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改善脑梗塞患者认知的研究

2021-04-19 00:10牛玉洁
社会与公益 2021年2期
关键词:脑梗塞社会工作

牛玉洁

摘 要:如今,脑梗塞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后期引起的消极情绪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极大伤害。本文以脑梗塞患者X为个案研究对象,以理性情绪疗法为指导理论,在与X接触后,总结其存在的非理性认知,根据其独特需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其消除不合理认知,形成正确认知,从而为之后社会工作介入改善脑梗塞患者非理性认知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性情绪疗法;脑梗塞

脑梗塞一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公害。脑梗塞属于长期疾病,经过治疗,一些脑梗患者的症状会得到缓解,脱离生命危险,但需终身吃药,部分患者后期出现行动不便、思维迟钝、悲观抑郁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将会伴随患者整个晚年生活,对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近年来,社会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这些都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十四五”期间社会工作应以高质量综合效能型发展为基本遵循,实现社会工作综合效能的更好发挥[1]。社会工作作为专门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学科和职业,深入研究其使用技巧具有重要意义,且有研究表明将社会工作用于改善中老年人生活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可以为日后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善中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消极认知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文献综述和案例简介

(一)文献综述

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是一种认知心理疗法,在卫生事业中有诸多应用。陶兴莉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纠正癌症患者的认知偏差,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案主成长[2]。葛炜婧采用理性情绪治疗的方式对机构养老中老年人的情绪问题进行介入,结果证明可以有效减轻案主的非理性情绪症状[3]。国外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理性情绪疗法可以有效减轻服务对象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现有的文献关于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多集中于机构养老老人、空巢老人,对于理性情绪疗法介入慢性病老人抑郁情绪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探讨理性情绪疗法改善脑梗塞患者不合理认知这一课题,旨在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缓解脑梗塞患者不合理认知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二)具体案例

X,女,54岁,家庭主妇,与丈夫育有一儿一女,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氛围和谐。X性格活泼,十分热爱做家务,前几年偶尔出现手麻、视力下降等征兆,但并未在意。2020年12月的一天晚上,晚饭过后突发急性脑梗,案主出现失语、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活动等症状,于是家人连忙将其送至医院,由于送去的及时未危及生命,经过检查被诊断为颅内多发血管狭窄,急性脑梗塞。经过两周的治疗,案主基本可以自由活动,生理上恢复到往日正常状况。但如今心态与之前截然不同,整日郁郁寡欢,对于自己突然生病感到自卑,不愿意出门,害怕身边人看低自己,对自身持消极看法,自我评价较低。

本研究将通过这例个案来说明脑梗患者的基本情况、对脑梗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的适应程度;继而运用ABC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介入案主非理性认知,通过理性情绪治疗,促使案主改善不合理认知,重塑信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科学的社会工作介入脑梗塞患者改善认知新模式。

二、概念界定

(一)脑梗塞

脑梗塞,现常称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世界卫生组织(WTO)将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定义为由缺血性因素导致的急性发作的局灶/半球的脑功能障碍并持续24小时以上的疾病,就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来说,就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出现的症状[4]。脑梗塞的病死率低于心肌梗死和癌症,居第三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病、口角歪斜、一侧肢体偏瘫、失语等。脑梗塞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受损,自主生活能力下降,对其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使其伴有焦虑、自卑等消极心态,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5]。社会工作服务涉及的群体很多,包括儿童社会工作和老年社会工作等。

(三)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表示诱发事件发生后个体的信念,即对事件的意见、评价和解释;C代表个体在触发事件后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该理论强调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个人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该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B的重要作用,即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思想和观念来改变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结果C。理性情绪疗法是通过驳斥和辩论非理性信念,用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改变认知,帮助患者减少或消除现有的情绪障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理性信念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四)认知

认知是一个人對某一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现在事件的解释和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本文提到的脑梗塞患者认知是指脑梗患者对于脑梗疾病本身、脑梗症状及后期康复的看法和认识。

三、研究发现

脑梗患者产生抑郁、无能等消极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疾病相关症状和自身认知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缺乏正确的了解,个案工作中的理性情绪疗法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社工要做的就是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促使案主形成理性信念,在开展个案服务前,了解案主的基本概况、分析案主的问题与需求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访谈,在了解案主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理性情绪疗法的指引下,总结出案主目前存在以下非理性信念:

