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琳
摘 要: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四新”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农业类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该文从“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手,探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进教材动态化建设、重构教学模式等改革路径,以培养卓越农业人才,助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教育;“三教”改革;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6-016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和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农耕方式已逐渐被规模化农业所取代。这些变化也使得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高素质农业人才、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2019年12月全国55所涉农(林)高校负责人及专家代表召开会议,研讨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新农科建设包含了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育涉农类的多学科人才。农业类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爱农、为农、知农的专业化技能人员的重任,需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农业类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1 农业类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意义及内涵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区域性和差异性,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人文传统、区域经济特色等因素,使得农业产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导致区域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建设,共享农业科技成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传统农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针对传统农业建设,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1],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与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新农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三教”改革[2]。在当前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的“双高”建设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突出特色专业学科,构建高质量专业发展体系,破解农业类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在农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深化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着力培养高技能的农业类人才。
农业类高职院校推进“三教”改革,必须厘清“三教”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原则,构建“三教”改革的理论体系,把握改革方向。第一,教师是推进“三教”改革的核心,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基础,技术技能提升为路径,提高双师型师资水平;第二,教材改革要对接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时代性和前沿性,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撑和保障;第三,教法改革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教育学原理为基础,强化学生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要。
2 农业类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师资队伍 作为“三教”改革的核心主体,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队伍是农业类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等问题,部分教师长期只从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不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类型、层次构成不尽相同,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使得教师缺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自我提升。教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教”改革成效不明显[3]。
2.2 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是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基础,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抓手。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提升,教材改革明显落后于教学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第一,教材编写人员以校内教学人员为主,缺少对前沿技术技能的了解,教材编写内容存在实践操作内容偏少或者教材内容与实践操作脱节的情况,教材内容落后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要求,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第二,教材形式单一,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主,缺少依托信息化技术和紧密联系产业发展的立体化特色教材;第三,教材建设评价考核机制尚未完善,尤其缺少对建设高质量教材的激励政策,部分教师对完成高质量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热衷于编写一些短平快的教材,缺少对教材内容的创新,导致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教材同质化现象[4]。
2.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的方法必须与学的方法相对应。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在一些农业类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很难激发起学生对农业类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随着高职院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需要教师具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学习兴趣与动力等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同程度的挑战。
3 农业类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突破路径
新农科建设的目标是培育一批能够扎根农业农村的爱农知农的专业人才,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加强专业技能教育,还需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三教”改革过程中,教师、教材、教法需要统筹协调,构建“三教”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
3.1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三教”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落实推进“三教”改革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第一,认真做好师德师风建设,以师风引领学风,始终坚持以“四有”标准提升教师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建立與完善来自社会和师生等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树立教师典型,对在农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代表做好宣传,用榜样力量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爱农知农的价值观,做好扎根农村农业的职业生涯规划[5]。第二,创新农业类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机制,柔性引进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产业教授、技术能手等,与校本师资共建师资团队,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本师资与企业师资双方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建立校本师资到企业兼职制度,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有计划分批次地落实实践锻炼;教师协同企业解决实际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共同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提高双师型师资的比例。第四,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灵活多元的教师进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增加教师进修和个人能力提升的机会。
3.2 开发优质教材资源,推进教材动态化建设 教材建设是“三教”改革的基础环节,规范教材内容,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开发数字资源化、立体化教材,搭建起以教材为桥梁的师生互动平台。
3.2.1 优化教材建设团队 扩大教材建设团队成员的来源,注重对接农业产业的职业岗位,吸收具有农业类创新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进入教材建设团队中,提升教材内容的时效性、技术性、实践性。
3.2.2 丰富教材资源库 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教材库建设,结合行业发展要求,校企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将行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等纳入教材库资源,及时更新资源库内容,引入企业一线的生产经营案例进行教材建设。
3.2.3 突破纸质教材的局限 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以教材资源为纽带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嵌入微课、短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由于受气候、地理等因素限制,農业院校的部分实践课程可能无法实地或在特定时间开展,因此可以在数字化教材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增加VR虚拟教学资源等拓展教材内容,把教材建设成为师生互动的立体化教材。
3.3 丰富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手机对学生的吸引力超过了教师教学的影响力,教室低头族越来越多,已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创新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是“三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6]。
3.3.1 “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如云班课、腾讯课堂、超星等,被广泛运用于校园教育中,被高校师生所认可。通过这些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开展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模式,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拓展任务等教学模块,开发情景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等。尤其是利用一些平台的大数据挖掘功能,智能化评判教学效果,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使学生从原有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把手机转变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形成“教师学生主客体互换”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3.3.2 “实践+融合”模式 农科类高职学校以培养学生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传统的教学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通过开展“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增加实践实习课程比例,把真实的生产案例、操作环境嵌入到具体的课程中,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打造沉浸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探索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产融合、教创融合、教研融合、教赛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4 结语
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同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类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8):16-18.
[2]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01):15-21.
[3]段振华,贺忠.基于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三教”改革的思考与举措[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04):90-94.
[4]曾凡远.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24):62-65.
[5]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02):3-8.
[6]解振强,颜志明,郭正兵,等.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人人出彩”人才培养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4):263-267.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