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摘 要:鲍照现存赠答诗12首,包括10首赠诗和2首答诗。鲍照赠答诗的创作与崇文重利、山水入诗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虽然赠答诗仅存12首,但其赠答对象依身份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高官、同僚及方外人士,其中大部分为中下层人士。其赠答内容多表现为干谒求引、别离相思及叙述心志。鲍照赠答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善于运用景物,实现了情、景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是在表现内容上他一反赠答诗歌功颂德的传统,在赠答诗中指摘贬抑,丰富了赠答诗的表现主题,具有突破性意义,推动了赠答诗的继续发展。
关键字:鲍照;赠答诗;时代;内容;艺术成就
中國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1-0089-04
正如梅家玲先生所说,赠答诗“在一来(赠)一往(答)的诗作中,呈现出具有彼此对应关系的情感内容和形式。”[1] 赠答诗作为一种互动性极强的诗歌类型,是诗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媒介。赠答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的《崧高》篇,其中记载“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2],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赠答诗的滥觞。此后,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赠答诗也跟着不断演变,到魏晋时期,文人大量创作赠答诗,在内容与形式上大致确立了赠答诗的基本模式,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类型。及至南朝,承魏晋余风,继续推动赠答诗的发展,刘宋时期众多优秀文人都有赠答之作。《文选》收录有刘宋时期6位作家共15首赠答诗(不包括散见其它诗类部分),而无鲍照赠答诗收录,不可不谓一大憾事。
鲍照现存诗歌204首,其中赠答诗12首,包括赠诗10首:《日落望江赠荀丞诗》《赠傅都曹别诗》《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秋日示休上人》《赠顾墨曹诗》;答诗2首:《答客诗》和《答休上人》[3]。解读鲍照赠答诗,可以发现鲍照赠答诗,较之前人赠答诗,不但实现了情、景的高度融合,而且赋予赠答诗新的主题,丰富了赠答诗的表现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一、鲍照赠答诗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与时代相互影响,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时代也经常影响乃至规定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这也就是刘勰所谓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4]1713鲍照赠答诗的形成与当时崇文重利的社会风尚、山水入诗的创作方式密切相关。
(一)崇文重利的社会风尚
刘宋时期,在帝王的提倡及诸王、显贵世家们的推动下,形成了崇文重利的社会风尚。据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记载:“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4]1714。裴子野《雕虫论序》也载:“宋明帝博好文章,才思朗捷,常读书奏号称七行俱下。每有祯祥及幸宴集, 辄陈诗展义;且以命朝臣。其戎士武夫,则托请不暇,困于课限,或买以应诏焉。于是天下向风,人白藻饰,雕虫之艺,盛于时尖。”[5]可见由于刘宋君王的喜好与提倡,客观上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习文好文的风气,其他诸王及显贵世家也以“奖励文学招纳,文士为荣”[6]。如临川王与门人曾编《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书;谢灵运、颜延之等世家代表则更是因文辞冠绝一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可以通过文学创作取得功名利禄,极大激发了鲍照这类“筚门士”的创作热情。鲍照是刘宋时期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即使放在整个南朝来看,也仅有晚出的庾信能与之抗衡。赠答诗作为最能体现诗人心态与思想的类型,自然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二)山水入诗的创作方式
晋宋之际的诗人既继承了魏晋以来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也实现了山水大量入诗的诗歌新变。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曰:“宋初文咏,体有因格,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4]208很好地概括了南朝宋诗歌山水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山水诗的创作对赠答诗无疑有重要意义,正如学者蔡彦峰所说:“兴起之后,山水题材、山水描写迅速拓展到几乎所诗类中,赠答诗毫无疑问也受到山水诗的影响。”[7]这样的创作方式自然也对鲍照的诗歌创作有影响。就赠答诗而言,鲍照12首赠答诗中,11首含有对山水的抒写,可见山水入诗对鲍照赠答诗影响之大。
二、鲍照赠答诗的对象及内容
