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阳
摘要:现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也越发普遍起来。对于传统媒体行业而言,这种全新的技术不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也为媒体领域带来了上升的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编辑记者;采访工作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问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记者,不论是新闻的编辑、节目的编排还是对人物的深度访谈,笔者都深刻感受到了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还原性都不如新媒体,为了使传统媒体更好的发展,编辑记者要融入新媒体中,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新闻报道的创新性。
一、传统媒体的重要性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如今,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方面,新媒体具有明显优势,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于使用新媒体。
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台仍然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其正确的舆论引导在社会的稳定发展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和影响。另外,对于受众来说,听广播、看电视仍然是大家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笔者所在的北京新闻广播《主播在线》节目为例,节目所搭建的听友群里的听众数量每天都在增加,大家对于主持人和编辑发送的新闻讨论也非常积极。同时,相比于新媒体平台,听众更加信赖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足以见得传统媒体在手中间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编辑记者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缺乏新媒体思维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媒体行业中,仍然有部分编辑记者抱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将新媒体技术与特点进行有效应用,并没能对新媒体产生足够的重视程度,认为这种媒体模式只是昙花一现,却忽视了整个时代发展模式,作为新时代的必然产物,新媒体技术本身对应了整个时代的发展潮流,倘若没有完善的宣传意识,便无法实现对后续工作的开展[1]。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编辑记者缺乏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知道新媒体对于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得整个报道的可读性与影响力大幅度下降。
(二)新闻编辑记者工作信息获取不及时,新闻时效性差,深度不够
十几年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在进行信息接触的过程中只能够通过报纸与广播,不但获取渠道相对较少,而且所获得信息在实时性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时至今日,大数据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社会各界的影响越发明显。
笔者作为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资讯节目的编辑记者,主要的工作职责是选取昨夜今晨的重要新闻进行报道和分析。但在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来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新媒体,他们的速度更快,分析问题的角度更新颖,更贴近群眾,在浏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也容易被带跑,此后再进行专家采访和报道,只是咀嚼他人留下的残羹,对于受众来说更是缺少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三)设备短缺
新媒体本身具备了信息技术的主要特性,利用信息技术的高速传播来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不但在时效性上十分惊人,同时也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范围性传播,因此备受社会各界所青睐[2]。古语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尤其是当记者在面临突发情况时,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使得在进行采访工作的过程中无法正确进行设备的调整与使用,加上自身思维上的限制,导致采访的内容很难高效进行传输,这样不但导致整个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采访内容本身所具备时效性与真实性也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三、新媒体时代编辑记者新闻工作的创新
(一)思维层面的创新,突破束缚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食人残羹”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学会自主思考。新媒体时代大众阅读报道的眼光在逐渐提高,不但对新闻报道本身内容有要求,对记者的编辑采访技能更加注重[3]。因此,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在采集信息时,要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思维,看到新闻后首先要做的是思考其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而非一味的查找资料。
(二)语言表达层面的创新,贴近受众
从笔者所在的广播行业来说,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发展道路,就要发挥行业自身的优势,广播的优势在于语言和声音。在碎片化的是当代下,受众的一切需求都和效率挂钩,这就要求在编辑和采访过程中除了最基本的口语化之外,语言表达还要更加简练、更加贴近群众。
以《人民日报》为例,《人民日报》是近年来在媒体融合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虽说是纸媒,但其在语言方面的应用,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关注其微博和官方客户端可以发现,在微博端,《人民日报》省去了传统新闻写作中的部分规则,删繁就简,提取精髓,纳入关键语句,交代核心信息。同时,还贴合新媒体语境,激发良性互动。
(三)采访过程中交谈方式的创新,情理交融
对于编辑记者而言,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愿配合,准备不足的情况,以至于整个采访工作进展得并不是很顺利。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记者自身,他们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语言组织,结果才使得双方都十分尴尬。正因如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编辑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语言组织,并强化自身的表述能力,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名词或者用简单的提问技巧来转移对方注意力,提供缓冲的时间。
记者应善于在采访中应用情感传播策略,在受访者热情高涨、表达意愿强烈或者失落悲伤时,记者要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运用情感交流与其产生共鸣,从而促进采访的深入,实现情理的交互和融合,最终提升采访质量[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编辑记者首先要提升采访、报道的时效性,其次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及自身素养,最后要转变思维,这样才能够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金丽.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9,000(035):86.
[2]秦子冰.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记者观察,2020,No.509(33):40-41.
[3]刘翔雁.试析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J].西部广播电视, 2019,(14):155-156
[4]王鹏宇.广播电视记者采访的情与理[J]. 记者摇篮,2021,(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