(一)对自身状况极度恐惧

脑梗塞具有突发性,发病常伴有失语、偏瘫等症状,急性脑梗塞患者常会因为一次突发状况而对自己持消极态度。当脑梗塞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思维还会受到病症的影响,少数严重患者会出现痴呆、生活难以自理的状况。X认为脑梗是最严重的疾病,一旦发觉便无法治疗,甚至悲观地认为人生后半段可能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状况,常感到焦虑和恐惧,认为自身状况糟糕至极,情感低落,悲观厌世。

(二)对自我持否定态度

很大一部分脑梗塞患者初次发病处于50~55岁,他们认为此时患病不属于常规状况,容易引起身边人的质疑,在同龄人之间还常会感到不好意思。初次患病使得中老年人感到震惊和愤怒,怨恨自己无能,认为自己成为子女和家庭的拖累,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

(三)抑郁情绪增多

脑梗塞患者常容易出现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和适应身体出现的变化,认为脑梗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随着疾病的出现,X患者认为同辈群体关系和家庭关系出现了消极变化,对于自身疾病比较敏感,心理压力巨大,引发情绪障碍,从而出现抑郁情绪。但其实,脑梗本身并不可怕,也并不是脑梗本身使得案主出现抑郁、失落、烦躁等情绪,而是因为其对脑梗的片面了解和自身的不合理认知才使其处于目前的境地。

四、理性情绪疗法介入脑梗塞患者改善非理性认知的过程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起着协调二者关系的作用[6]。由此可以推断,干预认知对脑梗患者改善抑郁、无能等非理性信念有着重要影响,在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后,笔者将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对X进行个案治疗。

本文所选取的个案案主,自身有强烈的寻求帮助的需求,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一些抑郁情绪,并且期待尽快好起来,愿意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所处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较为完善,这些都有利于个案工作的开展;但因为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脑梗塞这种疾病缺乏完整的了解,且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该个案的介入具备可行性。

(一)心理诊断阶段

在访谈过程中,作者与案主积极交谈,找出了影响案主目前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即整日郁郁寡欢,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渴望改变却无法改变。然后区分优先级,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诱发事件——脑梗(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与案主共同协商制定个案工作的目标,即消除非理性认知,改变现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领悟阶段

领悟阶段是对上一阶段的深入,通过对该理论的进一步解释和论证,使案主认识到她的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是由于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案主积极分析自我的内在动力。让案主意识到,是不合理信念导致了其情感和行为上的后果,而不是脑梗本身,若想緩解症状,改变不合理认知至关重要。

(三)修通阶段

本阶段是深入渗透的过程,也是ABC理论中的精髓。在这一阶段,笔者运用非理性信念辩论法、理性情绪想象法等多种技巧和方法,使脑梗塞患者纠正或放弃非理性思维,代之以理性信念,从而使脑梗塞患者的症状减轻,直至消除。例如,通过澄清使案主意识到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虽然有时手发麻,但凭目前的肌力,至少是可以行走的,身体其他部分都是正常的,并且身体还会越来越好,自己也还有独立的思想,对家人来说不完全是负担,还能为家庭作出一些贡献。社工通过分享类似事件,同时也让案主自己讲述身边事件,使其意识到50多岁确实进入了中老年期,身体出现问题实属正常,身边的人并不会因为此事对自己产生消极看法,脑梗不是问题,而是自己的认知出现了问题,不必过于自卑和愤怒。

(四)再教育阶段

除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脑梗塞患者进一步摆脱不合理信念,强化新的、科学的合理信念外,社工还可应用一些技能训练,帮助案主重新建立新的反应模式,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使案主意识到消除不合理信念带来的积极改变,使案主意识到消极信念是自己对疾病的不恰当评价造成的,事实上自己的病情已较发病时明显好转,自己应该在解决情绪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对抗病情。

五、结语

本文以理性情绪疗法为基线,与社会工作相结合,在ABC理论的指导下为X脑梗塞患者提出了一套相应的介入方案,改善了脑梗塞患者的现状,希望能为之后类似患者的治疗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启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仅需要关注事件本身的影响,而且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认知在个人情绪和行为中发挥的作用,积极学习改善非理性信念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帮助案主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思斌.“十四五”期间社会工作应以高质量综合效能型发展为基本遵循[J].中国社会工作,2020(31):45.

[2]陶兴莉.癌症患者心理压力的个案工作介入[D].苏州:苏州大学,2017:27-34.

[3]葛炜婧.浅析个案工作方法在机构养老中的介入:以X福利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9):113-115.

[4]赵建国.脑梗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

[6]季小天.理性情绪疗法干预青少年吸毒认知的研究:以武汉H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L为个案[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5-32.

猜你喜欢
脑梗塞社会工作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什么是脑梗塞,如何做好脑梗塞护理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