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的“做与思”分析

2021-04-18 23:36张建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科学老师

张建宏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修改,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成为教学领域的主流。教会学生学习,仅仅是按照知识框架传授教学内容的方式是不够的。所以,学会学习方法是踏入科学教学“思”的关键之路,在路途中吸取经验和增长阅历,是科学教学中“做”的意义。根据现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安排,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入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作为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独特学科,尝试将“做与思”融合起来,践行课堂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推动小学科学的顺利开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是知行合一的融合体,教学中的“实践性”是知识不断内化和应用的过程,将学生带入教学课堂,感受知识的存在和本身参与性。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小学科学教育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

一、互动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要营造一种课堂学习氛围,老师与学生之间要互动,而不仅仅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要参与其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很多,往往会忽视教学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老师要通过课堂互动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快乐教学,学生有兴趣学习。

比如,在课堂上,要设置互动的教学环节。可以是“互动游戏”“你说我猜”“身临其境”等,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内容每阶段都有单元结点,会有一个以本单元内容为主题的训练,如果遇到以“旅游”为主题的写作内容,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成员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安排每组成员排好队伍,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这时一列火车的意象就形成了。在“火车”行走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自身想象说出所听、所看、所想。通过这种互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参与度到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发挥想象能力,一并培养。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一改传统沉闷的教学氛围。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绝佳时期,正确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以往老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科学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工作,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不仅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但是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同,能加大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比重,防止学生在课上溜号。互动式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正处于思维跳跃的年纪,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成长有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比如,老师课上带领学生进行“你说我猜”“互动游戏”“身临其境”等活动,让学生可以在课上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思考教学内容,由传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性学习能力。

二、实践课堂,增强思考能力

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拘泥于课本知识,学生缺少发散思维的能力。而实践课堂,让学生找到兴趣点,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研究拓展,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教学。“做与思”是实践课堂的精髓,老师从学生自身状态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学习,教学传授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会更加合理地运用于其中。从以往教学案例中发现,大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都觉得课堂上内容无聊,所以无法配合老师教学。由于没有主动学习课上知识,导致学生的成绩逐渐下降。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厌学的情况,与老师不科学的教育手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老师并没有将小学科学作为主科,开展教学工作更多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老师的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同时,老师由于这种心态,所以在课前备课环节中,准备得并不充分,只是照本宣科地浅述教材内容,教学自然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

比如,在观察类教学中,老师可以配备实物教学用品,从直观上触发学生的内心感受。老师要通过引导教学来激发学生思考,确保学生专心参与其中。

就《观察叶》这节课来讲,老师可以将盆景放置在讲台上,用一首小诗来导入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习方向是叶子,接下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叶子的颜色、形状、作用等特征进行描述。通过语言表达来传递知识信息,多数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盆景开发自身想象力,围绕“观察叶”这一话题,主动延伸学习内容。以观察叶为初始点,到叶子的光合作用,最终延伸至爱护环境。这种引导式实践课堂教学,会从本身教学知识延伸至要爱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当下,老师需要学习新课改内容,意识到科学这门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的作用。应该重视课前准备,根据教材内容寻找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使用PPT电子教案推进教学工作。同时,老师还应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活动环境,打造出与实践活动相适应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教堂学习中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老师还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内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尚在培育、发展阶段,学习、吸收知识的速度较慢,老师应该合理推进教学工作,在学与思的教学理念下,为学生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思考。采用科学的方式推进课上教学工作,可以加快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建设。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在教学期间,不断追踪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并随着学生能力的成长,不断提升教学难度,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形成学科素养。

三、培养能力,鼓励“做与思”相结合

小学生在看这个大千世界时,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他们会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产生疑问:一周为什么只有七天?鱼儿有记忆吗?一年四个季节,为什么不是五个季节?看似简单明了的客观事实却很难诠释给他们听,需要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吸取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将阅读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要重视學生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疑问。老师要不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懂就问是增长知识的基点,这种不确定的信息来源,对于科学教学、师生之间互动都起到桥梁作用。所以,老师重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将“做与思”有效融合实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比如,每个人对事物关注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将富有亲和力的教学状态带入课堂,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老师传递知识的热情和真诚,从而主动参与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将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兴趣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实验呈现出来的结果,使学生的疑问有据可依,把客观事实摆在学生面前,使其从好奇阶段步入接纳知识的环节。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牢记知识点。老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研究和思考,将学生思维模式开启至最大化状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

老师在教学期间引入激励制度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极度敏感的特殊时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受到鼓舞后会对科学充满信心。这也是学生可以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推进教学工作,采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做与思”的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同样意义深远。

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本身科学学科特点就是将好奇和疑问,不断用客观事实科学地讲解出来。老师要在教学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思考,操作性不断增强,教学成效不断提升,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循环。要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老师要将学生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之中,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科学老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六·一放假么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