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燊
【摘要】小學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肩负重任,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因此,《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符合提高当代小学生文明素质的要求。因此,本文就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态文明的教育展开论述,希望能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文明;对策
小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社会发展中强有力的建设者,也是社会生态文明重要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之一,对于学生的行为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引起重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利用教材科学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环保素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第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作力偏弱。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各方面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和社会这两个因素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导致学校教育的任务会有所增加。生态文明的意识经过老师的引导学习之后,需要得到实际的实践。但目前很多学校仅是把相关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并没有重视与家长之间的了解与反馈,从而导致学生在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遗忘。例如学生在学校被教育爱护花草树木,但和家长在公园游玩时跟随身边其他人随意践踏公园草坪、乱扔垃圾,并且发现周边也没有警示牌,就任由孩子而去,从而就会在孩子的意识中产生负面的环保意识。因此,对于学生的小学成长阶段,学校的教育为主导,但家庭和社会的引导教育相对比较少。
第二,相关教师生态文明知识薄弱。在素质教育要求的背景之下,课堂中的教学主体已经逐步回归到学生为主体,响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目前我国的教师仍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在教学工作中依旧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更何况是在小学阶段,老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文化基础上,对于生态文明知识只是作为课外拓展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就行了。因此,作为非考试重点的生态文明知识学习,相应的老师会逐渐忽略掉此部分内容的学习。然而,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道德与法治》的科任老师没有能够充分掌握生态文明的知识,就不能在有限的课堂里正确、高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知识,从而影响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生态文明教育践行效果不佳。《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小学阶段德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但是现在很多时候老师仅仅只是把理论知识交给学生,并没有严格地要求让学生把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废物利用、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等有没有学习或者生活中真正做到,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些方面老师和家长都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提醒。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家长也需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与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共同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对策探讨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教学法,保证课程优质量
学校的教育依托于书本教材,教师可从书本教材中挖掘非常多素材以教导学生。关于小学生的生态文明书面素材主要依托于《道德与法治》这一书本教材,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材里的素材,而不是单纯的教书本中的素材。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需要对生态文明相关的素材进行深度挖掘。例如,六年级下册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中关于“假如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的讨论,这里就可以延伸到现如今依据科学家在宇宙中其他行星中未发现能够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来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白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性。有了书面教材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还需要有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讲授法、合作法、辩论法、参观法、情景展示法等,每一种方法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因此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择优选择。在六年级下册第4课第29页活动园关于“请选择下图中的一个案例,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问题时,鉴于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方向,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方向,然后每人提供一个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这样就能够得到全班同学不一样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学校的教育在依托书本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保证教学的优质量。
2.强化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勤实践
学校的课堂教育受到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束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学校可以大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进一步做到知行合一。在学校的课余时间,可以举办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环保活动等,以这些形式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时可以举办以此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是作文比赛,以此呼吁大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共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34页中可以“关于保护地球我们可以做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为话题开展环保活动,如变废为宝、清理垃圾等,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环保的行动力。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教育合作力
学校的教育为主导不可或缺,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潜移默化。并且教学活动与社会事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事物的变化对于教学活动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那么,学校作为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的主导者,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宣传一定要做到实处。在校园的灌木丛、草地、花圃等生态景观设立标语,以提示学生要懂得保护生态植物;在学校的公共板报墙上展出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插画,以渲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校园氛围。社区也要像学校一样需要有集体氛围,在相应的地方设立宣传标语,时刻提示社区人们保护绿植、垃圾分类等。作为家长就需要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坪,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等,并且做到言传身教。当然,除此之外,学校和社区之间还可以进行有益的合作。例如,在学习到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时,邀请社区相关的部门给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的讲座以及实战演练。如在遇到地震、滑坡、泥石流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或逃生,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中也可以明白我们可以怎样做,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给我们人类的危险。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依旧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而我们美好的生活需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得以实现。随着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逐渐重视,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应该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践行,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添动力,从而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合作力,提高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龙.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2018(1):26-27.
[2]叶克勇.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需关注生态文明建设[J].当代教研论丛,2018(5):22-21.
[3]张小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策略[J].华夏教师,2017(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