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蓓佩,付晓蕊,杨佩红,白 露,孔美娟,贺文芳,张鹏亮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陕西 西安 710032)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及牛、羊、猪、犬等动物[1]。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容易被忽视的7个人畜共患病之一[2]。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质而在动物之间、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3]。食用受污染的牛奶仍然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4]。目前,布鲁氏菌流行呈新趋势,出现分散点状、多发特点[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1]。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因该病病状与常见病相似,易被忽视,使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治疗。诊断布鲁氏菌病以血培养为"金标准"[6]。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血培养分离出的25例布鲁氏菌培养特征、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并对15例住院患者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布鲁氏菌病的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通过血培养分离出布鲁氏菌病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培养特征、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另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点,包括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入院时行血常规、肝功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
1.2.1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血培养仪BD BACTECFX400(美国BD公司);BD BACTEC成人需氧培养瓶Plus Aerobic/F和儿童专用血培养瓶Peds Plus/F(美国BD公司);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VITEK 2 Compact(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质谱鉴定仪VITEK MS(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血琼脂平板购于郑州安图有限公司;快速革兰染色液购于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尿素微量生化反应管购于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2.2标本采集 对出现发热等可疑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采血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成人每瓶采血量8~10 mL,儿童采血量1~3 mL。将血液标本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并及时送检。
1.2.3培养及鉴定 采血后血培养瓶置于全自动血培养仪BD BACTECFX400中培养,当出现阳性报警时,及时取出,抽取阳性培养液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及染色性。同时,转种血琼脂平板,置于35℃ CO2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48 h,挑取纯菌落接种尿素酶微量生化反应管并观察颜色变化,应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VITEK 2 Compact和全自动质谱鉴定仪VITEK MS进行鉴定。由于布鲁氏菌具有传染性,既往也有关于实验室感染的报道,所有标本处理均应在二级全排或以上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2.1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血培养分离出布鲁氏菌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2~74岁,见表1。15例住院患者中,3例有牛羊肉接触史,5例为农民,4例来自牧区,3例未提到职业。
表1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2.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情况 15例患者为不明原因收住入院,临床发病表现各异,病情变化复杂多样。其中发热11例,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痛、乏力、关节肌肉疼痛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见表2。
表2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分布情况(%)
2.3实验室检查结果 25例患者都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正常,但少数有所降低。个别患者肝功能结果有异常,异常指标主要是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患者另出现乳酸脱氢酶(LDH)升高、ESR加快,以及CRP和PCT升高的情况。所有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见表3。
表3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2.4细菌学培养结果 25例标本血培养均为需氧瓶报阳,时间为最短为48.98~115.57 h,平均时间为84.5 h,中位数时间为87.70 h。培养阳性涂片镜检,细菌形态为沙滩细沙样排列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见图1A,箭头所指),比实验室常见的其他革兰阴性菌细小。培养24 h后,血琼脂平板原区上形成微小、灰白色、生长不良的菌落(见图1B),快速脲素酶试验均为阳性(见图1C),应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VITEK 2 Compact和全自动质谱鉴定仪VITEK MS进行鉴定,均为布鲁氏菌属。
注:A为血培养涂片革兰染色(×1 000);B为血平板24 h菌落形态;C为尿素酶试验。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具有一系列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关节痛、肌痛、背痛、咳嗽、出汗、不适、厌食、疲劳和体重减轻[7-8]。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新发布鲁氏菌病病例超过50万以上[9]。布鲁氏菌病是全球性分布动物源性传染性疾病,消化道、呼吸道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人类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而进食未熟牛羊肉和未经灭菌的牛羊奶、奶酪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与职业有关[10]。
本研究从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血培养中分离出25例布鲁氏菌,其中男20例,女5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有文献报道,布鲁氏菌病患者男性发病较女性多,发病比例约为6∶1,主要集中在40~60岁[11],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从职业来看,本研究患者大多是农民、接触过牛羊肉或来自牧区,可能是因为农村从事畜牧业等生产活动的壮年男性较多,接触传染源的可能性较高,同时男性的卫生习惯和防病意识不如女性[12-13],提示应加强对布鲁氏菌病传染源的控制,对牲畜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人在接触家畜、屠宰家畜或进行皮毛肉加工时,要做好防护的措施,戴口罩,不要伤及皮肤。引导农民在与家畜接触时做好消毒灭菌处理,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14]。由于本院未设立感染科病房,加之患者就诊原因多种多样,故就诊科室和收治病房分散不一。住院患者血培养确诊后,均已转院治疗。
本研究中,发热11例(占73.33%),与詹爱琴等[15]研究结果一致。在本院15例住院患者中,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伴随关节肌肉痛,其余症状较多,这是因为布鲁氏菌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病原菌,进入机体内,会逃脱吞噬细胞的杀灭,进入血液中产生内毒素,并侵犯及全身各个系统,故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以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16-17]。本研究中1例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通过脑脊液布鲁氏菌培养诊断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有文献报道,布鲁氏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具体机制目前不清楚,其对吞噬细胞或内皮细胞的侵犯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证明,患者体内已感染布鲁氏菌的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能抵抗凋亡发生,从而延长受感染细胞的生存时间,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机会[18]。本研究中,布鲁氏菌病患者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多样,若仅给予退热、止痛等对症治疗,或在未明确病因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往往容易导致治疗时机延误或病情掩盖,增加误诊的可能性,造成病情迁延。有文章报道,布鲁氏菌病误诊率为45.8%,容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炎、结核病、腰椎键盘突出、痛风、脊髓炎等疾病[19]。
本研究25例标本中,血培养均为需氧瓶报阳,报警时间平均为84.5 h。因此,布鲁氏菌血培养应加强需氧瓶的送检套数,延长培养时间,提高培养阳性率。
布鲁氏菌专性需氧,生长缓慢,在血琼脂平板上35 ℃培养18~24 h,出现较湿润、灰色、针尖大小菌落,48 h后形成圆形、凸起、光滑、较小的灰色菌落,72 h后逐渐增大。因此,布鲁氏菌培养应注意延长时间,以获得更高阳性率。在25例标本中,质谱与VITKE2鉴定结果均为布鲁氏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均为阳性,提示尿素酶试验可以作为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的重要依据。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WBC、RBC、Hb、Plt均正常,但少数有所降低,其中1例2岁小孩Plt降为4×109/L。本研究中,部分患者ESR、CPR、PCT、LDH、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研究指出,布鲁氏菌病患者中有74%患有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占4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占21%,淋巴细胞减少症占63%,血小板减少症占39.5%[8]。也有文献报道,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没有特异性,患者WBC正常或较低,ESR可能正常或升高[20]。本研究发现,患者ALT和AST以轻、中度升高为主,患者CPR、PCT、ESR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本院未设立感染科病房,病例数少,培养结果一旦检测出布鲁氏菌,均转院予以治疗,因此没有大量的临床资料可供分析和比较,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收集数据来观察和研究。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病在流行地区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导致误诊漏诊。临床和实验室应对该病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患者特征、接触史、临床症状、血培养结果、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降低布鲁氏菌病的误诊和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