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原民居及其装饰艺术的田野调查

2021-04-21 10:38唐莉霞热娜买买提
创意设计源 2021年1期
关键词:遗产资本资源

唐莉霞 热娜?买买提

摘要:本文基于2015年以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围绕着以哈萨克族毡房为代表的新疆北疆地区草原民居及其装饰艺术调研的三个个案,呈现在中国新疆北疆地区游牧民生计方式转型和定居以后,作为中华草原民居代表之一的哈萨克族毡房及其装饰艺术发展现状及变迁,以及围绕着毡房及其装饰艺术的手艺人、民间艺术从业者的人生际遇和他们的价值观念、情绪情感。同时,关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毡房为代表的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原民居及其装饰艺术从遗产到资源再到资本的转换路径。

关键词:草原民居;游牧文化;遗产;资源;资本

游牧民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迁徙中,发明了便于移动、转运的居住方式,新疆北疆地区的哈萨克族在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以毡帐建筑为主的居住方式,这种草原民居被称为毡房。毡房“全部构件极少、制作方便、质柔量轻、拆卸简便、极易搬迁,取材几乎全为来源于大自然的树干(且不用大材)和自己牧养的牲畜的副产品等土产材料” 毡房是哈萨克族游牧智慧的结晶,是中华草原民居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2011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对北疆草原民居及其装饰艺术展开了调研。关注游牧生计方式转型和定居以后,新疆北疆地区草原民居的现状;探寻它们在游牧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作用;在新疆长治久安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解析草原民居及其装饰艺术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以下呈现的是2015年以来,特别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北疆地区特需产品花毡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立项后,课题组在阿勒泰地区调研哈萨克族毡房及其装饰艺术中的一些典型个案。

一、封存的工具与远去的毡房

2019年暑假,我又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热勒乡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马纳尔别克,他是我2015年在这里调研时结识的毡房手艺人。马纳尔别克做毡房的手艺是祖传的,到他这已经是第七代了,他们家族曾经被称为“毡房世家”。他18岁时跟着父亲学做毡房,从准备木材、烧制莫尔 开始学,学了整10年父亲才让他出师,到现在他总共做了13顶毡房。2012年乡里举办阿肯弹唱会时,荣获毡房比赛第一名那家的毡房骨架就是他做的。

传统的毡房骨架由顶圈、撑杆、栅栏和门组成,老一辈的毡房艺人制作毡房也主要是制作这几个部分。其中十字拱形的顶圈是哈萨克族毡房的灵魂,相当于毡房的屋顶和天窗,在哈萨克族的历史演进中,顶圈也成了家庭、部落甚至整个哈萨克族的象征。撑杆连接起顶圈和栅栏,起着椽子的作用,撑杆与栅栏连接的部分为浅弧形,与蒙古包的直撑杆不一样,这样也使得毡房在视觉效果上更趋圆融。栅栏是毡房的墙体,有4个的,有6个的,也有8个的,它们的多少决定了毡房面积的大小,栅栏上钻孔以骆驼皮或马皮细绳捆扎,起到铆钉的作用,也使得栅栏可以开合。门多为双扇木门,代表了一顶毡房由男女两性及其子女共同构成,门的高度与栅栏展开立起的高度大致相当,门上或雕花或以彩漆描绘哈萨克族传统纹样进行装饰。门向内开,既适合新疆哈萨克族游牧地区多风雪的气候环境,也与哈萨克人热情好客,将客人迎進毡房的礼节有关。购置好毡房的骨架,毡房所需的内外毡毯、绳子、草帘等则由这个游牧家庭自己制备。游牧中,哈萨克族牧民多选择在背风面水的任何地基上,一个小时之内就能支起毡房。

