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福,汪 剑,王 寅,李兆福,张晓琳
(1.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2.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彭子益(1871—1949年),名承祖,白族,云南大理鹤庆人,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学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被当代名老中医李可奉为“中医第五大经典”,彭子益亦被李可赞誉为“中医复兴之父”[1]。《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于2007年经过李可主校、刘力红主编得以广泛传播[2]。彭子益以宇宙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来阐释人体的圆运动变化规律,如“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气、二十四节气等圆运动”[2],论述详尽,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乌梅丸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及《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4],该方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功效,为厥阴病之主方及治疗上热下寒之方。《伤寒论》第338条言:“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后世医家亦多用乌梅丸治疗蛔厥和久利[5]。然而柯琴于《伤寒来苏集》中言:“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6]。其对于乌梅丸的认识不仅限于蛔厥,而是重视厥阴病机,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融合圆运动学说思想对乌梅丸进行了详细阐述,如:《古方上篇》中乌梅丸证治本位的意义,深入阐述厥阴病提纲及乌梅丸方证内涵;《古方下篇》论述了乌梅丸的证治推论的意义,主要涉及乌梅丸治虫之病机,以及太阴、少阴、厥阴病的寒热病机;《伤寒论方解篇》将乌梅丸作为论治厥阴病肝脏本病方,并结合上热下寒、中虚风动的病机对乌梅丸进行组方分析。彭子益围绕圆运动学说的生理病理阐释了乌梅丸的理法方药,现简要阐述如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7]。宇宙大气亦分阴阳,阳上阴下,阳动阴静,阴阳二气升降浮沉,构成宇宙大气之圆运动。彭子益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参《易经》河图中气的升降原理及《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六气运动变化理论,承张仲景《伤寒论》立方之法,宗黄元御“一气周流”之说,采《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论治温热病思想[1],提出以“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核心的圆运动学说。彭子益提出“宇宙间森罗万象,无非物质势力运动”[8]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皆随宇宙大气圆运动而生,而造化始于宇宙大气圆运动,人乃万物灵长,造化之主,禀宇宙圆运动之大气而生。木火土金水五行乃宇宙大气圆运动中的5种物质,五行与春夏秋冬、升浮降沉等相对应,以成一年大气之圆运动。按照五行生克规律,五行相生有序、制克平衡则五行运动自圆,平和无病;若五行运动不圆,则升降失常,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致病,而六气中以风木最为复杂,水寒则木郁生风,风又生热,热又伤津,津伤则风更动。寒不去风不息,热不去风更不息。此即《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所言:“运动圆则五行融合,只见中和,不见五行。五行一见,便失中和,便是病了”[2]。
