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完善治理、增加价值”的重要职能作用,不断做好内部资源统筹,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积极构建价值型审计新格局,推进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
围绕中心开展审计大监督。审计监督应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如合资公司轻资产发展、新能源新业务发展等),促进令行禁止;加大对财务收支和效益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提质增效,如油品损溢、闲置资产盘活、商品采购价格审计等;加大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审计力度,促进强化风险防控;加大对工程投资的审计力度,重大项目采取招标控制价审计、跟踪审计、结算审计的三段递进式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促进公司成本控制最优;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促进依法经营、尽责担当。
推进“点线面”立体整改,提高审计成果大运用。要促进被审计单位直面发现的问题,推动整改前置,在问题查证的同时通过点对点的整改快速启动及时遏制风险快速蔓延。“线”上整改,就是针对根源出在业务板块制度流程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的问题,调动条线部门力量,主动将同类单点问题连接成线,审计部门主动联动部门找问题实质与根源,快速启动制度、流程优化层面的整改,通过规避控制漏洞促使整改上层次。针对在操作执行与机制流程之上,考核、理念、文化等更高层次造成某些问题多业务、多领域高发的重大事项,推动公司管理层实现“面”上的整改。在重大问题和重大风险化解过程中,审计部门应推动部门同向分析,着重从考核导向、用人评价、经营战略、经营文化的角度探寻真正意义上的改进之道,并依托公司党委审计委员会作用,将改进建议向委员会进行汇报,推动顶层发起的源头整改。
推进审计创新,重点是推进审计模式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相结合的全过程审计转变,推动建设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专项审计相互补充的审计全覆盖推进方式,不断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确保实现审计对象、审计重点、审计期间的全覆盖。
创新发展信息化审计方式。向信息化要效率要质量,利用好审计数据的大集中、大综合、大关联特征,优化审计组织流程,通过实施非现场审计、联网跟踪审计、实时监控预警等新模式,提升审计自动化、智能化工作水平。
持续开展关口前移的审计预警。通过前瞻性分析,加大风险研判力度,及时捕捉新情况、新动向和新特征,发现一些潜在影响较大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通过审计预警方式向单位和条线推送线索,调动各方力量闻风而动、核查风险的存在,促进被审计单位充分识别风险和化解风险,提出解决措施,帮助公司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和更多损失,使审计职能由“治病”转变为“防病”,乃至“防治结合”。
湖南石油审计组开展长沙公司原经理离任审计进点会现场。贾敏 摄
改革创新审计人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大交流、培养、选拔力度,科学优化绩效考核导向,补足审计人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斗争精神不足的短板,努力培养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
完善公司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和审计监督“三道防线”有机融合的功效最大化机制,共同助力公司治理能力的提升。有效实施“三道防线”的全方位多角度监督,通过机制协同、信息共享,提升三道防线协同监督与风险管控合力。
统筹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的“两统筹”,强化审计项目统筹,充分发挥好政策跟踪、大数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平台作用,加强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相互衔接,积极探索融合式、嵌入式、“1+N”等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努力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最大限度扩展审计覆盖面。强化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积极推进跨层级、跨专业、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审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事一议、一案一议的审计建议模式,应着力将过去的审计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将单个审计项目中的真知灼见串成提升为具有完善单位治理实用价值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而健全优化审计成果的系统集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