得知我对毡房制作技艺有些细节需进一步了解,马纳尔别克又从屋里拿出了那套用布袋装着的,用塑料袋包裹了三四层的工具,从库房里取出一根撑杆的雏形,再次把我领到屋后杨树上架着的“特斯” 旁为我讲述起来。他做毡房不用一根钉子,也不用尺子,尺寸、大小、高度全凭经验和手感,怎么做都在脑子里。马纳尔别克说:“现在定居了,上山的人少了,好多人已经不怎么关心这门手艺了,我已经好几年都没有做过一套完整的骨架了。做毡房都讲究怀着一种希望,希望使用的人家庭幸福。当看着来人把象征平安吉祥的白布绑上顶圈,将毡房请回去时,就是一个新的家庭建起来了。毡房以前几乎每家一顶,现在上山都带铁房子,机器几天就能做完。儿子没学我的手艺,嫌麻烦,学了也用不上,他学了汽修,生意也不错。这些工具我都好好地保存起来,希望有一天能传下去。”马纳尔别克的一席话,有对自己这门手艺的骄傲,又有一种无奈与失落,这是伴随着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生计方式的巨大转变而产生的。他的手艺是服务并扎根于牧民的,而根植于游牧的传统毡房存在的空间和理由正不断面临新的生计方式的消解,也面临着新工艺、新材料的挑战。但当定居成了一种常态,对于大多数毡房手艺人而言,“封存工具”似乎就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2019年8月从青河县城出发,我以摩托车加步行的方式,经过近8个小时的跋涉来冬特村牧业五队的夏牧场,走进了库巴姐的毡房。四年前,笔者曾经跟随库巴姐一家游牧,住的是铺满花毡的木毡房。如今房里还是熟悉的味道,但毡房已是马纳尔别克口中的铁房子了。因为一个家族的牲畜放牧任务全在库巴夫妻俩身上,家中亲戚只是在转场的时候过来帮忙,一顶铁房子足够了,搬家时还更省事。库巴和丈夫打算等小女儿一年后上了高中,也要慢慢结束辛苦的游牧了。虽然许多哈萨克牧民都认为木毡房比铁房子从舒适度、情感上讲都要好,但定居以及代牧等放牧方式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游牧,客观上也远离了传统毡房,库巴姐家已是为数不多的仍在游牧的村民里最后换掉木毡房的那批人了。

在游牧的岁月里,父母的毡房通过哈萨克族的幼子继承制传承下去,其他儿子娶亲则是通过“沃陶”(分家)为他们另立一顶毡房,象征着一个个新家庭的诞生和大家族的兴旺。定居使游牧生活的风险得以释放,在实现牧民收入的多元化以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不大规模游牧了,但很多哈萨克族选择在婚礼等人生重要场合以及传统节日重新搭建并展示毡房这一集体的游牧记忆,以此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但追忆的背后是切实的远去。

二、兴隆的生意与作为展演、消费的毡房

一方面,定居使得作为游牧生计产物的草原民居与牧民的生活渐行渐远,但另一方面,现代化和全球化又推动着毡房等草原民居变成了展示游牧文化的载体,毡房及其装饰艺术成了文化资源、旅游商品,吸引着来他者以及本民族中那些与草原民居未曾或很少有交集的人去体验、消费。

叶尔肯别克是笔者2015年在阿勒泰地区第三届农牧产品展销会(简称阿勒泰地区农展会)上遇到的一位毡房合作社的负责人。从2013年地区农展会首次举办开始,参展各县市都在地区体育馆的露天操场上搭建起最能代表本县市的、装饰得美轮美奂的毡房,民众可以走进任意一顶毡房去感受和体验游牧文化,主办方还进行毡房比赛,这也是历届农展会的特色与亮点。我见到叶尔肯别克时,他正指挥几个人将代表喀纳斯管委会的那顶毡房立起来,那是一顶8个栅栏的毡房,搭建起来后又围上了毛线编织的精美的芨芨草帘子、罩上了有白色帆布其上绣着哈萨克族传统羊角纹的顶毡和围毡,显得气派非凡。2017年调研组又专程去福海县对叶尔肯别克和他的合作社进行调研,他的“窝尔达克哈萨克毡房制作农民合作社”,在整个阿勒泰地区都小有名气。