人禀大气五行而生脏腑,人体脏腑的特性及功能与大气五行相统一。五行物质,各有所能,如木气疏泄,故禀大气之木气而生的肝胆具有疏泄之功,脏腑之气相生而作用互制,共同维持一身之气的圆运动。同样源于宇宙大气的经络、气血、荣卫等均有其升降浮沉之圆运动规律。相反,如果大气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分离,则生五行之病,在人体即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为病。五行中“金木水火,分主四维,相火土气,同主中宫”[2],围绕“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核心的圆运动学说,其生理在于“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2]。病理在于“轴不旋转,轮不升降”[2]。人体的生理、病理皆与宇宙大气的圆运动密切相关,而一身之气的圆运动更是决定人体发病之关键。将人体圆运动变化与四季相对应,则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运化。彭子益认为,圆运动平和则无病,失和则生病,强调本气自病,并在伤寒论方解篇揭示了伤寒本气自病的真相,强调治疗疾病即是恢复正常的圆运动。论治方药也处处体现圆运动的原则,如以乌梅味酸,大生木液,而补木气,使水温火清,阴阳平和,疾病自愈。论述详尽,有助于学者重新认识《伤寒论》中乌梅丸之本意。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7]。两阴即太阴、少阴,交尽为厥阴阴尽阳生[7]。彭子益遵循张仲景论治厥阴病思想,在《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中提出“治厥阴病,厥热往还,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脉虚细急数”[2]的提纲,认为厥阴为病,不仅有阴阳错杂、上热下寒之机,还有肝风内动之势,并作详细阐述:“厥热往还者,厥为寒冷,厥阴乃阴寒已极,阴尽微阳初生之气……木气动而耗津,故脉虚细。微阳拔根中气虚极,故脉急数”[2]。他的阐释能够加深对张仲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理解和认识。
乌梅丸证的病机为“水寒火热,木枯土败”,其证候表现为: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吐蛔,烦躁等。水寒则木郁生风,风又生热,风木之气因水寒脱根而疏泄上冲,而伤津致渴饮。气上冲心,心中热痛者,足厥阴肝经为风木,手厥阴心包经为相火,肝经木气上冲,而心包相火又因中气虚败,不能下降,故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风动耗津,故饥;土气已败,故不能食;蛔者乃木中阳气所生,中下既寒,蛔不安居,食后胃上加温,蛔避寒就温,故上行而吐出。心烦者,蛔乃肝家阳气所生,蛔动则阳动,阳动故心烦。在治疗上温散则助热上逆,清热则助寒下陷,唯有以酸敛肝,顾护虚实而无攻补之过,再佐以辛温苦寒之品使阴阳复于平和。方选乌梅丸,使水温火清,木和土复,阴阳平和,运动复圆。乌梅丸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中亦用于论治虫病,彭子益认为诸多医家不理解人身木气自病之理,见虫即攻,攻伤木气。彭子益言:“小儿腹痛,时痛时止,此为虫病。”[2]认为虫乃人身肝木阳气化生而成,不可用下虫之药。若虫被攻下,肝阳亦受损,运用乌梅丸治之即可痊愈。彭子益认为乌梅丸治虫之机理在于木气失和而生虫,阐述了虫的由来与最终去处,让医者明白乌梅丸治虫病之机理。最后彭子益还提出“杀虫不如防虫,防虫不如使少生虫”[2]的观点,认为小儿生虫之根源在于肺热肝热,应从饮食上加以预防控制。
彭子益运用乌梅丸,其全方由“乌梅三十枚,蜀椒、当归各四钱,桂枝、党参、附片各六钱,干姜二钱,黄连、黄柏、细辛各三钱”[2]组成,方中乌梅用醋浸泡,后放于饭下蒸,捣如泥,再混合蜂蜜及各药为丸。方中味酸之乌梅为君药,以醋渍之,增强其酸性,亦可通过酸甘化阴,补肝体以制其阳用;黄连、黄柏苦寒,降炎上之离火,以温坎水之下寒,此为用其用也;细辛辛香,交通上下,令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通脉络,以运其枢,配合蜀椒温脏驱蛔;黄连、黄柏、细辛、蜀椒清温并用,共为臣药。当归甘温,入肝养血而通经,使气血调而木得畅,亦可制约肝气上冲;党参甘寒,益脾中之阴,培土以健脾;干姜辛温,补脾阳,调和阴阳以健脾;桂枝辛温入心,补阳气,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肾,此为助其用也;附子入肾,温肾助阳,以固其根;党参、当归、附子、干姜、桂枝共为佐药。米饭、蜂蜜味甘甜,具有补益脾土、缓和肝木生发的作用,且可以调和诸药为使药。乌梅丸方中蜀椒、附子、细辛以温水寒,黄连以清心火热,干姜、党参以补土虚,乌梅、当归、桂枝补木气而息风。全方寒热并用,酸苦甘辛并投以清上温下,调和阴阳。乌梅丸治虫之理,亦不可忽视。
彭子益生活在晚清到民国时期,根据文献记载[8]清末民国时期至1986年,1斤=500 g,1斤=16两,1两=31.25 g,1钱=3.125 g。彭子益运用乌梅丸的剂量与现代剂量标准基本相符合,表明现代临床医家多采用彭子益乌梅丸运用剂量,临床可参考运用。
