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张徐俊 文婧
摘要: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深度发展,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媒介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成长、素质提升,激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公益和文体活动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在厘清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意义后,从培养制度体系、特色专业活动和实践平台这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培养卓越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用型人才;新闻传播;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07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70231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全国高校应积极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这也为如何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思路。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此基础上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旨在对高校学生在思想成长、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文体活动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要求。如今,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国际形势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了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融媒体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实践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将学生培育成符合社会所需和具有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1]。在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过程中,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仅有利于加强新闻从业者的实操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职业道德素养。
二、目前新闻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困境
新闻与传播专业在我国一直属于热门专业,其在高校学科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每年指不胜屈的新闻类毕业生,造成了该行业的人才饱和。虽然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偏高,但就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在如同大浪淘沙下的人才竞争中,大部分新闻毕业生其实无法胜任当前社会提出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背后的实际问题:绝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与时代脱轨。
(一)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轨
1.缺乏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模糊的专业定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新闻类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着相互借鉴与模仿的问题,如果地方高校一味照搬重点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只会丧失自身的区域性优势,也会由此失去原本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不仅会在区域特征、招生资源、教师团队等方面模糊自身的新闻类专业定位,更会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从而使得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竞争中缺少核心竞争力。
2.课程体系与就业环境脱节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都注重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强调新闻学理论的完整性,忽视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专业实训设施或资源普遍存在落后当下媒介技术的情况,这导致实践课程基于单一的教学设备无法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就业环境嚴重脱节。另一方面,虽然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重视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但在实践教学上却流于表面,缺少系统的培养机制,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很少有参与重要新闻事件或调查的机会,实战能力较弱。
(二)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进入融媒体时代后,“互联网+”成了发展趋势,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介正以一种融合的形式“讨好”受众,受众的需求似乎决定了媒介的调性,泛娱乐主义开始蔓延。单从目前的媒体环境看,部分新闻传播工作者为追逐更高的点击量与社会热度,忽略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才不仅仅要保持信息的敏感度,更要坚持对事实真相的深度挖掘,纵观当下的媒体环境与社会话题,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素养上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第一,高校应该肩负起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与新闻职业操守建设的责任,在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将理论结合于实践;第二,相关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应加大对传播内容的把控和监管,此外,也不能一再追求经济效率,应鼓励新闻从业者积极创新。
(三)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缺少跨界驱动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属于交叉领域学科,这便要求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与实操能力外,还需要汲取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技能。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介形态由以往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向全感觉媒介转变和发展,VR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也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大部分在岗的新闻传播从业者缺少跨界培训的条件,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与信息发展,他们逐渐失去对新闻工作的热情。所以,新闻传播人才的跨界培养必须尽早开始。其实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或多或少地尝试跨界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但受限于教师团队和设备资源而进展缓慢。新闻传播专业作为理论丰富且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对教师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充足的理论储备,还需具备充足的媒体实践从业经历,如果院校在建设教师团队时只注重教师学历,将制约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新闻实操能力
媒体融合是工具、业务和思想的整合,即传播工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整合,传播技术与媒介业务的融合,思想观念(“互联网+”观念)的融合[2],这也代表着当今时代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行业内最具竞争力同时也最为社会渴求的,往往是那些拥有夯实的新闻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各大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开拓自身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运营传播项目,复合型应用人才无疑更受市场的欢迎。相较于传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担当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桥梁”。在实训平台中,学生的表现与可量化的成绩考核被其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实操训练。
