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贤
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实质上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当各具个性的人才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独特风格和个性风采时,人才的多样化也就得以体现。因而,进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体现自主性特征,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内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个性化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以平等民主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为理念,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摒弃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真正做到“还学于生”,不至于喧宾夺“主”,充分表现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学生的自主性在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还表现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提供背景资料的参考、方法引导的帮助和进行交流互动的参与。这种“参考、帮助、参与”以师生平等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而不是权威式地横加干预和简单化地妄下结论。
例如具有议论文特征的演讲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思考角度、研习方向:作者的成长背景,实验精神与创新技能,“高分低能”的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中国基础教育的前后50年比较,中国学生的奥赛成绩与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等等。然后指导学生把探究结果形成文字,作为读书心得体会。学生在探究文章时有了多向选择的自主性,就有了发挥内在潜能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动力,其解读文章的过程必然是主动的、活跃的、高效的,所得的收获也自然是多元的、深刻的、精彩的。
在这种“自主性”突出体现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得以根据各自需求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主写作。学生个性鲜明的自主发展需求得到了尊重、关注、满足,是其日后发展为多样化人才的动力内因。
二、语文个性化教学体现差异性特征,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发展前提
学生由于受自身心理、性格、性别、知识、经验、理想、情感、兴趣、环境、家庭等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水平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张鸿苓教授指出:“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般指智力水平的差异和个性特征的差异,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个性化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出发点,以张扬各自的健康个性为旨归,充分体现出教学差异性特征,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例如科普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的不同和兴趣关注的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可用猜读法,也可用批注法;既可以从说明文基本常识入手,也可以从生动形象的语言色彩入手;既可抓住科学意识教育,也可图片展示各种物候现象……就“语言色彩”这一知识重点而言,教学中也应周全地考虑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和个性特征的差异”,分层要求,区别对待。对于智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以读通读顺、圈画重点词句为主;对于智力发展中等的学生,以熟读成诵、指导分析修辞方法、说明方法为主;對于智力发展相对优越的学生,以读出语感、比较表达效果、仿写创写为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各具特征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多样发展。
从实践中不难发现,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基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性教育,这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前提。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就是基于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个性化教育。
三、语文个性化教学体现适应性特征,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成长条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我国早就提出“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这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策略,选择科学的教法,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教学内容和策略上的适应性调整,是学生自主发展、成长为多样化人才的外在客观条件。
例如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和语言美,难点在于意境美和志趣美。教学时,可以适应学生活动兴趣强烈的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语言描绘的景物现场作画,为课文配制自绘插图。这样理解意境美的审美障碍就得以突破。然而,笔者的学生对于作者所抒写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志趣很难理解,还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消极遁世的态度不可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学就不能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更不能把所谓的“既定答案”和盘托出,而必须进行调整:先补充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材料,再次播放富春江的旖旎风光,接着师生轮流讲述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故事,为体会作者情怀作铺垫。最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人退避名利纷争与今天倡导积极参加建设事业的区别与联系。这种教学上的适应性调整,既便于理解文章,使难点突破迎刃而解,又能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山水情怀、入世情操等不同个性倾向的多样化发展创设条件。
当然,这种适应是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正确的教育契机观察下进行的灵动调节,不是盲目的迁就和顺从,更不是纵容不良苗头的泛滥。
四、语文个性化教学体现发展性特征,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保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目标:“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个性化教学,通过教师的个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发展性是其又一特征。这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保障。学生有成长的内因,有差异性的精彩,有适应的教育环境,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育,就无法得到长进,无法得到发展,无法成为人才。语文个性化教育强调发展性,就是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任务群形式的演讲活动单元。在引入这个单元的教学时,笔者先安排即兴演讲训练。待第一位男生上台后,才出示演讲话题,要求就“拖交作业”现象陈述意见。演讲时有学生插话,不认真听讲。第二位男生即被要求针对“心不在焉听发言”现象发表演讲。正要叫第三位学生,即有男生提出只叫男生发言不公平。于是第三位便换了女生,发言的主题是如何看待“课堂内的男女公平”。她提出了主动自荐的话题。第四位女生上台,接着讲对“毛遂自荐”的认识。此时作为教师的笔者叫错了一位学生姓名的一个字。第五位学生即就此现象提出了对教师的批评性意见。之后,教师坦陈感受,并根据学生的即兴演讲作点评,还顺势归纳演讲词的特征和要求。这是笔者组织教学的一个片段,此次引入式训练产生于课堂,既体现出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适应性特征,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織能力,而发言的内容恰恰是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深度的反映。教学时环环相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层推进,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能力不断发展的课堂保障。
五、语文个性化教学体现创新性特征,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创新机会
培养多样化人才,归根结底,其最终目标,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思想因循守旧、方法墨守成规、做事按部就班的人,是没有创造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创造性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突出了培养“创造潜能”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语文个性化教学是不断突破陈规旧法、追求发展创新的教学。这种创新性体现为充满个性的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教法,学生不断站立新角度、产生新体验、得出新认识、提出新见解、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创意性的写作。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质疑精神、问题意识、逆向思路、发散思维等创造性特质得到发挥和煅练。事实上,强调教法创新的个性化教学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了课堂学科的实践机会。
教师的教法创新体现为一名教师采用不同教法组织同一教学内容;也体现为多名教师同课异构;又体现在同一单元的教学中,对相同文体或相同主题的多篇文章采用不相雷同的教法。比如安排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教学,就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选择不同教法。《故乡》采用“文体要素法”,突出文体特征,培养文体阅读能力;《我的叔叔于勒》采用复述比较法,通过复述了解故事情节,以“主题学习”的方式与《变色龙》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孤独之旅》采用问题定向自读法。三篇课文,教法各异,却殊途同归。这样安排一个单元的语文课堂,大异其趣,却异曲同工,学生都在不断翻新的氛围中体验创新学习的乐趣。
创造性解读与创意性写作是学生锻炼创新机会的最生动体现。比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就可从儿童趣味、教育方式、成长记忆、尊师重学等多角度进行解读。又如对于命题作文《借口》,起初,学生以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和最易用的写作角度,即是批评为错事败事推卸责任、拒绝接受找借口。而在笔者指导之后,学生能转换思考角度,从反面看问题,认为找借口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也有积极的一面;甚至亲人的借口还可能是善意的谎言,代表关怀,维系亲情。还有一个学生从文化反思的角度,发现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许多警句,竟也是消极思想的借口,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虚荣者的借口、“胜败乃兵家常事”是失败者的借口、“有仇不报非君子”是狭隘者的借口等,尽管这些观点未必尽然,有待商榷,但学生这种审视文化的观察态度和冷静反思的思维视角值得肯定,其中包含了创新因子,体现了创新特点。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作文训练本身也是良好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见想法从中得到了发挥和磨练。
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个性化的人才个体,个性化的人才个体集结为多样化的人才群体。相反,模式化、单一化的教育就像一台机器,培养出来的人才千人一面,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模式化产品。这不是多样化的人才,充其量只是一批“机器人”。进行语文个性化教学,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情智基础,有效避免人才培养的“机械化”,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确保教学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创造性和多样化,这也是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价值追求。
参考资料:
[1]刘献君.个性化教育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8,23.
[2]顾振彪.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19,21.
[4]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6.
[5][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本文为清远市重点课题《基于个性化教育的读写结合教学之初中体系实践研究》(编号15-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