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方法研究

2021-04-19 17:31陈友德
考试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学业评价道德与法治

陈友德

摘 要: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评价体系的要求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不足与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培育学生道德观与法制观的课程,对学生良好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文章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评价实践进行研究,首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评价改革的实践意义进行阐述,然后提出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新体系的策略,利用课堂对话、学科作业、实践环节以及考试等综合性的评价,建立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学业评价方法体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实施与思考

一、 引言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朝向更好的目标发展,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同时老师要明确,评价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评价,所以在老师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以促进学生正向发展为评价的核心,在评价时尽量采取鼓励式的评价,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但是反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核评价方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与法治》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只重视考试结果和侧重书本知识,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考核,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和法制素养的形成。

二、 《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评价改革的实践意义

通过新的学业评价,采取课堂对话、学科作业、实践环节以及考试等综合性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中的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提高,并通过良好的课堂对话互动,通过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进而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素养。同时通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综合性评价的实施,使老师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使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思维,加大课堂互动环节的设置,进而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感与成就感,激发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专研。

三、 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体系

(一)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体系的特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体的融合性,评价主体的融合性、多元性的特点,主要是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进行相互结合,例如在学生行为考核时,由自评、他评到课任老师的评价相互构成,其中自评主要是由学生自行根据日常的学习表现进行量分;他评主要是由其他学生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进行的量分评价;两种评价相互结合,使评价主体更为的多元化,促进了评价的公平客观性,减少了由于单一地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好坏的方式,使考核内容更为全面,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进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评价结果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学业评价新体系方法与实施

1. 课堂对话上的评价

德育课程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育人,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老师要始终将育人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在实际的课程中,老师要想实现最大限度上的育人,课堂对话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通过采取课堂对话的形式,围绕某一议题开展思想交流活动,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却存在不重视课堂对话,只是以问题堆砌的形式,来推进教学内容。不重视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导致学生对课堂问题难以形成深度的理解,严重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效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所有在道德與法治课堂上,老师要加强对对话形式教学的重视,明确对话形式的内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为深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还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对话过程中融入情感性,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情景中。例如在八年级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通过设置走进身边劳动者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身边普通的劳动者,了解劳动者的一天,明确普通劳动者也是社会的建设者,社会建设离不开工程师、建筑师、企业家等社会精英,但是同样离不开普通的劳动者,使学生真正地明确“每个岗位的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尊重和学习”的真正内涵。老师还可以融入自身的情感,引导学生联想父母,进而提高学生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自然就完成了成“尊重普通劳动者,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育人目标。

2. 学科作业上的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中,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被纳入中考中,所以老师基本不会在课下布置作业,学科作业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最直接的办法,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加强对学科作业的重视。适当的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检验学生学知识真伪,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布置作业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根据学科特点,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纠正只是简单的布置陈述性作业的做法。再进行作业评价时,老师要杜绝只是以简单的打对号、打错号的形式。避免采取千篇一律的点评方式,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点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进而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切实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由此可见,关注作业评价的方式和效用,通过作业助力学生学习力发展,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育人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实践环节上的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大舞台上去检验。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课程衔接来看,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的实践学习活动,对高中道德与法治的议题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激励的学习方法对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铺垫。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会受到学习时间、家长态度和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要积极地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全程对学生进行关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更好的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积极奉献社会》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区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社区公共区域进行打扫活动等。然后老师通过相机照相的形式,记录每一名学生的“最美瞬间”,回到课堂之后,老师组织学生对本次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并将学生“最美瞬间”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让学生对奉献社会的主体有更深入的体会,自然能有所思有所悟。

猜你喜欢
学业评价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学业的多元评价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观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