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中央苏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研究

2021-04-20 19:10罗彩红祝明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遥感

罗彩红 祝明霞

摘 要:自2000年以来,赣南中央苏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赣南中央苏区2001、2009、2017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软件提取3期土地分类数据,揭示其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情况,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草地,两者占总面积的75%以上;草地先增后减,耕地和水体先减后增,林地和其他用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则先缓增,后快速增长,共增加475.99km2。研究前期,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占用大量耕地,后期主要向地沿河湖低洼地段扩张,占用大量草地和水体,耕地面积则有所回升。人口、经济和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遥感;驱动因素;赣南中央苏区

中图分类号 F3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6-0118-03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Huma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LUO Caihong et al.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332005, China)

Abstrac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land use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since 2000.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in 2001, 2009 and 2017, this paper used RS and GIS software to extract three periods of land classification data, and then revealed the dynamic degree and transfer of land use, and finally analyzed the human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of the study area were woodland and grassland,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5% of the total area; Grassland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cultivated land and water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Woodland and other land continued to decrease;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slowly and then rapidly, with a total increase of 475.99%;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study,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was mainly due to the occup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n the later stage, due to the occup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grassland and water, it mainly expanded to the low-lying areas along the rivers and lakes,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rebounded. Population, economy and policy a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Key words: Land use change; Remote sensing; Driving factors; Central Soviet Area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隨着遥感和GIS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6]。赣南中央苏区是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区,在当前生态文明大建设的背景下,其经济与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宁都、于都、兴国、石城已被纳入瑞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确立了将赣南中央苏区建设成为扶贫先行区和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规划,进而引起其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遥感和GIS技术,以2000年以来赣南中央苏区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

1 研究区概况

赣南中央苏区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本研究包括瑞金、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等5县(市),地理坐标为115°01′~116°38′03″E、25°30′~27°08′13″N之间,总面积14190.69km2。5县市彼此紧密相邻,形成五角星的形状,犹如中国红色文化的代表。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9℃左右,光热资源充沛,降水量多,天然资源蕴藏丰富。山地丘陵广布,林地、耕地、草地等为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数据来源 遥感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分别为2001、2009和2017年Landsat影像,影像空间分辨率为30m;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网站、地理国情监测云和赣州市统计局。

2.2 遥感数据处理 以2017影像为基准影像,借助ENVI 5.3平台,分别对2001和2009年的影像进行配准、镶嵌,然后利用研究区矢量图对其进行裁剪得到研究区遥感影像。参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标准,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将其分为林地、草地、水体、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6种类型,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对3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监督分类。用谷歌影像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类精度均大于80%,基本满足研究要求。

2.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3.1 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 土地利用动态度是用来计算一定时间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值[7]。

K(%)=(B2-B1)/(B1×N)×100 (1)

式中:B1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前期的面积,B2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后期的面积,N为研究年数,K为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

2.3.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二维矩阵的形式呈现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及面积[8-9]。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趋势 基于2.2中的土地利用类型提取方法,对2001、2009、2017年的影像经过处理得到以下3期土地利用分类图(见图1)。由图1可知,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建设用地及其他。林地和草地面积最广,草地主要分布在低平原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居民地、河流周围,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低平原区,其他主要分布在森林、河流周围。

将数据用Excel进行处理得到赣南中央苏区土地利用表(见表1)。由表1可知,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总变化为“三增三减”:“三增”为草地先增后减,总体增加520.88km2,水体先减后增,共增加58.05km2,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尤其是2009—2017年,增加迅速,总计增加475.99km2,“三减”为林地和其他用地持续减少,分别减少416.28km2和462.70km2,耕地先减后增,共减少177.20km2。

3.2 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 由公式(1)和表1可计算得出,2001—2017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建设用地最高为18.92,其次为水体2.25,草地0.57,此三者均增加,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其他、林地、耕地为负数,分别为-5.06、-0.46、-0.39,即其他用地减少幅度最大。

3.3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 在ArcGIS10.2中做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用2.2中所提到的方法,得到土地面积百分比转移矩阵。结果表明:2001—2009年,林地和草地转换比较频繁,主要转出为其他用地;由于草地主要分布在河湖沿岸,草地主要转出为耕地和水体就不难理解了;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占用了大量耕地,此间转移为建设用地的耕地为总耕地面积的49.42%,导致耕地面积减少。2009—2017年,林地主要转出为水体,而主为草地转入补充;耕地和草地互转较多,是由于受到退耕还林还湖政策的影响,同时,此间受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影响,耕地面积略有上上升;建设用地增加较快,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水体转入,占总转入量的90%以上,可见建设用地有向低洼地区扩张的趋势。

3.4 人文驱动因素 在短期内,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较小,故本研究仅分析其人文因素。

3.4.1 经济因素 统计资料显示,赣南中央苏区人均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400元增长到2018年的5400多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建筑等建设用地面积也随之增加。

3.4.2 人口因素 人口统计年鉴表明,从1999年到2018年,研究区人口密度由不足200人/km2增加到250多人/km2。随着人口增加,对于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土地利用类型也随之变化。人们根据居住环境、子女教育因素、自身工作原因等进行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对土地类型产生作用,使原来的类型发生改变。同时,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工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4.3 政策因素 国家对于革命老区的经济与生态建设高度重视,为了振兴经济,推進赣南苏区大力发展,将赣南中央苏区划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将其打造成赣南中央苏区扶贫先行区、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贫困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创新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随着工业园的整合、红色旅游的发展等政策的落实,赣南中央苏区经济发展迅速,一个个县都成功脱贫。在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厂房的扩建、旅游景点的扩建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选择,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更好的条件,选择在城市生活买房,导致城区人口越来越密集,建设用地也越来越多。加之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的实施,2001—2009年,耕地绿化转换为草地831.42km2,2009—2017年为685.90km2。同时,受耕地占补平衡的影响,研究后期耕地面积有所回升。此外,国家对森林、湿地的保护政策使得青山绿水常在,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障了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4 结论

(1)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耕地和草地。

(2)自2000年以来,赣南中央苏区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为“三增三减”,即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耕地和其他用地减少。

(3)耕地和沿河湖等低洼地区的草地互转频繁,2001—2009年,建设用地主要由占用耕地增加,耕地面积迅速减少;2009—2017年,耕地面积有所回升,建设用地向低洼的河湖沿岸扩张,面积急剧增加。

(4)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及宏观政策的实施调控是土地利用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01):1-12.

[2]Castella J C, Kam S P, Quang D D, et al. Combining top down and bottom-up modeling approache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to support public policies:Application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 in northemVietnam[J].Land Use Policy,2007(24):531-545.

[3]Haque A, Asami Y. Optimizing urban land use allocation for planners and real estate developer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 Urban Systems, 2014, 46(7):57-69.

[4]劉纪远,匡文慧,张增样,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1):3-14.

[5]朱丽辉,徐瑶,杜忠.2000—2015年四川省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9,39(05):257-261.

[6]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11,18(1):81-87.

[7]胡金龙,王金叶,周志翔,等.桂林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0):89-93.

[8]罗惠,胡守庚,吴思.中国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03):65-74.

[9]姜涛.应用转移矩阵分析辽阳矿区的地表覆盖变化[J].北京测绘,2019,33(11):1378-138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遥感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公司EVA现状及EVA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中国“遥感”卫星今年首秀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