依前所言,赠答诗歌作为互动性极强的诗歌类型,赠答对象明确且在创作之始就已确定。胡大雷先生在《文选诗研究》中说:“《文选》诗的分类原则,或依照为某人而作,或依照为某事而作,或依照以什么体式而作,‘赠答诗之成类,是典型地依照诗歌中表明赠某人或答某人。”[8]虽是举《文选》中赠答例,但放之鲍照赠答诗,依旧适用此原则。从鲍照赠答对象看,有些是当权的高官贵族,如《日落望江赠荀丞诗》中提到的荀丞,即荀赤松(一说荀万秋),时任尚书左丞;有些是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当的同僚朋友,此类居多,如《赠傅都曹别诗》《赠顾墨曹诗》《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据《宋书?百官志》,都曹、墨曹均属十八曹参军,地位较为低下,而马子乔既无官职相属,也不见于史传,甚至可能是平民;还有一类是方外化人兼友人,如《秋日示休上人》《答休上人诗》,两首诗歌中提到的休上人,即和尚汤惠休。由此可见,鲍照所交好者,多是中下层人。
因其赠答对象身份及亲疏程度不同,诗人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其表达的内容大致是干谒求引、别离相思,亦或叙述心志。
(一)干谒求引
鲍照生活的时代,虽然门阀世家的势力有所削弱,但是其在人才选拔上仍占据有利地位,而像鲍照这样出生寒门却又渴求在政治上能够一展身手的文人往往会向位高权重者赠诗,以求重用。鲍照走的也是写诗干谒这条路,据《南史.烈武王刘道规》记载:
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大怒曰:“千载上有英才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9]
鲍照出身寒门,文学才能较高,钟嵘曰“才秀人微”,但又充满强烈的功利思想,渴望能得到引荐入仕,于是就向临川王刘义庆“贡诗言志”,且得以任国侍郎职。鲍照赠答诗《日落望江赠荀丞诗》无疑最能呼应鲍照这种“贡诗言志”的行为:
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
日落岭云归,延颈望江阴。
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
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
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
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
君居帝京内,高会日挥金。
岂念慕群客,咨嗟恋景沉。[3]287
本诗创作于公元459年,即大明三年,是时,诗人四十六岁,因罪被解职,独自流浪于江北,作此诗遥寄友人荀赤松(一说荀万秋),希望能帮助其走出困境。末两句写到“岂念慕羣客,咨嗟恋景沉。”虽然诗人渴望得到友人的提携,但表现极为委婉含蓄。
(二)别离相思
鲍照部分赠答诗是因与同僚或友人别离而作,这类诗歌往往有感而发,深沉感人,如《赠傅都曹别诗》: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3]297
这是鲍照对傅都曹的离别赠诗。诗人以“轻鸿”比喻傅都曹,以“孤雁”自况,揭示二人即将各奔天涯的现实处境。虽然不清楚这位傅都曹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其回赠之作,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歌情感的解读。其正如张荫嘉所评:“诗分三层看,“前四句念前日之偶聚契合,中四正叙目前之忽散檕思,后四遥寄后日之独居难聚,纯以鸿雁为比,尤是古格。” [3]299王壬秋亦云:“苦思其情,非相思真者,不知其佳,非极炼亦不能作此五句。” [3]299诗人对着即将分别的友人吐露着自己的深沉情感,路长纸短,令人潸然。
鲍照赠答的对象,有时候相隔两地,这时候诗人往往通过遥寄诗歌,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鲍照组诗《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均委婉含蓄情真意切地表达对长时间分隔两地的友人的想念,尤以其一和其六为佳:
一
踯躅城上羊,攀隅食玄草。
俱共日月辉,昏明独何早。
夕风飘野箨,飞尘被长道。
亲爱难重陈,怀忧坐空老。
六
双剑将别离,先在匣中鸣。
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
雌沈吴江里,雄飞入楚城。
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
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
神物终不隔,千游傥还并。[4]279-283
其一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手法,先以羊踯躅花起兴,继而道出“亲爱难重陈,怀忧坐空老。”的心声,形象突出,诗人对马子乔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其六以雄雌为喻,委婉含蓄表明自己与友人虽各在一方,但其深情厚谊终不会因为距离的缘故有所隔离。典故的使用,浑厚自然,使其表达更增典雅、情谊更添浓醇。恰如王壬秋所评:“起炼气于无形,颇有自然神力。首俱常意,而炼想取势具佳,遂觉生动浓至。”[3]283
(三)叙述心志
鲍照部分赠答诗歌的内容是向友人叙述自己的心志。如《答客》:
幽居属有念,含意未连词。
会客从外来,问君何所思。
澄神自惆怅,嘿虑久回疑。
谓宾少安席,方为子陈之。
我以筚门士,负学谢前基。
爱赏好徧越,放纵少矜持。
专求遂性乐,不计缉名期。
欢至独斟酒,忧来辄赋诗。
声交稍希歇,此意更坚滋。
浮生急驰电,物道险弦丝。
深忧寡情谬,进伏两暌时。
愿赐卜身要,得免后贤嗤。[4]283-284
诗人坦诚地向友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在诗中,诗人直叙自己生性狂放不羁,奈何世道险恶,令“我”只能以酒浇愁,以诗消忧。诗作于晚年,此时战乱频繁,偏偏主上猜忌,且诗人又先后多次依附诸王,不得不谨小慎微。诗人有批评黑暗现实的一面,只是较为隐晦,在多变时局里,很多世家大族文人都深感祸福难测,身不由己,而鲍照这样的寒族士人對这种感受无疑更为深刻。
