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04-20 16:10赵彩霞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品格核心学科

赵彩霞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在学校教学体系中越发重要了,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只有立足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活动方案,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体育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发展体育学科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核心素养及体育学科素养

1.学生的素质与素养

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的本性之始,人的素质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素养主要是由道德品质、外在表现、知识水平等组成的。目前,大家的关注度已经从学生的素质培养转向素养培育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素养更注重能力、知识及态度的统整。个体素养的发展是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的,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它能够人为地对个体素养发展加以规划,并引导个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使其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核心素养不仅是适用于特定学科、情境、人群的特殊素养,还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概括为: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及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能够生动反映学科内在的本质和思想,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体育学科中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组成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平衡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诉求,并以此为工作出发点,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学生提供合理、高效的体育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是一种开放性较强、自由度较高的课程,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应着重考虑这一特点,积极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体育学习平台,丰富并完善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努力寻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向下分为三个一级指标,这三个指标分别为体育情感与品格、健康知识与行为、运动能力与习惯,且每个一级指标向下又细化为六个二级指标。在体育情感与品格指标中,体育情感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这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体育品格是指学生的体育道德,如互助友爱、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在健康知识与行为指标中,健康知识能够使学生强身健体,例如进行体育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结束后要放松与调整身体等;在进行网球运动时,击球的标准动作首先是前臂和大臂之间的夹角标准水平,然后固定肘部关节,就能避免肘部受伤或损伤。健康行为是指体育活动中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例如不在人流、车流较大的道路上进行体育运动,运动完毕后要及时保持体温等。在运动能力与习惯指标中,运动能力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本的运动能力,如走、跳、跑等能够维持人基础运动的能力;二是转向运动能力,如篮球、田径、游泳等竞技类运动能力。而运动习惯则是在自身身体素质与技能都良好的情况下,定期进行定时、定量的体育运动,且所选择的体育项目是自己感兴趣并能够长期保持下去的。

三、体育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培育策略

1.体育情感与品格的表现及培养策略

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态度上。例如,高中阶段升学压力较大,其他学科多需要学生在教室长期端坐,而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因此,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表现出了较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意愿。而体育品格则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体育精神,学生优良的体育品格主要表现团结合作、富有责任意识、同伴互助等方面。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细微举动,就能够了解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有学生过杆射门时不小心将旗杆碰倒,其他人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将旗杆扶正。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表扬该学生,向全体学生介绍他的良好品格。反之,如果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良的现象,学生起哄、违规等,教师也要及时制止,并对不良品格的学生提出批评,并进行相应的行为规范总结。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提升学生的体育情感与品格需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贴人”游戏里,可以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跨栏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挑战精神;在花式跳大绳活动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二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年级、性别、能力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教师需着重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帮助他们结交新朋友,充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于女生而言,教师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体育健康知识与行为的表现及培养策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运动方法的科学性及健康行为的适宜性,完善丰富、健康的体育知识体系,才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因为健康知识的储备直接决定了体育活动的正确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排球教学中,双手头上传球时,学生需要将双手手指弯曲并拢,接对方传来的球,如果动作不标准,就很容易导致手部受伤,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避免学生手部受伤。

课堂是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与行为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不仅要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还要结合体育知识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重点加强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比如,在篮球课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前的热身活动,且热身活动不能是单纯、宽泛的,必须具备篮球运动特征的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开展热身活动的价值,了解打篮球时容易出现的损伤情况,以及应对措施。

3.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的表现及培养策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良好体育活动习惯的持久度与有效性。教师应广泛了解影响学生运动习惯的因素,以便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办法,同时,体育教学内容应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习惯是不同的,比如在队列练习中,有些学生因身体协调性较差,不能整齐地跟进,而有些学生则可以按照音乐节奏活动。再如在篮球教学中,进行折返跑时,有的学生能够在折返点快速急停,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完整的折返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与能力设计教学方法,不能仅通过一堂课、一个测试去判断学生的真实运动水平。经常锻炼的学生能力较为突出,在体育教学中也能体现出体能与技能上的优势,这说明具备良好运动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运动能力,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在體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合理性决定了学生运动水平及运动习惯形成的周期与发展质量。很多教师在体育训练中发现,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讲授正面双手垫球技巧时,可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个人负责传球,另一个人练习垫球;也可以将多人分为一组,让学生围成圈,按照顺序练习传球与垫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位移速度,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练习加速跑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俯卧撑动作时听到哨声后立即起立、转身、加速跑,或者做高抬腿动作时听哨声后进行加速跑,以此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奔跑速度。教师在设计体育学案时,应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规划,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督促学生反复练习,这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内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核心素养的衍生理念,想要使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学校、教师应积极探究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品格核心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冬季暖男必备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