聚焦于符合用户的使用行为需求,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符合人的行为习惯,提高使用行为的有用性及易用性。由于人们多受到生活经验形成的行为习惯影响进行无意识互动。暗示效应在该层面主要是强化产品使用过程中与用户的行为交互,使得用户受到特殊设计处理的方向性诱导,产生行为激发功能,有助于用户养成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行为习惯,唤起其无意识层面的行为情感。深泽直人设计的墙壁播放器(见图4),打破了以往播放器只能在通过按键方式进行播放的使用惯例,在开关交互方面采用了类似风扇拉绳开关般的设计,让人们注意悬挂的绳子并下意识地去拉动。悬挂的绳子起到“拉动”行为的情绪激发,驱使用户产生拉动绳子的行为。

图5为国内某设计团队设计的一款大手柄茶壶。该茶壶采用了夸张的大手柄设计,并在底部采取较低矮的设计处理,其中手柄的夸张处理,放大了手柄提取部位的尺寸,增加用户对茶壶的提取视觉提示,激发用户对茶壶拿取的行为意识,诱导用户产生抓取茶壶的动作,从而在行为层提升用户的使用體验。此外,设计师采用夸张的大手柄设计在满足用户容易拿取的行为需求基础上,还把传统的禅式意境融入到产品形态设计中,采用禅式的山间特点对容器主体作栅格式处理,使得茶壶和茶碗在整体设计中体现出深深的禅意。

(三)2.3反思设计层的社会性情感呈现

反思设计层作为情感化产品设计的最高层次,通过暗示效应可以彰显产品与用户的社会性价值关系建构。用户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能对产品所蕴含的社会内涵进行思考、反思或拷问,以促进用户对设计者所传达的人文关怀之理解,引起相应的情感变化,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并对不利于社会发展之事项保持足够的警醒与批判,起到教育、约束和启发等认知性作用。图6的一款公共烟蒂收集器,其设计形态采用了肺器官的外形形态,当烟蒂的收集量越多,意味着肺部的充填物越多,非常直观地呈现了肺部的伤害状况。该设计通过简单的肺部造型形态设计,向抽烟者暗示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强烈信号,不由不引发抽烟者对健康的思考。

图7的可口可乐瓶设计,通过对可口可乐瓶的外观形态作拟人化改变,呈现为大腹便便肥胖体态的瓶身设计,把肥胖警告目的转化为暗示的产品形态,起到对用户的暗示警示作用,引导用户减少高热量饮品摄入,节制饮食,注意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的三个层面均有各自的情感呈现类型与方式,可以藉此建构产品设计形态语言元素、强化产品情感设计的交互体验、促进用户进一步了解产品的社会价值,从而唤醒用户对产品的多维度情感体验,使之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暗示效应的情感生成与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内在契合关系。首先,暗示信息在情感化设计的各个层面都被放大和凸显,利于用户更容易接收该信息。其次,暗示效应在信息传达方式上存在隐性与显性之分:本能层和行为层的暗示效应呈现处于无意识状态,可视为隐性传达;而反思层的暗示效应呈现则触发了用户的反思和启发性思考,处于有意识状态,可视为显性传达。无论是隐性传达还是显性传达,都体现了暗示效应在信息传达上的有效性。最后,情感化产品设计的三个层面与暗示效应呈现出的不同暗示性反应,如本能层的感官性反应、行为层的行为性反应、反思层的社会性情感反应。

三、3 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生成机制

基于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呈现方式及两者间的内在契合关系,同时结合第一部分暗示效应生成的关键因素分析,可以对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生成机制进行合理推导与原型分析。如图8所示,该机制主要由依次递进且同步反馈、迭代调整的四个阶段(部分)组成,分别为暗示信息转换(Cue)、信息路径选取(Path)、提取情感反应(Reaction)、暗示情感设计(Design)。

3.1(一)暗示信息转换

暗示线索即暗示表现形式,系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基础信息进行符号或者语义的加工处理,使之转换为具有诱导性的暗示信息。这种转换可以通过象征、对比、夸张、联想及拟人等手法,将产品形式符号化,再进行修饰和重组,以建构产品暗示表现形式,最终形成有效的暗示信息。

(二)3.2信息路径选择

信息路径即信息处理过程,分为思考路径和直觉路径。不同的信息处理路径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或情绪表现。当设计开发者选择的信息处理路径为直觉路径,那么将影响人们无意识层面与感官和行为相关的暗示效果;当设计开发者选择的信息处理路径为思考路径时,将触发用户的记忆、经验和知识层面,使之对产品的社会价值展开反思与批判。

3.3(三)情感反应提取

情感反应即当用户与产品发生交互时的生理或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本能层、行为层及思维层。在此阶段,设计开发者主要依据三个情感表现层面设定的不同设计目标提取出相关的情感暗示信息,并分别在本能层、行为层及思维层找出相应的具体设计特征。在本能层,基于色彩、材质的感知特征提取本能情感信息,营造相关的暗示氛围,像红色一般被认为是热烈的情感象征,对红色元素的提取可以代表其隐含的情感反应特征;在行为层,通过对行为模式分析,提取相关行为模式的情感反应特征;在思维层,通过分析用户思想、情感经验及文化价值,提取思维反应的核心特征。

