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2021-04-19 17:31孙越
社会与公益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角色改革

孙越

摘 要:本文以当前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潮流为背景,探讨社会工作者在公办养老机构走向科学化运营和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机构的现实状况与改革方向,说明专业社会工作者掌握着社会前沿动态,具备专业技能、求变思维和极强的实操能力,能够有效链接资源,科学地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公辦养老机构;改革;角色

长期以来,我国公办养老机构都是政府针对“三无人员”(这里指由民政部门收养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法定抚养义务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无力抚养的公民)开展供养服务的专门机构,具有公益性和兜底性特征。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也走向了专业化,使许多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有了更多的机会能够参与到公办养老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当前,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势在必行,部分省份这项工作的开展已卓有成效。社会工作者作为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利用其自身专业优势参与机构改革,有效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充分调配整合各类资源,在推动改革进程、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从全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来看,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能够更好地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满足未来社会老年人口养老需求。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中给出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报告还预测,在2022年左右,中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1]。现代社会“4-2-1”家庭主流化,家庭供养能力弱化使得社会养老成为刚需,按照每千名老人占有50张床位的国际标准,国内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巨大,远不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同时,民办机构收费标准高,公办机构“一床难求”的尴尬局面使工薪阶层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矛盾突出,机构改革则是化解矛盾的必要手段。

从公办养老机构自身发展需求来看,进行适当的改革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增强机构活力,剔除机构内部不合理的运营机制。传统的公办养老机构面向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保障,充分发挥托底作用,但其公益一类的职能定位、行政化服务意识、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等服务的半专业化以及观念的陈旧落后都将成为机构未来发展的“绊脚石”,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机构发展扫清障碍。

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适当形式的社会化运营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 号)中指出,继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失能(含失智,下同)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确定保障范围,其余床位允许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收费指导标准,收益用于支持兜底保障对象的养老服务[2]。按照以上要求,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后无论采取何种运营模式均可在满足对特定服务对象的供养服务之后,根据机构自身情况将全部或部分剩余床位面向社会开放,收住符合标准的老人在机构养老。

(二)标准化的服务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标准化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是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改革进而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这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支撑,以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为基础,将机构日常工作各项内容按类别属性归纳到标准体系当中,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体系并不断完善,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使其成为地方标准在一定区域内推行。

公办养老机构在政策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极为突出,但其劣势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所显现,就其提供的服务而言,最大的劣势在于各类服务人员的“半专业化”现象较为普遍。通常情况下一般的机构工作人员除衣食住等日常照料外,也能够为老人提供较为基础的康乐文娱活动服务,但他们的技术很难满足随着社会和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而使服务对象产生的更新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员素质提升也成为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前沿的服务理念

现阶段,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仍然是以转变管理体制为主,这就要求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和服务理念都随之更新。明晰的权责、准确的功能定位、有力的监督管理和高效的运行是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并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建立统筹机制和联动机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方面优势,也就是说保留公益属性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由于公办福利机构能够长期得到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供给,职工大多存在“旱涝保收”的心理,机构的政治职能大于服务职能,行政化的服务意识明显,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另外,大部分公办养老机构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不高,这也大大削减了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在改革进程中,培养员工积极的、前瞻性的服务意识,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努力迎合社会养老事业发展大局是尤为重要的。

三、改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现代养老服务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工作者介入公办养老机构的过程和经验,决定了社会工作者必将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改革的倡导者与先行者

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专业,当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中遇到伦理困境和角色冲突时,当他们发现机构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存在不科学现象时,专业赋予的创新精神和前瞻视角往往会推动他们做出一系列的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进行尝试性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想要通过改革获得新生并成为行业标杆,都应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工作者的求变思维与开拓精神,使他们有机会走在改革者的前列。

(二)政策研究与制度制定者

社会工作者有着敏锐的政治视角,提供现实服务的同时,也肩负着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专业使命。长期深入一线开展服务,使他们得以了解机构最真实的信息,善于剖析服务对象的需求,能够为制定机构改革的政策提供合理建议,从而推动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三)需求评估专家

在没有社会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公办养老机构一般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传统的社会工作服务。专业的社会工作与传统的社会工作虽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对服务对象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别,对服务对象需求的理解、甄别和满足途径也有着根本的差异。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将服务对象需求的实现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随着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標准也会提升,老人的需求会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也要向着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迈进。所以,今后的养老事业发展中,谁能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并不断发掘他们的潜在需求,谁就能在行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而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正确评估。在老人入住前和在机构生活时,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其现实与潜在需求及其他情况进行有效评估,能够确保老人切实享受到专业服务,提高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的同时优化养老机构的管理环境。

(四)资源链接者

实际改革中难免会出现资源缺口,在因资源不足而导致改革受阻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如及时链接政府部门、各类机构和专家学者及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为机构改革提供各类资源和政策支持等便利条件。此时,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着资源链接者角色,起到资源链接的作用。

(五)专业服务的提供者

正如医生治病救人、环卫工人保持城市的清洁卫生一样,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者同样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身心各层面的持续支持与照顾。在养老机构中,工作者不仅仅要为服务对象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帮助老年群体,尤其是特殊老年群体逃出自卑、自弃的心理牢笼,挖掘其潜能,实现其增能,真正践行“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并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不断寻找机会去影响其他工作人员,培养他们学会用优势视角去审视服务对象,更新陈旧的工作方式,从半专业化逐渐走向专业化。

四、结语

本土社会工作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当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公办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主动参与机构改革,不断用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强化自己的头脑,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增强实操能力。同时,理性客观地面对改革中遭遇的困境,保持专业的独立性,坚守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赢得服务对象与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EB/OL].(2020-06-19)[2021-02-01].http://www.199it. com/archives/1068230.html.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9〕5号[EB/OL].(2019-04-16)[2021-02-05].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9-04/16/content_5383270.htm.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角色改革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