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忠华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有效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路径,是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中职学校实际,提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营造氛围,依托校园文化育人;抓牢阵地,依托学科课程育人;完善机制,依托学校管理育人;职业引导,依托价值观念育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职;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6-0091-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有效的德育工作路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际,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路径。
一、营造氛围,依托校园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富有文化底蕴、充满人文情怀、具有高雅格调的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浸润、情感的熏陶,进而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理念先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感召之下产生归属感、使命感、价值感和责任感,进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如,学校可基于地域文化,结合中职学校实际构建学校文化,对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并与新时期中职教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从而打造彰显地域文化品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展现中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体系,使校园内的每一句格言、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建筑都彰显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使学生在感受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时,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此外,在学校文化的构建上还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将地域文化中人的精神与情怀进行提炼,将或勤勉、或诚信、或勇敢、或无畏、或创新、或守正等优秀的品质作为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内核动力,从而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真实可见的地域人文精神熏陶下成长,有效发挥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激励、引导和凝聚的正向作用。
中职学校应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展现校园文化品质,把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通过校园文化的体系化构建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源头活水,使学生在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浸润之下获得优质的成长空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抓牢阵地,依托学科课程育人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将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强调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充分把握课程教学,将德育渗透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德育课的深入研究,依托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法制意识,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不断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对话式、探究式、启发式、实践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德育体验,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精神的歸宿和心灵的家园,在有效提升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二是加强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德育无处不在,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学校要鼓励教师加强教科研工作,开展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专项研究,形成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专项教案、教育案例、课题研究等,从而使广大教师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使德育与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切实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效。
课程教学是中职学校办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和质量,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握课程教学的关键,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加大对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研究力度,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平台、获得思想与精神成长的殿堂,有效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铸魂作用。
三、完善机制,依托学校管理育人
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科学严密的学校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应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最终使学生在他律之中实现自律,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遵章守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新型中职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班主任是德育工作最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职学校应注重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进程,加大对班主任的培养力度,引导广大班主任通过构建班级文化体系、组织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开展班级管理专项行动研究、进行班级德育科研课题研究等,切实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中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二是发挥群团合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形成育人的合力。要充分发挥党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加强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切实发挥各部门的联合力量,通过组织开展学生业余党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团校、学生会等的活动吸纳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中职学生加入其中,发挥其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教育青年、维护青年和服务青年的作用。对于优秀的中职学生,要对其进行积极宣传,使其成为学校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发挥优秀青年学生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三是丰富实践活动。中职学生相对于一般的普通高中学生而言,学业压力较小,且中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中职学校可根据学校及班级实际,结合学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如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活动,还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和爱好。此外,还可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加大校企之间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技能实操等实践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有赖于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中职学校要强化全员育人的理念,发挥学校管理在育人中的作用。
四、职业引导,依托价值观念育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获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等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其加强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广大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依托课程,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如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演讲、职业发展趋势调查、角色扮演、主题研讨、辩论等,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理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加强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借助网络等平台,引导学生观看生动而真实的法治案例,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征文比赛、法治小品表演、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职业操守。三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求职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专项心理辅导讲座、大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建立心理辅导活动室,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职学校应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注重正向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遵守职业法规,培养良好的从业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新时期,新任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中职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优化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手段,探索更新更有效的学校德育实施路径,切实以学校德育工作助推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