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唱戏劝人方 古今流传英雄赞

2021-04-18 23:42胡一峰
曲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评书曲艺文艺

中华曲艺源远流长,“英雄”是曲艺发展史上的重要关键词。人们耳熟能详的曲艺作品中,许多可以视为“英雄传”或“英雄群传”。有些虽不以英雄为主角,但也少不了英雄的身影。说英雄、唱英雄,已经成为曲艺一种重要的艺术传统和精神传统。以评书为例,“袍带书”中的主要人物多富有相当程度的英雄气概,“短打书”“神怪书”也少不了对英雄的描摹。著名评书艺术家的名字也往往与他们所塑造的英雄人物联系在一起,如说起刘兰芳先生,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岳飞传》,想到那个精忠报国的岳武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也在不断成为评书的主角,丰富着英雄主题评书的艺术宝库。比如,袁阔成先生改编和说演的《吕梁英雄传》《赤胆忠心》《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业史》《暴风骤雨》《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和《红岩》等现代革命史题材的“新评书”,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构成了我国评书史上的靓丽风景。

时至今日,曲艺的英雄主义传统依然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越到紧要关头,越是爆发出强劲的艺术活力。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曲艺充分发挥“轻骑兵”功能,为历史记录下了无数感人的瞬间。据《中国艺术报》报道,至少有相声、快板书、数来宝、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乐亭大鼓、山东琴书、二人转、上海说唱、扬州清曲、评弹、弹词开篇、绍兴莲花落、四川清音、陕北说书等60多个曲种、上百段作品表现抗“疫”斗争①。其中不乏以“英雄赞”“英雄颂”为主题的佳作。比如,西安曲艺团创作的快板《英雄赞歌》说道:“武汉城里城外牵挂着十四亿中国人民的赤子情,情浓于血一家亲,神州处处有爱心。”“全国人民‘一级响应很及时,疫情防控英雄们召之即来不延迟。”“他们既认真、又谨慎,口罩一戴担重任,他们健步如飞昼夜忙,誓要和病毒比坚强。”快板书《逆行者》(姚建新、张楠)以英雄传奇的模式塑造了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逆行北上解救万民的仁心医者形象。此外还有大量为武汉加油、赞美凡人英雄的曲艺作品广泛流传,群口快板《武汉人的2020》、湖北大鼓《不服周的武汉人》、方言说唱《我在武汉》等皆为例证。更值得一提的是,劉兰芳的《钟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选用“评书贯口”的表演形式,虽节目篇幅不大,但信息量大,跌宕起伏、激动人心,表达了对钟南山的敬仰,以及抗“疫”必胜的决心,成为抗“疫”文艺的名篇佳作。

英雄是文艺永恒的主题。在漫长的文艺史上,不同的艺术门类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英雄谱系”。同一个英雄人物、同一桩英雄事迹,经由不同艺术手法的雕琢,会闪耀出多样的光彩,给人以差异化的审美感受,让人多角度地感受英雄精神。曲艺在塑造英雄方面,具有独到的艺术优势。

从艺术技巧方面来看,不同形式的曲艺各有“独门绝技”,为英雄塑造提供了坚实基础。以评书为例,“赞”是其重要的艺术手法,连丽如先生称之为评书的“基本语言”。“人物赞”“盔甲赞”“山赞”“水赞”等不一而足,是评书艺术塑造人物、描摹景物的独到技巧,也是评书艺术家功底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人们常说,“听书听赞”。这一曲艺欣赏经验又说明,“赞”不但是评书欣赏的重要内容,还是评书评价的重要尺度。传统评书塑造英雄,离不开“赞”的运用。比如,《隋唐演义》里秦琼的“赞”是这样的:

金盔金甲淡黄袍,五股攒成袢甲绦。护心镜,放光豪。丝鸾带,扎稳牢。鱼褟尾,护裆口。战裙又把膝盖罩。红中衣,绣团鹤,五彩靴,足下套。坐下马,名黄骠。踏山梁,如平道。日行五百任逍遥,亚赛云龙入九霄。向上瞧,黄面貌。天庭宽,地阁饱。通贯鼻子颧骨高,剑眉虎目威严好。两耳有轮似元宝,微有墨髯挂嘴梢。金装锏,挂鞍桥。上阵临敌锏法妙。晃三晃,摇三摇。兵见愁,鬼见跑。五虎上将命难逃。背弓带箭逞英豪。威风凛凛杀气高,要问此公名和姓,姓秦名琼字叔宝,好汉的英名四海飘。

