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云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科学活动中需要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获得直接感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形成思考,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何为材料?能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操作、能够反复探究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的探究材料。本文以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为例展开阐述。
一、调整材料,引发幼儿思考
(一)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材料
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意想不到的、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思考,使之发现材料的其他属性和功能。对比三次吹泡泡工具的调整,幼儿的行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第一次,提供现成的泡泡器,幼儿关注泡泡器的来源;第二次,投放扭扭棒、层层叠和封闭的围合积木,幼儿会发现洞洞能吹出泡泡,但对材料的选择缺乏思考;第三次,对教室中的材料(积木类、生活类、工具类),幼儿自选一种认为能吹出泡泡的,会思考泡泡工具的特征并在生活中选择适合的材料。
不同来源的材料引发了幼儿不一样的行为。在幼儿的已知经验中,泡泡器的外形本该如此,其很少会去探究泡泡器的设计原理,因此幼儿的关注点发生了偏离。在将探究材料聚焦到各个区角之后,幼儿会发现有洞的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继而根据“有洞”这一特点进行甄别,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让幼儿的思考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验证,产生初步的探究行为,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紧扣活动目标筛选材料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尝试用泡泡水吹出泡泡,初步感知有洞的物体都能吹出泡泡,对吹泡泡的游戲感兴趣,能大胆表达吹泡泡的发现与感受。材料的选择应该紧扣目标,既要方便幼儿发现有洞的物体都能吹出泡泡,又要利于幼儿表达与交流,形成正确的思维。在第一次的第二环节中,水管积木的“吹”和“吸”成了探索的阻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篮子、笔筒吹出的泡泡细小又密集,阻碍幼儿的表达与交流,不利于其思维的发展。因此,舍弃水管积木,用大而宽的铁架子替换篮子和笔筒,在方便幼儿操作的同时也便于幼儿观察、表达与交流,让活动在紧扣主题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聚焦材料特点,关注思维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材料的选择、表达与交流能反映幼儿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关注以下两点:材料选择的人数比例和幼儿的表达与交流。基于这两点思考材料的特点对幼儿思维的促进作用。
两次调整后材料选择的人数——扭扭棒:5人;层层叠积木:0人;封闭的围合积木:25人。
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形成了一面倒的状态。针对材料的特点,发现这三类材料之间没有任何共通点,方便幼儿辨识,也直接说明了幼儿对“有洞的东西能吹出泡泡”有一定的认知。
幼儿的表达与交流:
琪琪说:“把扭扭棒绕成一个圈圈就能吹出泡泡了。”操作过程中,琪琪没有把扭扭棒拧在一起,中间留有一个小缝隙,导致没有成功吹出泡泡。她说:“我失败了。”其他幼儿也认为扭扭棒不能吹出泡泡。
案例中的琪琪能想到创造洞洞吹泡泡的办法,但因为“小缝隙”的存在导致了实验的失败,这说明幼儿对“洞洞是围合封闭”的认知并不清晰。那么,哪些材料能引发幼儿对“洞洞”的思考与认知?为此搜集了一些自身具备缺口的材料,再次围绕以上两点进行了调整后的观察与记录。
三次调整后材料选择的人数——S钩:6人;叉子:6人;卡槽:4人;封闭的围合积木:14人。
幼儿A:叉子这边有一条一条的,一条一条的能吹出泡泡。
幼儿B:(卡槽)这里有口子,可以吹出泡泡。
幼儿C:(S钩)弯弯的地方能吹出泡泡。
经过调整,材料选择的比例发生了倾斜。《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两种类同的材料让幼儿的思维产生了混淆,他们会思考:为什么有缺口的材料不能吹出泡泡?在反复验证后,会真正理解“洞洞材料”的特点。过程中,幼儿能发现问题的关键、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出科学的结论并能积极地表达与交流,思维也在良性的循环过程中从粗浅慢慢走向深入。
三、改变材料层次,促进思维深入
(一)变“我选”为“他选”,体现幼儿不同思维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我调整了甄选材料的主体,变“我选”为“他选”,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范围。幼儿能甄选出花片、磁力片、Y型积木等,有的会受同伴影响换取材料,有的坚持己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个体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此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促进不同能力幼儿的思维都得到发展。
(二)在以结束活动的环节中拓宽幼儿思维广度
科学活动的宗旨在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不断地启发和提炼中拓展幼儿的思维,加快其思维深入的步伐。为此,在“吹泡泡”活动的结束环节中,将原本的视频泡泡秀调整为“树叶吹泡泡”,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知道洞洞可以创造出来。这既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幼儿的思维深入奠定了基础。
科学活动的特点在于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贴近幼儿生活进行材料选择加深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究与思考,丰富多样的生活材料引发了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材料的形状改变和性质改变拓展了幼儿的思路。这些不断予人新刺激的材料让幼儿在好奇心不断被激发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逐步形成,慢慢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