(二)有助于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一直是我国教育所提倡与推崇的,新闻传播学作为世界前沿类专业对其也更为看重。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为其日后的就业搭建根基。在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校外实践过程中,通过翔实的实践记录和科学的教学评价,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还能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力。科学有效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际情况,最终可以生成一份包含活动参与记录与成绩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学生就业求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3]。
(三)有助于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当下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闻传播工作者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新闻观的形成绝不是纸上谈兵,必须从实际出发躬行践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其实并非只注重培养新闻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它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分析乃至发现社会实时热点的平台,这有利于学生快速形成对新闻的客观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策略
(一)科学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
与第一课堂明显不同的是,第二课堂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习惯别具一格、教学方式生动灵活等特点,这大大提高了其记录和评价成绩的难度。另外,在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最为根本的是强化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素养的顶层设计,因为人才须以德为先。
第一,从重视程度出发。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遗憾的是,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没有形成应有的重视,这导致其第二课堂师资质量落后,教学进度缓慢。所以针对此类情况,院校一方面应针对师生开展与第二课堂相关的宣讲会,激发师生对该类教学模式的兴趣,加深其基本了解。另一方面,要重构和升级第二课堂的教学团队,教师团队需要具备跨界驱动的核心,应该邀请业界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作为特邀教师为教学模式提供建 议。
第二,从目标体系出发。要以“德”为核心,不断强化新闻传播人才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让其切身体会新闻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应通过主人翁甚至责任人的身份心态融入教学内容中,以此增强对新时代我党创新理论的“三大认同”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三,从考核体系出发。虽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早在2018年便已提出,但至今部分高校在实际实践中仍存在落地不到位的问题,这主要由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考核体系不完善。因此,为确保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对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能起到有效作用,需要先完善其评价与考核体系。一方面,可以联合类似“PU口袋校园”等专门记录第二课堂学分成绩的平台软件,进行“线上+线下”协同管理,将动态的教学内容转换为集记录、分析、反馈一体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与挖掘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价值,提高其结果的社会影响力与认同感,将其转化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丰富符合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
只有积极开展一系列符合新闻专业自身的特色活动才能真正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首先,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越来越需要可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传播人才,所以要开设类似于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深度参与此类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使命感,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为有朝一日敢于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之声,传播中国文化埋下基石。其次,要重视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新闻专业的优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乡村振兴发展等领域。例如,可以开展“我为乡村代言”的赛事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参与,借助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學校要主动举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新闻职业道德素养为主题的宣讲会和研讨会,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与职业责任感,这样才能做到以思想引领行动,才能让学生在之后成为中国卓越的新闻工作者。
(三)积极搭建与扩展新闻传播专业实践平台
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首要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单凭第一课堂难以支撑学生的实战性训练,所以要积极搭建和新闻专业紧密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为更好地与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发展现状接轨,学校要加强校媒合作、校企合作,让学生更早地进入到“真枪实弹”的新闻传播工作中去。
1.建立校内专属新闻工作室
自媒体作为当下最主流,是最方便同时也是适用性最强的媒介之一,学校应大力支持新闻专业开设属于自己学院甚至学校特色的新闻公众号,除了校园每日新闻外,在设立专门的审核机构和机制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都可以在该公众号上展示自己创作的新闻类作品乃至广告作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热情和鉴赏能力,还能增强凝聚力,凸显校园特色。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发展学校内的期刊,除了新闻专业以学生为期刊的编辑外,还可积极邀请学校的师学为期刊撰稿,这无论是在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上,还是营造学校学习氛围上都有极大的益处。
2.加强与新闻媒体、传播企业的合作
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扎实的新闻实操能力,就要从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与经验。所以与当地媒体以及品牌企业的合作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成长效率提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院校可以和已确定合作关系的媒体机构或企业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都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工作者带领和学校老师负责。其次,在岗位分配时,媒体和学生可通过面试的形式进行双向选择,这有助于学生尽早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媒体和企业也可以从中择选出优秀人才作为储备,达到双赢。在这样的“实战”教学模式中,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提升新闻技能水平的机会,对于其眼界的开阔以及责任心的培养都有巨大的帮助。
五、结语
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媒体融合的今天,媒介传播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走俏”必然是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虽然从理论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但院校应该有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的魄力与决心。笔者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积极与时代接轨,通过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等一系列手段,一定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存根,黄青蓝,廖新宇.试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北部湾大学为例[J].品位·经典,2021(5):98-101,160.
[2] 赵福妹.媒介融合时代我国本科新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 杨铭.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经济师,2018(3):190-191,194.
作者简介 周丽娟,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张徐俊,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品牌策划与传播。文婧,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