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检查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中的诊断价值

2021-04-21 07:39赵育财叶德湫颜晓兰
医疗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腮腺影像学检出率

赵育财,叶德湫,颜晓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福建泉州 362000)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属于一种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占涎腺肿瘤的2%左右,好发于大涎腺中的腮腺,小涎腺以上唇最多见[1]。BCA患者的肿瘤生长速度相对缓慢,病程相对较长,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导致临床诊疗难度较大[2]。BCA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易与多形性腺瘤、淋巴瘤相混淆,术前诊断准确度较低[3]。手术病理组织检查是确诊BCA的金标准,能够确定病理类型,指导临床诊疗。但手术病理组织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导致患者诊断耐受性、依从性较差[4]。CT、MRI均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确定病灶部位及大小,进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T及MRI检查在BCA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疑似BCA患者,其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51~67岁,平均(59.87±5.72)岁;病程1个月至16年,平均(8.32±1.15)年;临床表现,无意中发现腮腺区无痛性肿瘤41例,偶有轻微疼痛15例,腮腺区胀痛积脓17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BCA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2)符合CT/MRI检查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3)具有完整的基线材料与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2)合并认知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严重肝、肾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

CT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型号Light Speed)对患者进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检查前向患者讲解BCA相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等,告知其检查期间的注意事项;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颅底至颈根部,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设置相关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160 mAs、层厚与层间隔均为2.5 mm、扫描矩阵为512×512、动脉期25~30 s、静脉期60~70 s;对于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生产企业:宁波天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69;规格:100 ml含碘海醇64.7 g)1~2 ml/kg,经肘静脉以3.5 ml/s注射速率进行团注;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密度及CT增强后的强化特征[6]。

MRI检查:采用3.0T超导型MR扫描仪(美国GE公司,型号Signa HDxt)对患者进行检查,使用头颈矩阵线圈;常规扫描,冠状位flair序列(TR 3 000 ms、TE 39 ms、TI 220 ms)、横轴位T1WI(TR 550 ms、TE 8.7 ms)、T2WI(TR 4 800 ms、TE 79 ms)、DWI(EPI序列,设定b值为0、500、1 000 s/mm2),扫描时设置层厚为4 mm、层距为1 mm,FOV为200 mm×20 mm;对于需增强扫描的患者,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Gd-DTPA对比剂(陕西新研博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25 mg/ml;包装:2 ml),剂量为0.1 mmol/L,流率为2 ml/s,并给予2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连续完成32个时相采集,扫描时间为320 s;将获得的数据与图像传输至专业后处理软件中并进行处理,评价病灶的位置、大小、信号及边界等,确定病灶部位是否出血、囊变。

1.3 评价指标

(1)CT在BCA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特点:记录CT对BCA患者的检出率(以病理组织检查为金标准)及影像学特点。(2)MRI在BCA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特点:记录MRI对BCA患者的检出率(以病理组织检查为金标准)及影像学特点。(3)诊断效能:绘制ROC曲线,分析CT、MRI及CT联合MRI在BCA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在BCA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特点

73例疑似BCA患者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40例,确诊率为54.79%;40例BCA患者CT检查确诊36例,检出率为90.00%。36例确诊患者中共有38个病灶,病灶长度1~4 cm,多数患者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均未见分叶;增强CT下5个例病灶实性部分平扫CT值17~32;14个病灶相对均匀。典型CT病例见图1。

注:A为CT平扫左侧腮腺浅叶后极圆形结节病灶,可见边界清楚、边缘较为光滑、密度均匀;B为增强期病灶,呈均匀强化;C为静脉期病灶,呈均匀强化。图1 CT在BCA患者中的影像学特点

2.2 MRI在BCA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特点

40例BCA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MRI检查确诊38例,检出率为95.00%。38例确诊患者共有41个病灶,病灶长度为1~5 cm;21个病灶边界清楚、光滑,18个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2个病灶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部分患者可见线状长T1短T2信号包膜。典型MRI病例见图2。

注:A为横轴位T2WI肿瘤,呈中等稍高信号,且在右侧病灶内外周可见小片囊变高信号;B为横轴位T1WI病灶呈低信号;C图为横轴位T1WI,病灶强化明显。图2 MRI在BCA患者中的影像学特点

2.3 CT及MRI在BCA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ROC曲线结果表明,CT联合MRI用于BCA患者中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和MRI(P<0.05);特异度低于单一CT和MRI(P<0.05),见表1、图3。

表1 CT及MRI在BCA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近年来,CT及MRI在BC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8]。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病理组织确诊的BCA患者经CT、MRI检查分别确诊36、38例,检出率分别为90.00%、95.00%,提示CT及MRI用于BCA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指导临床诊疗。CT是BCA患者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性、方便、迅速等优点,易被患者所接受;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能够检测出不同组织的CT值;同时,CT诊断时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可明确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无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亦可完成冠状面、矢状面图像的重建[9];对于疑似病灶能完成动态增强,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实现病灶的定性诊断。MRI诊断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实现多参数成像,不仅能显示肿瘤的部位、边界、囊变等,亦可确定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通过DWI、动态增强扫描等方法能清晰显示肿瘤内微观结构变化及生理特征。在临床上,将CT及MRI联合应用于BCA患者中能发挥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获得较高的诊断灵敏度[10]。本研究ROC曲线结果表明,CT联合MRI应用于BCA患者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MRI(P<0.05),特异度低于单一CT、MRI(P<0.05)。因此,临床上对于疑似BCA患者应加强CT检查,当CT难以确诊时,可给予其MRI检查,发挥不同影像学的检查优势,以尽早诊断疾病。

图3 CT及MRI在BCA患者中的诊断ROC曲线

综上所述,CT及MRI用于BCA中能获得较高的检出率,二者联合使用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MRI。

猜你喜欢
腮腺影像学检出率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