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心
摘 要:教育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即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素养能力,创设富有情趣、内容冲突、混淆的问题情境,还要丰富提问的维度,完善提出问题的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策略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于提出问题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学生课堂提问的研究价值也越来越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能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国内学者对于学生课堂提问的研究比较充分,对于把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素材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也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更多的是思辨性的讨论,因此系统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教育实践研究成果相对稍显不足,对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际操作、实践的案例分析较少,对于一线教师的指导效果不够明显。
国内研究者对影响学生提问因素的研究认为,学生之所以不提出问题,主要是有5个方面的原因:观念障碍、信息障碍、教师权威障碍、教学方法障碍、技能障碍。也有学者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认为原因有:问题意识的缺失、自信心不足、主体意识的缺失以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从外到内的简单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认知的过程,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来看,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普遍学习起点较低,家长普遍对学生的学习疏于管理,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主动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相比城镇学校学生薄弱,学习效果不明显。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呢?怎样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素养呢?
二、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大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数学的抽象、推理与交流、学生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而这里的问题解决不仅仅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进而发展到分析、解决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的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的有机结合。
(二)学生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教育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素养能力,切实提高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对促进学生内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提出问题是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需要
提出问题的素养能力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技能,仅通过短期训练很难完全掌握,需要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形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起点较低、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教师往往为了课堂的效果和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在课堂中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和应有的空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数学知识的开始,因此,在低年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素养能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既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又能提高课堂积极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整体思维水平,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传授提出问题的技巧,提升学生提问素养
(一)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提问
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赋予思考过程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位”时,学生有了分数概念的知识准备,教学难度不大。有教师在出示例题后,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送给每个同学一个特殊的礼物——“?”,请大家带着问号去自学例题,对感到困难的地方打上“?”,把“?”打在哪里最合适?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样做就赋予原本枯燥的思维过程以趣味性,促使学生在看书自学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内容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提问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提问意识,认为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和学生谈话:“你们一小时能做什么?”学生回答:“上一节课。”教师追问:“有不同的情况吗?”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我的妈妈可以煮一顿饭,但只是一天12小时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占多少呢?”这个学生提出了超出学生常规认识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一些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认知“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学生便会自然地发问。
(三)创设混淆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提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后,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思维空间。可以展示一些学生易错的题目,让学生去“犯错”,再进一步“找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提问。例如,在教学“平在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提问,“如果把平行四边形拉开成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发生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学生由于受到直观思维的限制,给出的各种问题会各不相同,此时,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在交流中提問。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易错点,帮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变化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四、丰富提问的维度,完善提出问题的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完善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从“不问——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转变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一)完善提出问题的模式
教师要培养低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技巧,通过以从“师——生”课堂提问模式到“生——师”课堂提问模式,再到“生——生”课堂提问模式为主线,以实践为途径,经历从“模仿性数学问题——发展、探索性数学问题——创造性数学问题”的过程,形成能力有效模式,培养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低年级学生学习态度、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素养、课堂行为的变化的描述性数据,收集、整理、设计课例,根据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素养能力的培养对改善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确立其对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地位。
(三)注重表扬,提升问题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积极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学生,不要责备、讥笑,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积极地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