临证运用乌梅丸并不都是治疗蛔虫病,也不能局限于证候表现“消渴心中热痛而饮,饥不欲食,吐蛔,烦躁等”,而是需要仅仅抓住厥阴病“水寒火热,木枯土败”的病机。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看似复杂难辨,其实临床上诸多疾病如后半夜发作的哮喘、潮热、汗出、失眠、荨麻疹等都有厥阴风木发病的特点,辨证时应该抓住“舌尖红,脉虚细急数”这两个要点,若临床症状符合寒热错杂(以上热下寒为主)的证候特点,可使用乌梅丸,根据病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达到清上温下、补中调肝的功效。目前临床研究乌梅丸主要通过乌梅丸原方、加减运用、多方联合运用、联合针灸治疗、联合西药等研究方法。
4.1 名医运用经验王志刚基于六经辨证,把握厥阴病乌梅丸证的病机水寒、土湿、木郁,以乌梅丸调理厥阴枢机,使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治疗胃灼热疗效显著[9];乌梅丸不仅可以治疗蛔厥,刘兴山还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结肠多发息肉、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10];张炜认为乌梅丸的应用要点在于把握厥阴病的核心病机,凡具备肝肾阴虚、心肝虚热、脾肾虚寒特征,均可酌情加减使用乌梅丸[11];张志明基于“肝主筋”理论探讨乌梅丸加减治疗该病,以厥阴经入手,以乌梅丸为主方,酸、苦、辛并行,肝血散布施养,同时燥湿清热,使宗筋滑利,诸关节病自愈[12]。现代医家对于乌梅丸的研究亦不局限于蛔虫症病,而是抓住厥阴病“水寒、火热、土湿、木郁”等病机,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角度来灵活运用乌梅丸,始终围绕厥阴病的病机,各具特色。
4.2 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现代临床多项研究[13-14]表明,乌梅丸临床可运用于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诊治。多项临床研究[15-16]表明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杜津莉等[17]运用靳三针结合加味乌梅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通过分组对比研究,显示靳三针结合加味乌梅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安全性高,效果较好。以上临床研究说明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被应用于临床诊治内科、妇科等不同的疑难杂症,围绕厥阴病病机灵活加减,收效显著。沈洋等[18]研究乌梅丸对免疫性结肠炎大鼠NF-κB、IL-10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梅丸可以降低免疫性结肠炎大鼠病变组织NF-κB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以达到减轻炎症损伤的目的。乌梅丸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糖尿病等领域,具有多中心、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寒热错杂”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19]。
5.1 痛经 患者,女,24岁,2020年5月7日初诊。主诉:痛经5年余。未婚未育,以行经1~3 d疼痛剧烈,不能正常上课,数次求治于中医、西医,并未见明显好转,平素行经量少,色深而夹血块,小腹冷痛拒按,疼痛剧烈时常伴有口苦咽干、恶心欲呕,畏寒肢冷,易疲劳、易烦易怒,纳眠差,大便稀溏,小便频数。刻诊:今日为行经第2天,患者自诉昨日因行经疼痛难忍至某医院肌内注射止痛药后好转,但数小时后疼痛反复,现小腹疼痛拒按,得温痛减,经行量少,夹血块,伴有口苦咽干、恶心欲呕,手足不温,烦躁易怒,纳眠差,大便稀溏,小便频数;舌体红嫩有裂纹,舌尖有芒刺,苔薄黄,脉细数,尤以左关肝脉急数明显。查体:咽部充血(++),其余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辨证: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调和阴阳,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20 g,干姜15 g,黄柏9 g,黄连5 g,桂枝30 g,蜀椒8 g,炮附片15 g(另包,开水先煎1 h),细辛5 g,当归12 g,党参15 g,甘草6 g,桃仁15 g,川芎15 g,白芍30 g。3剂,1剂/d,水煎取750 mL,早中晚饭后各温服250 mL。
2诊:2020年5月10日,患者自诉服上药3剂后腹痛已明显好转,现为行经第5天,月经已基本干净,要求继续服药调理,现口苦咽干、恶心欲呕,手足不温,烦躁易怒,纳眠差,大便稀溏,小便频数等症状基本消除。为预防下一周期痛经,予上方加减:乌梅30 g,肉桂8 g,干姜10 g,黄柏6 g,黄连3 g,蜀椒6 g,炮附片10 g(另包,开水先煎1 h),细辛3 g,当归12 g,党参15 g,甘草6 g,苍术15 g,川芎15 g,三棱10 g,莪术10 g,蒲黄15 g,五灵脂15 g。8剂,1剂服用2 d,水煎服,早中晚饭后各温服250 mL。
