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隽
宪法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首要且核心的部分。当前,宪法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少困境。从实施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路径过于单一、宪法教育形式化、课堂教学效率低、教育者缺乏扎实的宪法教育理论修养等问题。本文以宪法教育的实施路径为突破口,旨在使宪法教育效益最大化。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对青少年进行宪法教育是宪法得以实施,宪法精神得以弘扬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合格公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宪法专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为主旨,紧紧围绕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核心内容展开教学,同时学习我国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等内容,帮助学生强化国家认同,树立制度自信。
当前,宪法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宪法意识不断增强,宪法信仰不断加深,但宪法教育亦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堵点”问题,宪法教育呼唤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的引领。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宪法的认知走出文本意义的“根本法”,实现宪法教育的 “进脑入心”呢?
一、固本守正,唯新唯实
任何一种教育一旦脱离了生活这个主阵地,都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宪法教育同样不例外。笔者认为宪法本身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在宪法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秉持规范和实践双管齐下的原则来施教。要想真正让宪法教育别有一番 “滋味”,教师应在尊重宪法、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各显其能。教学中必须把关注学生作为出发点,从青少年的生活范围、兴趣爱好点入手,寻找宪法教育的切入点,赋予宪法教育“生活的烟火气”。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将教法上求“新”与效果上求“实”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宪法教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随课、框、目等具体教学内容的变化而择优从之,不囿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要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宜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切实助力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一内容时,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选取了公民马某在疫情中拒不配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辱骂工作人员,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的真实案例。教师层层设疑:材料中的马某有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有,那他的行为为何会受到公安机关的制裁?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积极探究,以案学法,了解宪法五十一条中对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相关规定,进而由法辨案,進一步明晰案例中公民的错误之处,加深学生对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公民的人身自由”这一内容时,教师则选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演绎“小秦的一天”。通过形象、生动地再现小秦一天中的种种“倒霉经历”,加深了学生对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知识理性、正确的认识。这种还原现实的案例及剧情化、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了学生学习宪法知识的获得感。
二、融合资源,协同借力
开展宪法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接触社会的机会还是相对较少,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宪法的价值和作用,宪法教育应该创新教育路径,坚持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宪法教育不应局限在思政课教师范围内,还要利用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校外专业人员来实施,建立起全社会关注宪法实施的立体教育网络。宪法教育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求创新形式,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授课途径。例如,可由司法局、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务工作者在校外专门场所对学生开展宪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在专门时机邀请专业人员走进校园互动交流。这种校地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种优质社会资源,激活资源活力,助力宪法教育在青少年脑海中扎根。
例如,在每年三月份“两会”召开前后,可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进校园“现身说法”,面对面给学生分享他们当选代表的选举过程,畅谈作为一名代表的权利和责任,“解密”代表如何做“提案”或“议案”等这些对学生而言既陌生又好奇的话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沙龙式漫谈的方式让代表们就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话题回答提问。这样的“面对面”能极大地消除人大代表对学生而言的神秘感,同时加深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又如,在讲授国家司法机关时,可组织学生参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专门场所,还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观摩真实的法院庭审,深切感受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或由法官、检察官面向校园定期对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宪法课堂》。通过他们的视角,学生更加了解真实的司法机关,更易懂得司法机关的主要职权,进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受洗礼的同时更深切地理解我国宪法是通过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一核心价值追求的认识。
三、聚焦育人,实践躬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宪法至上,就要体现在行动上践行宪法精神。为了避免宪法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可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宪法教育的实践育人途径。
校内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特殊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进一步树立宪法信仰,提升法治素养。同时,还可以广泛开展班级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专题演讲、宪法晨读、模拟宪法宣誓等活动,探索活动育人的新思路。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从他们喜欢、期待的方式入手,使宪法真正走出文本,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使实践活动的内容真正引起学生的共情与共鸣。
校外法治实践活动要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同时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例如,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定期开展面向社区的法治服务活动,如利用宪法宣传周在社区开展公益宣传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等机构进行实地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受到启发。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宪法的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将宪法原则真正转化为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并能运用宪法的相关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自觉同妨碍宪法实施的行为作斗争,这样的宪法教育一定能收到别样的实效。
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川所言:“唯有在内容上固本守正、方法上张弛有度、选材上贴合实际、形式上因地制宜,才能动人心弦、发人深省。”总之,要想把宪法教育真正“讲”到学生的“心坎”上,必须以新思维谋求新发展,以新思路催生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真正彰显宪法教育的温度与亲和力,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真正将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厚植于青少年的脑海与内心。这样的宪法教育才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作者单位 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