3.4(四)暗示情感设计

对情感反应特征及关键要素的提取,是为暗示情感的设计做好准备与铺垫。暗示效应作用的发挥最终要在此阶段得以实现。在本能层设计上,基于设计目标,通过捕捉产品的基本纹理、形状、色彩等外观属性,对产品的感知形态进行暗示元素设计,诱发用户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进而提升产品感官体验。在行为层设计上,基于暗示效应诱导用户在产品使用行为中的激发状态,当用户处于行为激发状态便可促进行为暗示的发生,增强行为交互的有效性及愉悦性,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行为体验。除了满足本能的感知体验和使用行为体验等基础体验外,还需在反思层设计上,以目标用户的思维暗示信息为基础,将提取的社会性情感要素进行暗示化信息处理,使设计的产品契合目标用户文化价值观和个性化体验,进一步提升暗示情感效果,引导用户发掘和发现更高的价值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作用机制的建构并非孤立静止的终极状态,而是在上述四个阶段的历时性推进中同步反馈,对前一阶段做出及时修正与调适,促成整个暗示性情感设计过程的顺畅衔接与整体上的结构完整性,从而为更高水平的迭代设计打下基础。

通过暗示效应在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生成机制分析,可以对当代中国本土化产品设计形态的情感化表达流程及需避免的误区有更清晰的认知:通常暗示效应在我国本土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设计师个体的感知经验及其对本土文化、传统工艺的有限掌握而展开对相关文化符号元素的直接挪用,而难以对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象征系统做更深入的研究。这就使得设计师在进行产品特征的文化符号提取与应用时只能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浅层和显性表达,而难有文化反思层的深入推进。这正是当代中国设计师如何将暗示效应在中国本土化设计应用中最值得关注和突破之处。毕竟,暗示效应的情感指向是多元且递升的,除了感知体验和行为体验,还需对社会性情感进行暗示化信息处理,使其在含蓄蕴藉的设计表达背后,蕴含有更为深沉阔大的文化整合力量。

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要明确暗示情感的表达目的,对所追求的设计风格与意境有很清晰的理解与认知。其次,要明晰表达符号的价值指向,避免过多的传统符号元素堆叠,造成彼此违和抵牾的情形。其三再次,是結合使用场景、用户心智及行为分析符号的适用性范围和具体的适切性。最后,最重要的是对本土应用符号的暗示化处理,使产品设计形态与符号暗示特征高度匹配,使暗示效应真正能够在暗示信息转换、信息路径选取、提取情感反应、暗示情感设计的不同阶段转换中生成且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4 结语

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暗示效应并非自发形成,而是可以被视为“精心设计”的结果。其由初始的基础信息,映现在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不同层面来呈现各自的暗示表现形式,相继经历暗示信息转换、信息路径选择、情感反应提取与暗示情感设计四个阶段,最终形成完整的暗示效应生成机制。透过该生成机制,可以对情感化产品设计该如何精准有效地利用暗示效应,在建构产品设计形态语言、强化产品情感设计的交互体验、促进用户进一步了解产品的社会价值等方面有更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洞察,从而在唤醒用户对产品的多维度情感体验,使之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方面占得先机。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推演,至于何种暗示设计效果才能让用户使用起来更舒适,又该如何避开那些不良的暗示设计效应则有待开展更深入的探索。

刘钊明  徐婷娟

广东工业大学

注释

①196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者罗森塔尔与助手来到美国一所乡村小学,在声称要进行一项名为“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的研究中,随机把学生分成“有学习天赋”和“没有学习天赋”两部分,教师据此对这两部分的学生群体定立不同的学习期望。经过定期追踪发现,寄予较高学习期望的学生,成绩进步显著;而寄予较低学习期望的学生则相反。参见:Rosenthal R. The Pygmalion Effect Lives[J]. Psychology today, 1973.

参考文献

[ ]曾德嵘.心理学的暗示效应探析[J].才智,2011(02):190.

[ ]James W.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M].New York:Cosimo, Inc., 2007.

[ ]Sidis B. The psychology of suggestion[M]. New York:D. Appleton & CompanyAppleton, 1898.

[ ]吴志军,那成爱.符号学理论在产品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04(07):19.

[ ]谢莹.谈心理暗示[J].教育艺术,2006(11):68-70.

[ ]谢莹.谈心理暗示[J].教育艺术,2006(11):68-70.

[ ]齐秀芝.符号学视角下产品设计表现研究[J].机械设计,2013,30(07):124-126.

[ ]Gibson J J.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J]. Hilldale, USA, 1977, 1(2).

[ ]郭小一,老松杨,张国华.基于视频叠加的心理暗示信息生成和影响机制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32(5):147-152.

[ ]郭小一,老松杨,张国华.基于视频叠加的心理暗示信息生成和影响机制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32(05):147-152.

[ ]潘莉,黄希庭.时序知觉影响因素与思考[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4):614-624.

[ ]Groves P M, Thompson R F. Habituation: a dual-process theory[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0, 77(5): 419.

[ ]Michael R B, Garry M, Kirsch I. Sugges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1(3): 151-156.

[ ]Norman D A. 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M]. New York:Basic Civitas Books, 2004.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警察腐败生成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
试论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内在生成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情感催生权威:小学教师权威的生成机制探索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商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