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登华
识字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开始。一切阅读和表达能力均以识字为基础。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不突出“趣味”难以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验证了趣味识字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介绍其中几种措施,以供参考借鉴。
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是小学低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但缺乏自制力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也是学习习惯的重要养成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识字量须达到整个小学时期的一半左右。因此,这一任务显得十分繁重。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如果能较好地采取趣味识字教学方法,正可以迎合学生好动爱玩特点,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也解决教师面临的教学难题。因此,趣味识字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共同课题。
一、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教育也不例外。兴趣是学生个性在诸多外物上的体现。激发和调动兴趣,是符合学生个性、满足学生期望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就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自行探索、层层深入。教师的角色也从灌输者变为帮助者和引导者。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小学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识字基础、思想动向等主客观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处,据此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如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识字方法、提升识字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和表达,即语言的运用。而识字本身又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这三个方面。单个的字需要一定的语境方能被理解、被使用。因此,将其带入课文进行阅读,才能加深学生在音形义这三个方面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一上识字1的课文《一去二三里》,学生仅掌握十个数字,未必能够理解其各种用法。比如“一”就不仅可以作为数词使用,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一去二三里”的“一”就是这种用法。此外,数字也有准确表达和模糊概念两种用法,“二三里”“四五家”就是其体现。带入课文阅读后,营造烟雨花村的意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字的理解,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多样趣味识字形式的设计
趣味识字教学关键在“趣”,本质是识字教学,重点在学。因此,要突出其“趣”,重视其“学”,授学生以渔,使学生主动起来,最终掌握识字方法。广大教师应当立足小学生兴趣与小学生生活实际,对识字形式进行设计,使课堂生动化,使学生投入度参与度得到提高。
当前主要的识字教学形式有表演、猜谜、比赛等。比如识字比赛,将竞争性游戏的形式引入识字教学,寓教于乐,合乎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也足以使其在游戏里获取足够的知识,客观上满足教师的教学任务。在进行识字比赛时,应当选择合适的形式,使其既具有竞争性,也能覆盖到绝大多数学生。比如采取“开火车”形式,即可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避免了部分学生因难以参与而丢失信心。
在实施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备课,准备丰富的生字导入模式。比如拆字法、拼字法,“呆子吃杏困束”中“呆”“杏”“困”“束”四字均可由“十”“八”“口”等部件构成。除了简洁易懂、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之外,还要考虑字音字形字义的结合,使知识性趣味性得到统一,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识字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字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字本身也从生活中来。识字与生活本身就存在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将所识汉字运用于生活中的阅读和表达,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识字与实践的结合,字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字的理解,从而增强记忆,起到避免错字、别字的作用。比如“看”“泉”两字,引导学生置手掌于眼睛上方,带领其远眺,可以使其充分理解“看”字的意思,知道“看”是用眼,而非用日,从而避免记“目”为“日”;引导学生观察喷泉或自然泉水,其自然而然能够发现泉为“白水”,这样,既不会记“白”为“自”,也不会记“水”为“小”。如此,能起到加深印象、防止错字的作用。
此外,引导学生注意各类存在字的场合,如商店招牌、横幅标语等,可以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主动性极大增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生字会主动向身边可以请教的人请教,很大程度上扩展其学习来源和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对此高度重視。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了解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征,采取合适的方法,突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兴趣,将趣味和识字统一于学生的记忆之中,在学生的趣味学习之中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