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蕊
辽宁省朝阳市康宁医院精神科 (辽宁朝阳 122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以感知觉障碍及心理情感障碍为典型症状,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加之患者在治疗中缺乏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具有无创性、可逆性的特点,因此,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神科康复治疗中[1]。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辽宁省朝阳市康宁医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1~78岁,平均(53.82±1.42)岁;病程2~10年,平均(4.82±1.42)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4~75岁,平均(53.26±1.34)岁;病程2~10年,平均(4.76±1.4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辽宁省朝阳市康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参考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相关内容,患者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均出现障碍[2]。排除标准:(1)伴其他精神系统疾病;(2)其他精神系统疾病致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或行为发生改变;(3)伴颅脑器质性疾病。(4)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环境护理:嘱家属多陪伴患者,包括陪伴其参与社会集体娱乐活动,如棋牌游戏或其他智力游戏等,还可陪同患者逛街、购物,鼓励其与他人交流。(2)认知行为干预:遵循由易至难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吃饭、穿衣、沐浴、整理床铺等日常行为训练,并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其言语鼓励及物质奖励。(3)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列举足量、足疗程用药后病情有效控制案例,以端正患者及家属对药物治疗的态度,提高临床用药依从性。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干预: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家属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的操作流程、治疗原理及应用价值;在患者摘除耳钉、耳环、发夹等装饰品后,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配置的电极粘贴于其耳郭后乳突表层,而后开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参数设置为,θ波4~8 Hz,β波16~21 Hz,并根据患者耐受能力调整相关参数,治疗30 min/次,5次/周。
(1)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阳性量表(7个维度)、阴性量表(7个维度)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个维度),各维度均采取7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患者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日常生活无须他人帮助为显效;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无须他人帮助为有效;患者认知功能未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PANSS中阳性量表、阴性量表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感知觉及心理情感发生障碍,对周围环境较为敏感,且个体行为会发生改变,如在日常生活中疏于打扮、清洁等[3]。在常规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开展环境干预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刺激,通过开展认知行为干预提升患者的社会交际能力,并通过落实临床给药指导,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避免其因对长期足量用药产生恐惧心理而对临床治疗失去信心[4-5]。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个体心理易感素质、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使患者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应用了数字频率合成技术,通过将配套电极片置于患者耳郭后乳突表层,而后模仿脑电成分释放刺激电流,仿真电流的刺激作用会促使脑部中枢神经电位传导发生改变,进而提升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微循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心理情感障碍等症状[6]。孙志勇等[7]的研究显示,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研究组治疗后的PANSS中阳性量表、阴性量表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各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中阳性量表、阴性量表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说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研究随访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