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摘 要: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比较重,对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学好古诗词,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古诗词与现代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难以有效理解诗文,导致古诗词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古诗词赏析引导工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初中生古诗词学习效率。笔者通过介绍古诗词鉴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现状,再提出古诗词鉴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构建
一、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占据重要地位,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缺陷与不足影响,难以有效提升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做好古诗词意境传达,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入了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改条件下,重视学生的古诗词赏析教学,引导学生品读题目,通过领悟作者情趣、诗词内容及中心思想,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整体性感悟,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古诗词鉴赏现状,提出古诗词鉴赏教学模式的地构建策略。
二、 古诗词鉴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加强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通过文化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通过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丰富自身文学知识
在古诗词学习期间,学生通过积累、理解、感悟及运用诗文,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科知识面,还可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牢固基础。例如,在学习杜牧《泊秦淮》这首诗时,为增加学生对诗文内容的了解,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诗文的创造背景,让学生了解该诗句是作者夜泊秦淮所作,上半段主要描绘秦淮河夜景,后半段主要抒发作者感慨。针对“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诗句,重点讲解南朝陈皇帝因沉溺于声色亡国的典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的代表。通过典故的讲解,让学生透过作者寓情于景,感悟诗句中的悲凉意境,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从而提升学生古诗词文化素养。
(二)通过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自身写作及思维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分析诗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生活与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古诗词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当学生将这种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时,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 当前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现状
(一)固定化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所学知识均靠教师的课堂讲解,这导致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久而久之,难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未充分重视古诗词鉴赏教学,则不利于学生古诗词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作为一种应试材料,培养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古诗词是诗人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但由于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略了古诗词意境,导致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难以感受作者情感,从而延缓了学生的学习进程。部分学生由于对古诗词的体裁知之甚少,受诗句晦涩、难以理解等因素影响,从而难以提升古诗词学习兴趣。
(二)教师文化水平尚待提升
教师在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传播作用。教师文化水平高低也决定了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但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自身经验等因素影响,坚信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发展。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不仅不符合新课改与素质教育要求,还难以满足新时代语文教学需求,既难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又难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时,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新课改与素质教育要求,构建古诗词赏析教学模式。
四、 古诗词赏析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增加学生对古诗词逐字逐句的理解
古诗词是诗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古诗词虽较为简短,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學内涵,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逐字逐句理解,通过对古诗词的逐字逐句分析,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及思想的整体理解。这种逐字、逐句的推敲方法,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诗句涵义,感悟诗词意境及思想感情。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使用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多种意象,借助孤、直、圆三个词,以凝练的词语写出了大漠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的豁达情怀,给世人留下了塞外壮美景色。这种对诗词字句的推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诗文的整体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水平。
(二)深挖古诗词创造背景
古诗词的理解离不开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时,应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背景,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学生透过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其与作者产生良好共鸣,并加深其对诗词内容、整体意境的认知。例如,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时,笔者在诗词赏析前,将该诗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月下独酌》创作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作者处于官场失意状态,由于作者难以实现政治理想,所以心情较为孤寂与苦闷,因此,写出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心中苦闷,道出了无人亲近的冷落情境,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心中苦闷,但对酒当歌,表现了诗人心态的转变,显现了诗人及时行乐思想,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并未随波逐流,始终追求自由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