叶尔肯别克是上个世纪80年代农学院林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福海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辞职下海。先是经营牧家乐,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福海乌伦古湖等地成为新疆乃至全国热门的旅游景点,叶尔肯别克发现了制作毡房的商机。2012年他专心做起了毡房合作社,出售包括骨架及花毡等内外装饰于一体的整套毡房。这种毡房售价是以栅栏头的数量为计算单位的,一顶有60个头的毡房是6万元,80个头的为8万元,以此类推。合作社的生意不错,平均每年能卖掉大约8-10顶毡房,主要卖给疆内的旅游景点、博物馆、牧家乐等,旅游景点是购买大户。这两年合作社还扩大了经营范围,制作哈萨克族的挂毯、摇床、花木箱等,在叶尔肯别克看来,这样能更好地为购买毡房的客户提供配套服务。合作社有12个常年合作的手工艺人,制作毡房骨架的是布尔津县的一家三代;编芨芨草帘子的是富蕴县的一位大姐;制作花毡的是阿勒泰市和福海县当地的几位手工精巧的阿姨……

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叶尔肯别克坚持毡房及其装饰要以传统的方式来做,如果不传统,毡房的那种韵味出不来,达不到客户的需要,销路也会大受影响。2018年调研组再见到他时,叶尔肯别克请我们把毡房的各个部件替他用更为标准的国语来表述,他说以标准的称谓来介绍和推广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他深知要把毡房生意做大、做强,靠合作社单打独斗还不够,还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現在他们也在积极关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相关项目。

毡房成为经济资源,成为文化展演和供游人消费的商品,是全球化、现代化浪潮的一部分。远离游牧文化的自我与异文化的他者是草原文化的主要消费者,这样的消费需求,又与当地经济和旅游发展相契合。在北疆地区游牧文化较为集中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当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发挥地域、民俗魅力,发展特色旅游。比如伊犁那拉提大草原,走进毡房体验“传统的”哈萨克族文化是热门且经典的项目,当地很多牧民将自家的毡房出让体验,分享旅游经济的红利。阿勒泰市将哈萨克毡房搭建在了市内景点——桦林公园里,旅游专列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公园,走入毡房,拿起红柳条打羊毛,跟盛装的哈萨克族一起擀毡,再购买一块花毡、挂毯当作纪念。在这个过程中,与牧民生活渐行渐远的草原民居,因为其上负载的“游牧”、“草原文化”等因素,正在成为消费者对游牧和草原生活想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客观上也促使北疆地区以毡房为代表的草原民居及其装饰艺术的传统以符合经济、旅游等需要的“传统的”形式得以保留。

三、一位非遗传承人围绕毡房及其装饰艺术的实践

热依哈·托乎达尔是福海县“阿斯力木拉毡房制售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7年在这位古稀老人的家中,她为课题组展示了她这些年来在毡房及其装饰艺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2006年阿勒泰地区第16届阿肯弹唱会毡房比赛二等奖;2007年阿勒泰地区第17届阿肯弹唱会毡房比赛一等奖;2010年“福海县阿肯阿依特斯会暨第二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毡房评比第一名;“组合毡房”2013年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14年被授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哈萨克族毡房装饰艺术”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被授予自治区高级民间艺术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众多的荣誉中,阿姨最为珍视的是“哈萨克族毡房装饰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称号。她说做毡房装饰艺术的人不少,但党和政府把这个荣誉给了她,她特别高兴。在访谈中她谈到最多的是她对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和她从事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分不开,而她的这份坚守更是得到了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些支持与肯定是她不断往前走的动力,她要做得更好才行。

发明“组合毡房”就是想借助旅游,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的魅力。2008年为庆祝北京奥运会,热依哈阿姨花了一年多时间绣制了一条长宽各10米的花毡,花毡中间是用哈萨克族传统的钩针绣法绣制的奥运五环标志。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历时五个多月,她又设计制作了一条长60.06米、宽2.58米的大花毡,图案设计融合了哈萨克族传统的角纹、新疆的雪莲、中国的黄河以及和平鸽等元素,她想着要把哈萨克族的、新疆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那些代表着美好、和平的元素通过她最擅长的花毡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而精心构思的56朵雪莲花、56只和平鸽则寓意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条凝聚着热依哈朴素且真挚情感的花毡也被评为了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族刺绣花毡,被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所收藏。2017年上半年,阿姨又设计制作了一条长9米、宽1.8米,用9种颜色的线绣成的挂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的献礼。

