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过同俭
思辨性阅读指的是:由老师为学生准备好带有思辨性的学习材料,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思维质量的一种学习活动。思辨性阅读教学和原来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同,原来的语文阅读方式不能很好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学习的内容不能畅所欲言,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辨性学习,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一、详细解析材料,提升学生的阅读敏感
在初中语文学习当中,各种语文教辅资料选,内容大多数都很有人生哲理和意义。然而,因为初中学生知识量和思维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专门的学习材料,领会学习不是很到位。所以,老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带领学生去深入学习,更加详细的分析解答。以现有的教学资料为基础,然后适当扩展,使学生领会到其中的内涵,并加以想象发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讲解《羚羊木雕》这一课为例,老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要把关注点放在两个人的友情上面,从小的局部开始讲解。例如两个人学生时代的友情主要体现在两人互帮互助等等,在课堂教学时要作为重点,而且同时可以使用网上的一些动态资料和照片来辅助学生加深了解友情的内涵。当学生掌握了大部分的意思之后,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出指导。让学生找出文章当中其它的可以反映两个人友情的小片段。例如在文章当中,爸爸妈妈让作者拿回羚羊木雕这一细节,通过奶奶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出作者看重两个人之间的友情。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出文中别的反映友情的小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发现和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老师要关注下面两点:第一,老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要掌握整篇文章的内涵。分析整理出文中小的细节,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第二,对于文章当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要做出详细解答,以给学生一些指引,从而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
二、立足文章要点,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写的什么内容?”“作者这么写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自己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知识”“我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学习完这篇课文我有什么收获”等等。这样学习完成之后,学生不但对课文能掌握知识点,而且对于课文能够加以分析、理解、吸取精华。在实际的语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老师也要擅长在课文当中找出其中的关键点,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性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让思维向纵深扩展。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其中经典的片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那些小山太秀气! ”仅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是在描写下雪时的美景,在老舍先生眼中,这些都是人间仙境,但对于学生来说,下雪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不能领会。在这里老师要擅长使用替代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日本看护妇”是美丽的,把她换成“日本武士”还美不美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一调换学生看起来很搞笑,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的小雪之美,有了更深的印象。这种调换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会对课文当中的语法、词汇有自己的见地,进而更深入的思考,掌握好两个调换词汇的差异性,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做好准备,提供充分的思辨性阅读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详细的操作如下:首先,整理归纳传统教材当中的思辨性文章和名家名篇,然后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集中学习阅读思辨性文章。这样集体的学习才能够有效提高思辨性阅读能力。因为学习的材料选择的都是思辨性资料,这样通过专门的学习,收到的效果肯定比单一学习要好得多。但是这样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组织学习资料,都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可能会增加教学困难。
其次、整理归纳传统教材当中的名家名篇加以论证。初中语文老师要积极准备整理所需学习资料,为学生备足多种多样的、具有思辨性思维的学习资料,而且这些资料要和课文相辅相成。老师准备的这些学习资料都是具有思辨性的资料,是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的识辨性思维,这样学生还要掌握课本上的主题思辨。这样学生把两种联系在一起,不仅锻炼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这样的思辨性阅读,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质量。
第三,整理时文当中具有思辨价值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时文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方便、快捷、学生便于接受。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学习作者的观点和经验。有的作者观点抨击时弊,一叶障目。有的作者言辞激烈,不近情理。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者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加强引导,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的文学阅读活动当中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个人的思想。这种情况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要增加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首位。老师多些指引,少些解说,对于课文当中出现的一些看上去有“对立”的部分,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老师再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一定的扩展。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比如,鲁迅先生写的《故乡》这篇文章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是,人活在世上,是不可能没有希望的,有和没有完全是两个极端,但是课文当中却说希望可有可无,这样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对立之处,但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以此为出发点,了解作者所处的大背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分析,从而贴近作者的思维感受。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中:“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是:这个人从桃花源出来之后,回到自己的小船上,想要从原路回到自己回家,在回去的路上都做好了记号。回到家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和这个人一起去寻找桃花源,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我们可以看出来《桃花源记》的故事是有悖常理的。路标都做好了,最后就是找不到。此处就是课文的对立之处,对于这样的对立老师可以对学生仔细讲解,指引学生想象陶渊明这么写有什么样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思辩思考能力。
五、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增强语文知识储备。所以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新的知识。再通過作文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思维性阅读的效果。在学习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样去说和做的,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最后,老师再讲一讲自己是怎样说和做的,引发学生的共鸣。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这篇课文,指引学生把自己的说和做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相比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在实际生活当中。有的学生的观点认为做人做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要一言九鼎;有的学生认为说了不做只是夸夸其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观点,老师要给予点评和纠正,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认识。
在进行以上教学活动中,老师要重点关注下面几点:第一,老师讲解课文时候,要有全局观点,以免学生只掌握局部知识和不利的思想;第二,对于学生表达的观点,即使不正确,老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运用含蓄的意思讲解,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不足,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教学中,如果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运用思辨性阅读教学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个人教学质量,运用思辨性阅读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杜娟,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教师。过同俭,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