三、鲍照赠答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对于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成就,历代诗家已多有评价。而对于赠答诗,仅有单篇的分析,而未有综合性的评价。如王船山评《赠故人马子乔》其一:“重用比兴,以平语出之,非但汉人遗旨,亦三百篇流风也。”[3]280王闿运评《赠故人马子乔》其三、其六:“一接便结,尺幅具万里之规。”[3]282“炼气于无形,颇有自然神力。”[3]283。陈胤倩评《答客诗》:“述感直叙之章,调生态老。”[3]284吴挚父亦云:“疏朴开杜、韩先声。”[3]284王船山评《日落望江赠荀丞诗》:“似剑埋土中,偶尔被发,清光直欲澈天。”[3]288总之,鲍照的赠答诗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综合分析其诗作,鲍照赠答诗的最突出成就在于情景关系处理精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较之前人,这是一大突破。另外,鲍照部分赠答诗,引入对赠答对象指摘贬抑的内容,丰富和扩大了赠答诗的表达内容,推动了赠答诗歌的继续发展。
(一)情景交融
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水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4]1761自然景物与最能体现诗人情感意志的赠答诗相结合,不但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技巧,更有助于强化诗歌的表现力。鲍照的赠答诗在处理情景关系方面,达到了情、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效果。如《秋日示休上人》:
枯桑叶易零,疲客心易惊。
今兹亦何早,已闻络纬鸣。
回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
怆怆簟上寒,凄凄帐里清。
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临堂观秋草。东西望楚城。
白杨方萧瑟,坐叹从此生。[3]288-299
诗句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交杂,有景有情。所选取的景物对应着诗人的情感,如“叶易零”对应‘心易惊,“方萧瑟”与“叹此生”相对应,诗人胸中的情思随着景物的变化而任意驰骋。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写到:“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胜景,互藏其宅。”[10]两景融合才更能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意。
再如《赠顾墨曹诗》:“昏明易远,离会难揆。云辙泉分,西舻东轨。”本诗总四句16字,体制短小,在这首小诗里面,除了第二句“离会难揆”外,从昏明的时间变化,到“云辙”“西舻”的意象运用,全是与友人离别时候的景物描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浓浓的情谊,不然为何只顾远行的车辙及东行的舻船,忘了时间,也忘了叮嘱。“无声胜有声”,情、景高度统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主题突破
鲍照赠答诗的另一成就是他突破了魏晋以来赠答只是歌功颂德、赞美说好话的传统,考察鲍照现存赠答诗,几乎没有为歌颂对象功德而作。如《答休上人》直言不讳对休上人所赞美的“酒”“菊花”发出“味貌复何奇”这类贬抑之语。而《日落望江赠荀丞诗》更是这方面的代表。诗歌的最后四句写到“君居帝京内,高会日挥金。岂念慕群客,咨嗟恋景沉。”彼时,荀丞不仅官职高,而且是鲍照目前所需求助之人,鲍照非但没有对其歌颂、赞美,反而直言不讳地对荀丞“高会日挥金”的生活予以批评,对自己现在漂沦的生活大发牢骚。王夫之对此诗推崇备至,将其与《风》《雅》并提,指出“古今之间,别立一体,全以激昂风韵,目致胜地。终日对此等语,即不足入《风》《雅》堂奥,而眉端吻际,俗尘洗尽矣。”[3]288
观鲍照其它诗篇,也常有此类“不平之气”,似乎更无特别之处。但是将其放在赠答诗的发展历程中来看,则是明显的进步。在鲍照之前,众多名家虽有赠答诗存世,但都没有跳出赠答诗为对方歌功颂德的窠臼。比如同为“元嘉三大家”之一的谢灵运,现存大量赠答诗,相当多的作品是赠与自己的家族兄弟,甚至是晚辈。但是即便如此,赠答内容也多表现对其赞美夸耀,且多用四言写成,典雅含蓄。而直到鲍照的赠答诗,才真正实现了内容上的突破,赋予了赠答诗对赠答对象指摘贬抑的新主题。
————————
参考文献:
[1]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889.
[3]鮑照.鲍参军集注[M]. 钱仲联,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3268.
[6]郭全芝. 鲍照诗风与六朝习尚[J].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99-104.
[7]蔡彦峰.晋宋之际山水之兴与赠答诗的诗体解放[J].宁 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3):5-8.
[8]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3.
[9]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60.
[10]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 戴鸿森,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