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要依靠新技术、新理念、新手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型发展,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新得到生命活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进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02
互联网传播方式变革了传统的单向交流,覆盖了所有的人与物,文化也在互联网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和直接地获取文化的相关信息和产品。网络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既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也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承受着无法忽视的新压力。
1 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受互联网新媒体瞬时性、多元性、复杂性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发力度弱、创新动力不足、大众接受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渐渐被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稀释乃至替代。
1.1 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巨大
互联网作为广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带动了新的经济模式和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和不断革新,让人们精神文化体验的便捷度、休闲度和时效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和产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匹配到需求者和爱好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不断收获新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不同以往的发展压力。尽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得到了快速进步和广泛传播,有更多的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但是大家在随处可见的资讯里更加乐于接收的并非是具备深厚历史积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是新潮的流行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明显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
1.2 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现青年断代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各时期的青年不断开拓和拼搏,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迁,人生价值的追求,如今很多少数民族青年脱离了原生的民族群居环境。现代化观念和西方先进文化的输入,也使不少少数民族青年逐渐丢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技艺。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民歌、曲调、故事陆续湮没在历史中,一些拥有艺术美感的民族工艺和建筑设计开始衰落,一些具有显著疗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大众市场,一些优秀的民族品德、古礼、风俗渐渐被人们遗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承袭与进步的现代接力者的数量在逐步减少。
1.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率较低
当前,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况和文明程度,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发展需求。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国内经济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人们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需求这一面,更多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陈旧的开发模式和思维中,市场表现力依旧没有展示出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仍然存在结构单一、技术滞后、增值乏力、资源浪费、人才紧缺等问题,不仅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终端产品缺乏民族文化精髓,具有品牌震撼力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并不多。
1.4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尚未与时代趋势深度融合
互联网给了各行各业,甚至每一个人更多的发展机会,科技创新驱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网络科技的数字性、开放性、及时性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封闭性、稳定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要抓住发展的机会就必须有很高的市场敏锐度,结合大众需求推陈出新。虽然网络环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但是国内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依旧被过去的形式束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简单的信息采集、落后的开发理念、低效的营销手段、粗放的市场投放等等,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的实用性不强、品质不高、市场反应不佳。
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枷锁,“互联网+”正引领各行业以更快的步伐向前迈进,这必然会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此外,我们也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发展难题的深层次诱因,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1 互联网发展加剧文化竞争
对外开放以来,在文化繁荣和时代发展的有力促进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大山,在更多的人面前展示自己绚烂的色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直观地阐述道:“以往那样的区域与民族的自我供养和与世隔绝的局面,被各民族的各方的交流与各种力量的彼此依存所取代了……民族的片面性与不足逐渐被削弱。”[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民族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地域的界限且愈发紧密,民族交流渐渐渗透到生活、经济等众多层面,不仅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以交融、进步、文明为代表的互联网,不仅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也加快了文化“染料”的擴散。而少数民族滞后的互联网思维不仅限制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使生产力发展较慢的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弱化了少数民族青年对本民族的归属感
在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下,很多有创新理念的个人和企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进行了充满激情的创作,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产品,不但符合大众的口味,也彰显了新的时代特点。但受资金、技术、理念、资源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创新发展资源比中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匮乏很多。落后的经济和较低的创新创业水平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而另一部分少数民族返乡创业者也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长期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脱离族群和地域的少数民族人民,会慢慢融入新的群体和环境,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居住环境的改变与人才数量的不足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没落的关键因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动力弱于中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原因之一。
2.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業开发模式陈旧、方式单一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促进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正在不断革新,文化发展中多元化、大众化的创作理念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比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环境更为重要。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习性、文化内容差别巨大,以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简单同质化的包装、服务、宣传体系建设思路和刻板的“修旧如旧”的价值创造手段,不但不能适应当代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也无法展现出少数民族区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差别性,导致相关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不佳,限制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进步。
2.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落后
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与科技创新发展长期处于欠发达的局面,是限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步的现实因素。第一,地理环境和传统习俗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也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程度和意识。第二,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强,技术革新的支持力度不够,发展较为迟滞,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直至今日还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结构性人才不足,教育环节中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培育缺乏,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紧缺。第四,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和机制对应的孵化环境和条件不够成熟,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3 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让人们从简单的物质生活需求向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迈进。合理阐述和创新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网络融合的背景下十分重要。
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导
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瞬息万变,文化百花齐放,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人们有更多发展的机会,也面临更多不确定的诱惑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3]。人民立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自觉,只有在逐梦的路上心系人民和祖国,才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把握好人生前进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就要敢于拿出奋斗者的姿态,扎根人民,不畏风霜,不惧艰难,勇于实践,奉献国家,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坚定立场,焕发出更加蓬勃向上的生机。
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新形势下,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的价值准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进步与发展,就要坚定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标杆,深化“五个认同”,保护国家利益;抵制低俗,淘汰负面信息,牢固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警惕物欲和利欲的诱惑干扰,抵御不良的外部文化入侵,发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3.3 以文化核心带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我国具有非常深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不可单纯地“穿衣戴帽”,而应立足于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保留民族特性,本着高标准、高品位的原则,精雕细琢。应借助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学习贯通新的科学技术,突出合作社的互助性组织优势,以全球化的视角拓展思路,结合现代大众传媒形式,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实现承载的文化价值,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品,推动少数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区域进步。
3.4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革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模式
技术是文化创作、传播的关键助力,文化的发展与扩散必须依靠技术的革新。所以,文化产业要得到新的生命力和长足的发展,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喜爱,就要在深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的同时,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经济、大数据、新媒体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新型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多种新兴文化业态,提高人们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以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力、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文创水平和服务水准,减少资源的消耗。
4 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大众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距离,也加大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压力,这就要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坚定立场,利用互联网科技贴近大众生活,打造产业精品,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为全国各族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成岚.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_1124440193.htm,2019-04-2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28.
[3] 李源,闫妍.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5/c64094-29966415.html,2018-05-24.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2017-10-18.
作者简介:张晨成(1999—),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