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夏
新课标精确地说明了科学实验的整个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均是从相对简单至复杂、从依靠教师到自主进行、从模仿他人到自我创新。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因此,教师要制订科学实验方案,加强对科学实验步骤的指导。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归纳者”。依靠对信息进行重组,产生新的、不间断的知识点与教学流程,从而让教学过程能够含有更强烈的创新特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化教学讲究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针对科学素养的培养,开展科学课程正是最佳的途径,通过科学课程,既能激发学习潜能,也能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上好科学实验课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上好实验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激趣——有趣丰富的实验内容
教改实施后,科学教學越来越受到关注。小学时期是增强学生认知水平的最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引入趣味性的科学实验课,可提升学生寻求知识的欲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内容过于刻板,缺乏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而科学实验教学是多样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能够依靠有趣的实验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的时期,通过趣味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要结合生活元素,设定一些有趣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才能更吸引学生,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的时候,在探索热在金属圆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可以用上遇热会变色的油墨——温变(热敏)油墨。把油墨涂在金属圆片上,加热金属圆片的中心或者边缘,观察油墨颜色的变化,从而观察到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在这里,温变油墨的变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也为后面《传热比赛》一课做了一个铺垫。在《传热比赛》这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观察热在不同材料中的传热快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温变油墨来做这个实验。学生是这样设计的:在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上分别涂上温变油墨,然后同时把三根材料放入热水中,观察三根棒上温变油墨的变化,看谁先变色,变色快的说明传热快。温变油墨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观地展现了热传递的快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我请班里会乐器的学生在课堂导入时来个“快闪”音乐串烧,然后导入:这样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现代化教学提倡以增强学生兴趣来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学习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科学课上,应尽量结合实际,将一些有趣的内容加入其中。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演示——正确规范的指导操作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些实验是要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性。此外,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必要性,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的流程及其需要注意的操作环节,不仅要让他们使用实验器材,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会用、懂得如何用实验器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可以有条理地进行探索实验和观察。注意捕捉所有的现象,做好记录。注意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小组里认真讨论阐述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量筒。教师必须示范如何正确使用量筒,使用时的注意点都要讲清楚,如,读数时要平视。教师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是规范的操作方法,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能够精准地应用量筒对瓶中水的体积进行测量。
再如,在显微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讲解显微镜的应用流程,让学生对显微镜的应用流程更加清楚明白,如此,才能保证学生正确应用显微镜,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将洋葱表皮细胞图画下来。
三、信任——实验形式的开放,材料的充足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单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组织实验活动,提供学生可开展实验的素材,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探寻科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电”这个单元知识的时候,课前要给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实验材料,课上教师将材料发给学生: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一个电池盒、一节电池和两根导线。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东西该如何组装起来。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还是非常强的,很快就组装好了。教师若想增加实验难度,可以添加一定数量的灯座与导线,再次让学生对其组装。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组成了一个串联的电路,也有个别小组组成了并联电路。通过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路构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享受——科学实验的知识与乐趣
在小学科学课上,实验教学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有非常特别的功能,能够引领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科学实验不只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科学实验,能够使自然现象重现,能够让我们的结论有所依据。
多年以前,陶行知先生说:“要想更好地教育他人,必须让对方学会思考。”所谓科学实验,即探索未知的灵魂,其中,实验的主要元素是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热爱,从而更好地感受实践的好与坏。尝试是成功的秘诀,不去尝试,你将永远不知道你能做些什么。要克服困难,勇于尝试的探究态度很重要。
在讲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学生做醋和小苏打的实验时,当两者充分混合后,就能够看到出现很多的气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会不会是空气?”进而让他们思考﹑讨论,如何证明这些气泡是空气,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火柴燃烧来检验。检验之后发现火柴熄灭了,学生会思考:“这是什么气体?”在新问题的不断推动下,课堂得到了纵深发展。通过质疑-解疑-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科学探究的机会,从而不断获取新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所谓的科学研究, 说的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展开实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同样也要经过这些环节。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多创造提问的机会,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惑;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应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不应急于解惑。要带领学生找出问题的核心,然后再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依靠观察、讨论以及交流去进一步解决问题,从而得到丰富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根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发生共鸣,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拨动孩子心底那根最动人的心弦,才能奏出动人的乐声。让学生在乐声中寻求知识,在兴趣中发现科学世界的众多奥秘,扬起探索的风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