3诊:2020年6月7日,患者为月经第1天,痛经较前已明显减轻,能正常上课,月经量较前增多,手足较前暖和,无明显口苦咽干、恶心欲呕、烦躁易怒症状,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嘱患者继续服用2诊处方8剂,如有不适,随诊。
2020年9月15日电话随访,患者自服药以来痛经已基本消除,嘱患者每次行经前一周食用红糖鸡蛋汤2~3次。
按语:本案患者伴有口苦咽干、恶心欲呕,手足不温,烦躁易怒,纳眠差,大便稀溏,小便频数等症状。根据舌脉象,其病机为“水寒火热,木枯土败”,证候表现为上热下寒,脾虚夹湿,肝郁化火。结合彭子益圆运动学说,紧紧抓住乌梅丸病机“水寒火热,木枯土败”,采用寒温并用,虚实并调,清上温下之法。以乌梅丸为主方加减,急性期注重治标,缓解期注重调理预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以乌梅味酸性敛为君药,可柔肝止汗;当归补血活血;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柏泻火除烦;蜀椒芳香健胃,温中散寒;桂枝温通经脉;细辛引火归下焦命门;党参健脾益气。初诊患者痛经,经行量少,夹血块,加桃仁、川芎、白芍活血柔肝缓急止痛。2诊加三棱、莪术破血消瘀,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血,全方清上温下,使瘀血消除,月经通畅。
5.2 绝经前后诸证 患者,女,51岁,2019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失眠半年。平素身体健康,50岁已绝经,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容易出汗,以夜间潮热汗出明显,失眠,每日仅能入睡3~4 h,严重影响上班,多次求治于中医、西医治疗,并未见明显好转。刻诊:患者自诉平日服用艾司唑仑片后失眠稍有好转,但停药后又失眠。患者面色潮红,脾气暴躁,易怒,烦躁不安,口腔溃疡,背部容易出汗,尤其夜间潮热汗出明显,面色发黄,失眠,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查体:咽部充血(+),其余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辨证: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为主)。治以清上温下,调和阴阳,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25 g,干姜10 g,炒黄柏10 g,炒黄连6 g,桂枝15 g,蜀椒8 g,炮附片15 g(另包,开水先煎1 h),细辛6 g,当归15 g,党参25 g,炙甘草6 g,首乌藤20 g,酸枣仁15 g,麸炒白术15 g,浮小麦15 g,郁金12 g,合欢皮12 g。3剂,1剂/d,水煎取750 mL,早中晚饭后各温服250 mL。
2诊:2019年10月23日,患者自诉服上方3剂后烦躁、失眠、汗出明显好转,患者小便频数,大便已成型,要求继续服药调理。予上方加减:乌梅20 g,干姜8 g,炒黄柏8 g,炒黄连3 g,桂枝15 g,蜀椒10 g,炮附片15 g(另包,开水先煎1 h),细辛6 g,当归15 g,党参15 g,炙甘草6 g,首乌藤20 g,麸炒白术15 g,浮小麦15 g,郁金12g,白芍15 g,淫羊藿30 g。6剂,每两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饭后各温服250 mL。
半个月后随访,患者烦躁易怒、夜间潮热汗出、失眠、小便频数等症状已消退,已无特殊不适。
按语:本案患者伴有脾气暴躁,易怒,烦躁不安,潮热汗出,失眠多梦,小便频数,大便稀溏等症状。根据舌脉象,其病机为“水寒火热,木枯土败”,证候表现为寒热错杂,脾肾亏虚,木郁化火。结合彭子益圆运动学说,紧紧抓住乌梅丸病机“水寒火热,木枯土败”,采用寒温并用,虚实并调,清上温下之法。论治以乌梅丸为主方加减,标本兼治,平调阴阳,诸症自消。方中以乌梅味酸性敛为君药,可柔肝止汗;当归补血活血,润养面目;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柏泻火除烦;蜀椒芳温中散寒;桂枝温通经脉;细辛引火归下焦命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初诊患者失眠、汗出明显,加首乌藤、酸枣仁、郁金、合欢皮、浮小麦疏肝解郁,安神,止汗;2诊患者小便频数,加淫羊藿温补下元。
彭子益认为乌梅丸立方紧扣“水寒火热,木枯土败”之病机,寒温并用,但以温水寒为主、清火热为辅。彭子益批判历代医家误解《伤寒论》阳腑阴脏病热病寒的原理,如将“直中为寒”理解为风寒直中人身脏腑而为病,详细探究乌梅丸方证,才知“直中为寒”乃人自身脏腑阴盛病寒,而非风寒直中病寒。可见,临床运用乌梅丸应紧抓病机,做到以证释方,以方测证,病证互参。彭子益将症-证-病结合,充分发挥了圆运动学说,拓宽了乌梅丸的运用范围。