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 许俊影
摘 要: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坚持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创建良好校园环境的有效支撑。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思政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淡化了一些大学生的信仰。鉴于此,新媒体时代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大学生网络使用监管,切实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高校;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1-000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兴起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群体,时刻都在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新媒体语境下抓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是对国家发展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都极为重要。
一、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一)坚持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
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将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立场,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世界形势和中国社会现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毅力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中。
(二)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象牙塔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大多处于18~22岁之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有着无限的可能。此时,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正由感性主导逐步转化为理性占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外部环境的感知也在不断强化,对新事物保持着充分的热情,正值开启实现梦想脚步的黄金年龄段。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较为单一的场所,在大学校园所见所想所接触到的事物都难以与复杂的校外情况相提并论。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往往带有单一性的特征,他们并未经历过社会历练,对事物的分辨判断能力较弱,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尤其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面对危险时难以应对。正因如此,他们迫切需要意识形态的引导。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指导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通过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有助于保证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正向性,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建良好校园环境的有效支撑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建设文明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师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及心理安全至关重要,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否会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所以,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工具,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在实施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在校园中形成创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发展淡化了一些大学生的信仰
在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由来已久,当今意识形态争夺尤为复杂和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交流的外衣下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意识形态输出活动。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西方文化,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入冲击着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对大学生实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一些谣言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以更为隐秘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空间,这些言论和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轨迹,稀释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大学生仅仅根据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新媒体的发展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传统媒体在很长时间都是主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一直位于信息传播的中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融媒体的出现加速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几乎人人都能凭借手中的终端设备成为信息传播者,获得话语权,信息输送正由专业媒体主导向全民传播转换,传播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新媒体平台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诞生,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除了官方主流媒体在发声外,还出现了众多其他主体的声音,信息传播呈多点开花的态势。在良莠不齐且难辨真伪的信息面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正被削弱。在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一些网络大V、网络主播等所谓自媒体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自媒体人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少数自媒体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事实成了网络謠言传播的助推者,这让时刻关注他们的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威产生了动摇。受新媒体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更具开放性,更加多元化,自主意识在不断觉醒。借助互联网,大学生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寻找和接收所需要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再被动地等着教育者信息灌输,对主流媒体传播的权威信息不再崇拜和全盘接受,敢于抵触甚至怀疑。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正在被削弱。
(三)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是高校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与社会发展脱节、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现象,虽然高校利用思政课堂实现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覆盖,但主要以片段化、碎片式方式出现,教育合力尚未形成,这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一大问题。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主要是传统媒体、教师和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信息来源的去中心化已成为趋势,但教师依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对于涉及意识形态的国内外热点话题,若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回答或者教师的回答无法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他们就会利用新媒体探究答案,长此以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会下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就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选择和主要渠道。当思政课堂难以有效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功能,学生只相信网络上有关意识形态的歪曲言论而反感主流意识形态时,大学生对于教师有关网络上的言论解释就会将信将疑,思政课堂就会失去应有的教化作用。
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其入脑入心落实落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进一步转换办学思路,要让大学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确保他们思想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强化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创新力,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自觉力、自信心、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抓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强化理论武装,扩大自身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需要丰富意识形态教育手段,在课堂上要熟练运用微博、微信、QQ、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强化教学效果;在课堂外,针对国内外、校内外的热点事件要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及时发声,避免信息传递滞后产生负面影响。高校可以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总结新媒体发展规律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经验,真正打造出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并熟悉新媒体技术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2]。
(三)強化大学生网络使用监管
马克思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的治理水平。高校在大学生校园网络使用、内容筛选上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肩负着净化网络生态、维护网络秩序、营造出健康清朗育人空间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强化对各部门各单位和师生群体网络空间言论的监督和引导,加大财政和技术监管投入,为网络使用监管提供物质保障。同时,要定时宣传普及落实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网络使用监管有关制度规定,培养师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推动师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自觉,让师生在校园网络活动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校园网络安全,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落实校园网用户实名制,严把师生上网关,严格执行网络链接和信息过滤制度,杜绝不良消息在校园网络传播;要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实时了解和监控校园舆论,关注舆论导向,对热点问题要及时作出前瞻性的预判,对涉及意识形态且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重大影响的舆论要及时跟进和引导,避免虚假消息对大学生产生误导,确保网络信息朝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22)[2020-10-15].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2]王延.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创新路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83-28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