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向世界昭示,自己无愧于这份重托。十八大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月25日下午,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正式挂牌成立,这个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改组而来的新机构,昭示了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新形势下的新任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基础上,如何助力构建农民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体系,让农民“面上光”的同时“心里美”,应当是包括曲艺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乡村风俗中所蕴藏的文化力应该是农村生活的重要文化记忆,是“以一种浪漫的方式传承着村落的小传统,诉说着村落的记忆”,露丝·本尼迪克特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指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的创作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到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由此可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对“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及其载体有清楚的认识,然后才能聚水成海,用集体记忆的力量塑造对文化的认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认为,乡村传统演艺活动的健康开展和发展繁荣,由于可以有效拉动和丰富充实诸如节日庆典、文娱生活、非遗保护、乡风培育等工作内容,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及其文化繁荣的强力抓手。
吴文科委员的提案内容显然对乡村文化振兴这一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文化不同于实体化的物质资源,后者以可度量的形式出现,可以建立更加明确的评价体系以估量其实际价值。但文化的这种相对“不确定性”为其发展增加了不少的变数,进而影响到了其载体的发展。吴文科委员认为,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及冲击,各地乡村的乡土文化传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被稀释和被置换,致使传统的演艺活动,包括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等,传人稀少、观众老化、场地缺失、演出难见。千百年来依托其间的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仪式礼节、思想观念、价值形态和审美习惯,几近消失。“通过恢复各地传统的演艺活动,来确立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豪、追求文化自强,进而赋能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此,吴文科委员认为,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等内容为重要指引,有关方面可以指导各地定期遴选一批基础牢、资质好的乡村传统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等演艺班社,予以重点资助和特别支持,并从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孵化、传统经典节目的恢复与上演、新编优秀节目的创演与推介、名家名作的宣传与奖励等方面入手,全方位进行扶持和激励。一方面助推著名班社和經典名作,另一方面也推出文化能人和文化品牌;可以指导各地组织开展本土剧种、曲种、乐种、舞种及杂技品种的现状调查和资料整理,并与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留存经典优秀的乡土艺术文献;可以指导各地建设适宜固定的传统演艺场所,并在地方电台、电视台及公益网站设立本地传统演艺栏目,为及时推送经典优秀节目并为各地民众欣赏地方乡土艺术提供便利。
总的来说,大力扶持和振兴乡村演艺活动,就是要在事物的规律本源处寻找价值点和创新点,激发其内在动力和创新力,唤醒从业者的精神与理念,使其能有心力、有动力、有能力达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