这一长段,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英雄之气飘荡其间。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实际上,传统评书里的英雄人物往往都拥有专属于自己的“赞”。正如连丽如所言:“在评书里面,赞非常提精神,尤其是主要人物”“赞能够把人物的形象整体勾勒出来,穿什么,戴什么,骑什么马,使什么兵刃,甚至于他的官职、他的性格,有的连他的籍贯都编到里边②”。 应该说,“赞”不但体现了说书人的语言功底,而且反映了说书人对评书创作和表演规律的掌握。当英雄人物以“赞”的形式出现时,从他的外形到气质,都得到了艺术“定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从艺术精神来看,曲艺作为最接地气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民间性,善于用老百姓熟悉、喜欢的风格营造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高大上”的英雄变得平易近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展现;平凡人则获得了走近英雄,乃至与其交流、对话的可能。仍以评书为例,田连元先生认为,评书最大的魔力在于,完全以纯虚拟的表演形式,营造一种想象的表演艺术体系,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人物故事,带领观众进入自由驰骋的艺术时空和审美境界③。或许,评书里的英雄让人心动,很大程度是因为听书人参与了英雄的塑造,在英雄身上寄托了自己关于信仰、信念、崇高、大义等的观念和情感。在“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中,田连元创作演出了评书《英雄三兄弟》,表现了在厦门工作的张辉、张涵、刘元飞3人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在创作过程中,田连元专程来到厦门,了解英雄事迹,而且对抢劫和伤害“英雄三兄弟”的嫌疑人的背景情况也做了了解。这个节目虽然只有10分钟左右,但田连元以精湛的艺术,不仅有血有肉地塑造了英雄群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三兄弟”的高贵品格,而且让他们见义勇为的场景跃然眼前,形成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让人在强烈的共情感受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英雄的精神。

新时代的文艺,既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就要求包括曲艺在内的文艺创作进一步聚焦英雄、歌颂英雄。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而文艺的一切新意归根到底來自于对社会生活新变化新趋向及其蕴含的新精神的捕捉和反映。时代不仅给文艺提供新的内容,而且吁求新的形式。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曾说,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今天更是如此。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为15个大类、62个中类、222个小类,到2019年变为大类20个、中类97个、小类1380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改变了“士农工商”或“工农商学兵”的格局,也让英雄人物的社会关系、交往方式等愈发复杂多样。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更是不断孕育并催生着新人新象。不论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还是天使投资人、程序员,抑或快递小哥、电商小二,都是一块块英雄主题文艺创作的沃土④。这既为曲艺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也给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同时,英雄故事常说常新,即便是被反复创作的题材,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讲述,完全可以获得新的艺术效果。田连元的评书新作《话说党史》,在学习强国平台一经推出,便引起广泛关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么,面对新的时代任务和审美诉求,传统曲艺积累的大量塑造英雄的手法是否依然适用?或者说,在何种条件下适用?这个话题既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哲学家冯友兰提出过“抽象继承法”,大意是某些中国古代哲学命题可以区分为“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其“抽象意义”往往可以为一切阶级服务,因而可以继承。笔者以为,这一思想方法对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的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从塑造英雄形象、讲述英雄故事的角度而言,传统评书的“赞”的一些习用的内容、语言等或许已过时了,但“赞”这种形式却因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及审美习惯,而不会死去。早在1958年,老舍先生在中国曲艺研究会召开的新评书座谈会上指出“旧书有形象,上八个将有八个‘赞,虽然是套子,台底下的人听着仿佛有点文艺性。现在说新书,说的和听的谁也不知道这个张三、李四的形象,要特别努力把人物形容出来。……旧套子不能用,如果改作新的‘赞,夸张一些也可以”⑤。今天,如果某部评书描写海外维和的英雄战士,冷兵器时代的“刀枪”“盔甲”自然是用不上了,但以“赞”的形式表现现代服饰、武器,不仅值得尝试,而且很有可能在全媒体语境中,成为传播到停不下来的“梗”或“名场面”。再如,描写研制新冠疫苗的科研工作者,是否也可以创造出符合医院、实验室环境的新的“赞”呢?答案应该也是肯定的。同样,当前很多人习惯于在全媒体环境下,以多感官共同沉浸式地欣赏文艺作品,然而,过度的视觉场景,有时对受众的审美接受和再创造构成压抑或消解,反而让人更渴望安静地听一段评书,在虚拟的想象空间里,参与对英雄形象的创造,并从中获得灵魂的洗礼。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曲艺,必将在文艺塑造新时代英雄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本文系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国文艺网:《美术界曲艺界舞蹈界讴歌抗疫英雄鼓舞战疫士气》, http://www.cflac.org.cn/tt_ more/202002/t20200219_473636.html

②连丽如口述、梁彦编著:《走进评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96-99页。

③赵凤兰:《田连元:一人撑起一台戏》,《光明日报》,2021年3月10日。

④胡一峰:《真话与道理》,杭州出版社2021年出版,第253页。

⑤老舍:《老舍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217页。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评书曲艺文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1942,文艺之春
《曲艺泉城》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