自从成为了毡房装饰艺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热依哈阿姨说她更多了一份责任要把哈萨克族的传统艺术传下去。虽然现在哈萨克人用毡房比较少了,但是挂毯、花毡还是哈萨克族不必可少的,特别是在婴儿出生、结婚等人生礼俗中是重要的礼物,起着沟通彼此情感、彰显亲疏阶序的重要作用,同时源出于毡房的这些装饰艺术如今在定居的哈萨克族住宅中仍旧延续着,挂毯、花毡是哈萨克人装点居室的首选。那些对哈萨克族文化和手工艺感兴趣的异文化者也是花毡、挂毯的消费人群。因此她也经常应当地妇联等部门的邀请去免费给家庭贫困的农牧民妇女培训花毡、刺绣手艺,这样既能给这些女性增加收入,又能把毡房装饰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她的合作社有30多个徒弟常年跟随她学习。重要的是,热依哈阿姨观念还与时俱进,她看到了传统的花毡、挂毯在颜色、图案等方面不能适应年轻人的需要,因此,她也研究流行趋势,将一些新的色彩、纹样元素运用到传统花毡、挂毯的创作中来,并把这些思想传递给她培训的徒弟们。现在她正在写一本关于哈萨克族毡房及其装饰艺术的书,她觉得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了解毡房了,也不知道毡房里面的装饰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记录下来,给后人也留下一些资料。

四、结语

作为新疆北疆草原民居的代表,如今,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以及源出于毡房的花毡制作、芨芨草编织、羊毛编织等技艺都已成为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定义是必将要过去的,或者已经过去了的东西。这是一个静态的、固化的、不可逆转的状况。 如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们需要保护、传承和发展。调研中我们看到,那些与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花毡、刺绣等手工艺由于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有市场、投资少、见效快,部分哈萨克族花毡、刺绣从业者也能跟上时代潮流的变化,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能适应年轻一代的需求,因而保护、传承较好。但那些与哈萨克人日常生活联系不甚紧密的、有了其他替代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毡房营造技艺、芨芨草编织、羊毛编织等技艺则主要以保护为主。

方李莉教授针对西部人文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从遗产到资源”这一重要理念。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實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书写好实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我们也看到了以毡房及其装饰艺术为代表的北疆草原民居未来发展的更大的可能性。当乡村振兴与旅游产生碰撞,当我们重新正视这些遗产,似乎还有一条从“遗产到资源,变资源为商品,从商品到资本”农牧民增收创业的道路可走。

毡房及其装饰艺术作为哈萨克族曾经的至今仍在部分延续的生活方式,连接起了牧民与农民,也连接起了他们定居的广大乡村,维系乡村生活的不仅是农牧业,还有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条件下,让手工艺返回乡村,开辟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重新培植乡村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中三个个案,马纳尔别克本就是扎根乡村的手艺人,叶尔肯别克和热依哈都是农民手工艺合作社的负责人,在乡村振兴的和阿勒泰地区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他们手中掌握的哈萨克族毡房及其装饰艺术的手艺完全可以转化为巧借旅游、拓展市场、盘活资源的资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手艺的乡村生存之路。届时马纳尔别克封存的工具完全可以启封,不一定要做大的毡房骨架,但那些旅行者能够带走的出自“毡房世家”手艺人的迷你毡房亦是不错的选择;叶尔肯别克和热依哈也可以带动农民合作社的劳动力,拓展哈萨克文旅产品,既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又能发挥乡村精英的带头作用,实现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的双丰收。同时,这也将是保护与尊重多元文化,扎根乡村内部,坚持农牧民主体,总结和提炼乡村手工艺传统资源,发现与呵护乡村内生性动力,实现村落内涵发展,提升旅游体验的有益尝试。

作者联系方式:

唐莉霞

联系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医路102号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邮编:830054

电话:13609960676

邮箱:350477800@qq.com

猜你喜欢
遗产资本资源
遗产怎么分
我给资源分分类
遗产的分配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千万遗产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