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除术

2021-04-19 09:05于延东闵楚惟谭登辉谷文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腓肠肌半月板入路

黄 辉,于延东,杨 林,闵楚惟,谭登辉,谷文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腘窝囊肿作为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疾患,于1840年由Adams发现,之后Baker详细描述并将其命名为Baker's囊肿[1]。依病因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众多研究显示原发性一般占2.4%~6.3%,青少年及儿童多见,多数与关节腔不相通[2];继发性较常见,占4.7%~37%,均存在横向裂隙,沟通腘窝和膝关节腔[3]。膝关节内病变使关节液增多,关节腔内压力使其通过横向裂隙进入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形成单向“阀门机制”[4,5],造成囊肿持续存在并引起相应症状。

众多研究显示,传统切开手术无法处理关节内病变,复发率高[6]。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技术处理囊肿的同时能很好地解决关节内疾患[7-9]。近些年来考虑到为彻底清除囊壁,引入了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该技术在消除单向“阀门机制”的同时,更完整的清除囊肿内壁,进一步消除囊肿形成的解剖因素。本研究分析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手术技术

1.1 术前准备

术前患者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MRI、双下肢血管彩超、血液生化学检查,明确囊肿部位、大小,并确保无相关手术禁忌证。

1.2 麻醉与体位

常规腰麻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于患肢踝关节跟腱处油布下方置一合适大小的沙垫。术前准备2支盐酸肾上腺素(1 ml∶1 mg)配比3 000 ml生理盐水混合溶液,悬挂高度高于手术台1 m,确保关节腔内灌注压,以替代止血带,减少相关止血带并发症。

1.3 手术操作

麻醉完成后,常规消毒、铺单,连接好仪器。膝关节屈曲90°,建立标准的膝关节前侧入路(前内、前外),检查并处理关节腔内病变。随后建立后内侧双入路,具体过程如下:(1)关节镜直视下,使用闭孔器经前外侧入路进入关节腔,再通过后交叉韧带和股骨内侧髁之间的间隙进入后内侧室;(2)抽出闭孔器,于关节线水平,利用交换棒技术将关节镜沿着建立好的通道进入后内侧室,根据光源在体表的投影,于投影内侧下方将穿刺针垂直插入(图1a),建立后内侧标准入路;(3)置入刨削器,清除后内侧室的增生滑膜组织,扩大裂口或后关节囊薄弱区,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4)使用交换棒将关节镜切换到后内侧标准入路,同时将膝关节置于“4”字位[10],后内侧标准入路的近端2~3 cm处利用针刺定位方法,建立后内侧高位入路(图1b);(5)标准入路为观察入路,高位入路为操作入路。在后关节囊薄弱区或裂隙,探查囊肿,多数患者可于腓肠肌内侧头处辨认囊肿位置,少数患者需交替使用刨削器和射频清理粘连和增生的滑膜,才能在腓肠肌内侧头处发现囊肿[11](图1c);(6)通过双后侧入路,使用刨削器打开囊壁,即可进入囊肿内部,见浑浊囊液、粘连皱襞以及囊肿分隔。直视下完整切除囊肿内壁,当见脂肪组织时,停止操作(图1d,1f)。注意上述所有操作均于腓肠肌内侧头内侧进行,以避免损伤隐神经和腘窝血管,术后尽可能排尽关节内液体,术毕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图1 患者,女,54岁,右膝腘窝肿物3年,增大伴疼痛2月,于本院行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除术 1a:处理完关节腔内病变后,于后内侧间室关节镜直视下注射器针头穿刺定位,建立后内侧标准入路 1b:于后内侧标准入路的近端2~3 cm处建立后内侧高位入路 1c:探查囊肿,使用刨削器打开囊肿开口,见少许囊液流出 1d:逐步扩大囊肿开口,清理皱襞,见囊肿位于腓肠肌内侧头内侧,且呈多囊性 1e:进入囊肿内部,切除内部皱襞及囊肿内壁 1f:完整切除囊肿内壁,见皮下脂肪组织

1.4 术后处理

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3 d,麻醉消退后即可开始进行下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练习、踝泵锻炼和直腿抬高练习。术后第1 d加强上述练习、膝关节屈伸练习以及踝泵练习预防血栓,允许患者负重行走。逐步增加练习强度,至无明显症状时可完全负重。术后半年内复查核磁共振。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共12例患者于本院行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男性7例,女性5例,均为单侧发病,年龄47~79岁,平均(59.42±9.95)岁。所有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功能受限及腘窝处憋胀感,经MRI证实囊肿存在,确定囊肿大小、位置、是否与膝关节腔相通。膝关节功能评分采取Lysholm评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69.75±8.37)分。腘窝囊肿依据Rauschning-Lindgren分级6,术前Ⅰ级1例、Ⅱ9例、Ⅲ级2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2.2 初步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切口长度(0.75±0.12)cm、术中出血量(7.50±4.52)ml,术中无相关血管、神经损伤。术后首次下地时间(1.17±0.39)d,术后住院天数(3.75±0.97)d,术后患肢腘窝区憋胀感明显缓解,膝关节屈伸无受限。术后半年内复查MRI,均无囊肿形成。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90.25±4.86),较术前(69.75±8.3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Raus⁃chning-Lindgren分级为0级9例、Ⅰ级2例、Ⅱ级1例,与术前Ⅰ级1例、Ⅱ9例、Ⅲ级2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复发,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3 讨论

腘窝囊肿常表现为膝关节后方疼痛、肿胀、腘窝区憋胀感,膝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会压迫血管、神经,引起下肢急性缺血等症状。针对轻度腘窝囊肿Rauschning-Lindgren分级0级或Ⅰ级的患者,常采取保守治疗,包括止痛、加压包扎、穿刺抽吸、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小剂量放射治疗等。对于症状明显,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常采取手术治疗。

腘窝囊肿的形成与关节内疾病密切相关,约94%的腘窝囊肿都伴有关节内病变,如软骨损伤(85%)、半月板损伤(70%)、类风湿关节炎(20%)、痛风性关节炎(14%)、交叉韧带撕裂、滑膜炎、焦磷酸关节病等[3,12]。既往研究表明,关节镜技术能同时处理囊肿和关节内疾病,如修复半月板、软骨、韧带的损伤,清理病变的滑膜,降低囊肿复发率,关节镜治疗腘窝囊肿在扩大囊肿开口的同时切除囊壁的成功率高达98.2%[12-15]。本次研究中4例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7例同时伴发膝关节骨关节炎和半月板损伤、1例合并滑膜炎。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住院天数短,术后半年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明显升高,囊肿Rauschning-Lindgren分级较之前也都显著降低,短期内即可达到满意疗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因此关节镜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关节镜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具有以下优点:(1)后内侧双入路提供清晰的视野,可更好的观察囊肿内部情况;(2)囊肿全切,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预期目标;(3)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切口小,患者疼痛轻,恢复快;(4)术中同时处理囊肿形成的原发病,进一步降低囊肿的复发。同时术中仍需注意:(1)清理后关节囊时,注意避免切除后内侧半月板根部;(2)清除囊肿内壁时,注意见到脂肪组织时,停止操作;(3)所有操作在腓肠肌内侧头内侧进行,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综上所述,关节镜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可彻底清除囊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短期内疗效明确的优势。本研究不足之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该术式疗效。

猜你喜欢
腓肠肌半月板入路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网球腿的超声诊断价值*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MRI表现
腓肠肌损伤的MRI临床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